產能壓減了 競爭力提升了——來自河北津西鋼鐵集團的報導

產能壓減了 競爭力提升了

——來自河北津西鋼鐵集團的報道

产能压减了 竞争力提升了——来自河北津西钢铁集团的报道

近年來,河北津西鋼鐵集團採用世界一流裝備,生產鋼板樁和H型鋼系列產品,加快建設世界最大型鋼生產基地。圖為該集團大H型鋼生產線的生產現場。 張繼軍攝 製圖/展茂光

去年6月底,河北津西鋼鐵集團的子公司正達鋼鐵公司提前關停,完成政府下達的鍊鋼150萬噸、鍊鐵110萬噸的去產能任務。津西集團主動墊付資金妥善安置員工,穩妥處理客戶債權債務,保證了去產能過程中的社會穩定。

產能壓減,效益不減。去年,該集團利潤總額位居全國鋼鐵行業第6位、我省鋼鐵行業首位,噸鋼利潤、噸鋼三項費用等指標穩居全國鋼鐵行業前十。今年上半年,他們的主導產品H型鋼和鋼板樁銷售量保持全國第一。

產能壓減了,競爭力提升了,這是河北鋼企中利潤最高的津西集團“最賺錢”的原因所在。

向提高供給質量、做精品鋼材要效益,打造世界最大型鋼生產基地

參觀生產車間,不僅要穿上防護服,套上鞋套,還要把手機交給工作人員保管。這幾年,記者採訪過省內多家鋼企,管理如此嚴格的還是頭一個。

近日,遵照要求,完成上述工作後,記者走進津西集團的鋼板樁生產車間,頓時被這裡的“大”所震撼。

首先是車間大。沿著參觀通道全程走下來,用了近30分鐘。津西集團董事局主席韓敬遠介紹,這條通道的長度超過了1公里。“只有空間足夠大,才能放置大的生產裝備。”

其次是產品大。如此大的裝備,是為了生產“大塊頭”的產品。目前,在這條生產線上,津西能夠生產750mm以上規格的鋼板樁,這是目前國內鋼企能夠生產的最大規格的鋼板樁。

不準帶手機進車間的規定,就是為了保密。韓敬遠說,這條生產線的工藝佈局和孔型設計,是他們能夠生產“國內最大”鋼板樁的秘笈所在,自然不會輕易外傳。

近年來,隨著鋼鐵產能的壓減,津西轉身向提高供給質量、做精品鋼材要效益,立志打造世界最大型鋼生產基地。鋼板樁便是他們以高端產品實現有效供給,從而帶動產品結構調整的重要突破口。

鋼板樁是一種帶有鎖釦的特殊型鋼,強度高,容易打入堅硬土層,廣泛用於管柱基礎、樁基礎及明挖基礎的圍堰等方面。另外,它還具有非常好的防水性能,可在深水中施工,因此在沿海及水利工程中應用最為廣泛。此前,因核心技術被國外幾大鋼鐵巨頭掌握,國內生產大規格鋼板樁的企業寥寥無幾。

津西集團不信這個邪,他們看準了這一高端異型材的市場前景,全力攻關。

近年來,他們與在熱軋型鋼技術領域、精整技術領域擁有多項世界第一的專業公司合作,共同組建研發團隊,開展生產技術和孔型研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確保了他們在進軍該領域之初就一腳邁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今年1月,津西鋼板樁及超大H型鋼產品升級項目過鋼試車,具備了400-900mmU型鋼板樁、500-850mmZ型鋼板樁和腹板寬度達1100mm超大、超重、超厚規格H型鋼的全系列大規格產品的生產能力。要知道,目前,國際鋼板樁主流規格最大隻有750mm。津西在大規格鋼板樁及超大H型鋼領域生產技術和能力的突破,使其一舉成為世界最大型鋼生產基地。

“只有幹別人幹不了的,我們才能掌握定價權。”韓敬遠說,目前,市場上的普通型鋼產品,每噸售價4000元左右,而他們生產的大規格Z型鋼板樁,每噸售價已達七八千元。未來,津西開發的更大規格的鋼板樁,售價有望達到每噸1萬元以上,比一些特鋼價格都高。

進一步延伸產業鏈,發展鋼結構裝配式建築

走進津西集團,研發中心的建築造型最博人眼球。從外觀上看,這棟6層建築外牆的每根豎梁都向兩邊傾斜著,玻璃窗也隨之被拉伸成菱形,潮味十足。走進大樓,濃濃的鋼鐵氣息撲面而來,橫豎交織的線條,都是用各種各樣的型鋼組合而成。

