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爆屏背后是我们的无奈与恐慌

《我不是药神》一经播出就盖过了其他流量电影的光芒,李易峰的《动物世界》都快被刷到销声匿迹了。这部电影除了有各位实力演员倾情出演,徐峥也证明了自己,宝刀从未老,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其中涉及的题材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共鸣。

《我不是药神》爆屏背后是我们的无奈与恐慌

众所周知治疗白血病很费钱,却不知道它这么费钱!更不知道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为了治病不惜铤而走险去倒卖药品,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因为没有钱就没有药,没有药就没有命,电影上映后,连官媒也纷纷转发文章表示关注,可见所引发的社会反响不同一般。

有人说,当从影院走出来时,内心升腾起莫名挣扎的感觉:似乎已经参与了某个特定社会进程,电影公共属性终于得到声张。

《我不是药神》爆屏背后是我们的无奈与恐慌

撇去对电影的赞美之词,我们回归现实的讨论:

“为什么药价这么贵?”

《我不是药神》爆屏背后是我们的无奈与恐慌

事实上,笔者从医药从业人员那里获悉,通常药品的价格在招标采购环节已经被压的很低了,是低于最高零售限价的,也就是说最高零售限价形同虚设。换句话讲,起到药品零售价决定作用的是招标采购机制,这是药品价格形成重要的环节。为什么你买的药那么贵?猫腻就隐藏在这!!!

《我不是药神》爆屏背后是我们的无奈与恐慌

先说说这药品招标制度是怎么来的:制度设立之初,招标机制初衷是通过政府统一招标采购,降低药品进入医院时的进价,防止企业和医院之间通过商业贿赂抬高药价。一种药品,只有先在卫计委中标后,才能进入医院的采购名单。最初,药品招标采购的主体是医院自身,后来逐步发展出第三方的药品招标代理机构,最后演变为各地卫计委统一进行药品招标。

所有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都由当地省一级药品采购管理部门统一竞价采购,形成药品目录及招标价格,其中包括医保药品,基本药品及非医保药品。医院从省级政府核定的药品目录中进行选择,根据现行条件下的法律法规,医院可在药品招标价格基础上加价15%销售给患者,但招标价格加价15%不能超过发改委规定的药品最高零售价格。

然而药品招标正是权力寻租的黑暗地带。业内人说过,药品的超高利润在业内并非个别现象,集中招标的过程不是降低药品费用的过程,不是减少返利回扣等不正之风的过程,而是相关部门参与药品利益分配的过程。

一些常用药品的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太多,有的药品从出产到医院的中间利润甚至超过了500%。此前,山东方明药业生产的规格为2毫升20毫克的盐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厂价为每支0.32元,中标价格为18.49元,医院零售价为21.26元,中间利润竟然高达6500%以上。

药企的商业贿赂的问题也不得不提。北京市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曙光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药厂为了一个药物品种的定价权,公关费平均要用到1000万元。”花这么多钱公关为了什么?中标啊!只有中了标才能把花出去的赚回来了,给医院和医生的那都是小钱!

《我不是药神》爆屏背后是我们的无奈与恐慌

所以,最高零售价虽然取消了,药价依然降不下来,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的机制仍然存在,医院还是得按照招标价格采购药品,没解决什么问题,要想解决只有将药价形成机制公开化、透明化才能更好的实现群众监督才能行得通,毕竟所有的药品 都是给老百姓吃的,乃民生要素,他们才有发言和决定权,靠拍脑袋解决不了问题的。

另外,中国药品还要征收17%的增值税,药品价格如此之高,跟税收也脱不了干系,两税合并今年不知道能不能看见黎明的曙光,总之这些问题不解决掉,无论药价怎么降,老百姓还是买不起药,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不是药神》里的故事情节还会每天出现在我们身上。

《我不是药神》爆屏背后是我们的无奈与恐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