葉長征是北京津西博遠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作為津西集團旗下的九大板塊之一,博遠置業的主營業務是房地產。不過與傳統的房地產企業不同,他們近年來都是在跟鋼結構打交道。

葉長征介紹,津西集團研發中心是他們在2016年投入使用的首個綠色鋼結構建築示範展示項目,所使用的型鋼全部由津西生產。9度抗震、5倍節能、20倍空氣淨化,研發中心這座鋼結構建築,突破了防火、防漏、防腐、隔音、抗震、再生等6大建築難題。

產能壓減後,津西鋼鐵向進一步延伸產業鏈要效益。發展鋼結構裝配式建築,像造汽車一樣用工業化模式造房子,為他們的多元化經營增添了一個新產業。

進軍鋼結構,來自津西對自己型鋼產品下游去向的細緻調研。2004年,津西在香港上市,這不僅給他們帶來了國際化視野,也讓津西人清晰地獲知到底是哪些國外需求,支撐了H型鋼的大量出口。

追蹤從津西出廠的H型鋼流向,他們發現,很多重大建設工程,只要是鋼結構建築,大多用的是津西產品,這也成就了津西“全國最大型鋼生產基地”的美名。津西反思:為什麼別人都在用自己的H型鋼,而自己卻只停留在賣鋼材階段?把H型鋼從原材料轉變成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工業製成品,其實僅“一步之遙”。

可別小看這“一步之遙”,其間的利潤卻差了一大截。韓敬遠算了一筆賬:目前市場上1噸鋼材的利潤才幾百元,而把H型鋼加工成鋼構件,噸鋼利潤就能超千元。

產品延伸一小步,市場跨越一大步。韓敬遠介紹,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鋼結構用鋼量已佔建築用鋼量的60%以上,鋼結構面積佔到總建築面積的40%以上。而在我國,鋼結構加工、製作型材只佔鋼材總產量的6%,鋼結構面積只佔總建築面積的1%,市場前景廣闊。

為發展綠色鋼結構產業,津西與清華大學加強技術合作,與相關機構共同開展“津西H型鋼在鋼結構住宅產業化中的應用”等課題研究,並與北鋼協、鋼標委合作研發用於住宅產業化的防火、防腐新型H型鋼,帶動鋼結構製造、節能環保等相關配套產業集群化發展。

在津西集團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車間,記者看到,長長的H型鋼經過平整、打磨、切割、焊接、噴漆、防腐等工序處理,變成了一個個鋼結構成品。目前,重工科技已擁有12項國家專利,產品進入了北京、天津、哈爾濱、青島等多個城市。

進軍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企業發展新動能

7月22日,在位於北京經濟開發區的東方晶源微電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穿好防塵服走進無塵實驗室。指著一臺外觀並不特別的設備,該公司負責人說:“別看這個設備不大,它卻是目前我國首臺高速、高精度電子束檢測裝備,是用於芯片檢測的關鍵設備。我們的手機芯片、電腦芯片,在生產過程中都要經過這類裝備的檢測。今年8月底,這臺設備就將送到國內最大的芯片生產線上進行試用驗證了。”

若不是聽介紹,記者很難將眼前這個“科技範兒”十足的企業,與津西集團掛上鉤。

東方晶源,是津西集團的高新科技板塊。2014年,韓敬遠與來自美國硅谷的專家團隊強強合作,一方出資,一方出技術,成立了這家公司。

跨界進入這個與鋼鐵毫不沾邊的新興領域,韓敬遠有著自己的考慮。他說:“在鋼鐵產能嚴格受限的情況下,只有跳出鋼鐵主業的舊框框,企業才能有支撐未來發展的新動能。”

芯片產業,關係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近年來,津西在不斷升級優化鋼鐵主業的同時,以超前的眼光和超常的膽略,大膽投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及半導體高端裝備製造,進軍高科技產業的最前沿——集成電路行業。

韓敬遠介紹,目前,東方晶源在北京、深圳和美國硅谷共擁有4個子公司,引進擁有一流技術的資深專家30餘人,這些專家均具有15年以上直接從業經驗。近年來,該公司先後承擔多項國家重大專項,同時與中科院微電子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建立產學研平臺,聯合攻關,合力開發國產集成電路高端裝備,並積極推動相關成果的中試和產業化。

目前,該公司已完成自主研發的國產首臺納米級多功能電子束圖形檢測裝備的系統集成,今年8月底將進入產線進行客戶端驗證,明年將實現首臺銷售。同時,他們還完成了基於國內產業鏈支撐的自主研發的高速高精度電子光學系統,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形成自主知識產權50餘項,初步完成了技術、專利和產品的佈局。 (記者李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