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發展歷史

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發展歷史

近年來,隨著私募投資基金的興起,在我國影視行業投融資的發展史上才逐漸出現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身影。編者在本節將從影視行業投融資的細分領域,電影以及電視劇投融資的發展歷程中探尋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發展歷史。

一、我國電影業投融資的發展歷史

我國電影業的發展迄今已有l00多年的歷史。我國電影放映始於1896年的上海,自此拉開了我國電影業發展的序幕。l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極為重視電影業的發展,相繼開辦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等。同時,國家還將原有的私營製片廠和電影院進行了公私合營的改造,大力推動了我國電影業的發展。但是這一時期電影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家的財政撥款,以及根據國家指示向國有銀行取得的貸款。嚴格意義上講,這種資金取得的方式並非商業意義上的投融資行為,其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初期計劃經濟的色彩。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電影業的發展曾經一度停滯不前。直至改革開放後,我國的電影業才得以復甦並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1984年,電影製片廠成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企業。這個時期電影製片廠逐漸擺脫政府的財政支出,走向了市場化融資的道路。1991年,國家為了緩解電影業資金不足的問題,設立了“國家電影事業專項發展資金”。1996年,中央財政部下發(關於設立支持電影精品“九五五O”工程專項資金有關規定的通知》,設立了“電影精品專項資金”。“國家電影事業專項發展資金”以及“電影精品專項資金”被保留至今,對我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個時期,我國電影業的發展仍舊沒有完全擺脫對國家財政支持的依賴,民間資本因為缺乏准入的政策支持難以進入電影業,此時我國電影業的投融資還沒有正式步人商業投融資模式。

直至2002-2004年期間,政府頒佈了一系列規定,將中國電影行業推向了發展的高峰。2001年12月25日頒佈並於2002年2月1日起實施的《電影管理條例》第十七條規定“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以資助、投資的形式參與攝製電影片……”,這為民營資本投資電影攝製業提供了法律依據。2003年9月28日,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通過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2004年6月15日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通過了《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片審查暫行規定》,其在《電影管理條例》的基礎上降低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和外資准入的門檻。2004年11月10日實施的《電影企業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鼓勵境內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進入製片、發行及放映行業。同年實施的《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向外資進入電影放映行業拋出了“橄欖枝”。內外資並舉共同促進了我國電影事業的發展。

二、我國電視劇投融資的發展歷史

我國電視劇行業的發展晚於電影行業。我國大陸地區第一部電視劇是1958年5月1日在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播放的《一口萊餅子》,從此開啟了行業先河。20世紀80年代之前,電視劇和電影一樣都是由國家財政撥款製作。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企業贊助。但由於電視劇的製作成本增加,加之版權費收入的上漲等原因,客觀上促使我國的電視劇行業開始了商業融資。90年代初期,民營公司開始了電視劇行業的投資。電視劇的商業運作模式始於尤小剛等導演,劉威和李媛媛主演的100集電視連續劇《京都紀事》,該片通過植入廣告等形式取得了豐厚的利潤。劇中有一條翰英街,翰英街上的廣告牌都是劇組的贊助商;故事中的人物也會在劇中推銷贊助商的奶粉和礦泉水。2004年《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管理規定》明確鼓勵民營資本投入電視劇的製作發行中,此後大批影視公司開始設立,各類資本也逐漸進入電視劇行業中。目前,我國已形成國有機構和民營機構電視劇製作的兩大格局。

三、我國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發展歷史

在電影基金的發展史上,中國電影基金會(CFF)的成立助推了電影行業的發展,其創立於1989年10月27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註冊登記的全國性基金會,業務主管單位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①。中國電影基金會是唯一一支扶持中國電影發展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其宗旨是為促進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繁榮電影藝術創作和提高電影技術水平,加速電影產業化進程,募集資金,開展各項公益活動。但與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私募屬性不同,中國電影基金會為公募性質。

從2006年開始,一批國際化電影基金進入中國。鐵池電影私募基金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電影投資私募基金,鐵池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美國Endgame,Endgame是美國一家專門投資電影的私人股權投資基金,規模數十億美元,其由數名曾是哥倫比亞、華納兄弟等電影公司的華人經理人擔任其管理層,計劃5年投資拍攝20-30部中國電影。在國際化電影基金的發展史上,2007年是非常重要的,IDG中國媒體基金、A3國際電影基金、亞洲電影基金等在我國開始發展。2007年5月,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與中影集團合作設立了“1DG中國媒體基金”,設立規模為5000萬美元,將用於發掘中國的新電影,幫助更多年輕電影導演、演員實現自己的電影夢想。雙方約定在未來的12-18個月內合作中低成本的5-8部電影,《衚衕裡的陽光》作為IDG和中影集團合作的第一部電影也在雙方簽約當天舉行了開機儀式。IDG管理基金計劃在10年內擴大10倍後,將在中國參與投資60-80部影片。同月,由中國香港著名製片人施南生、保利博納總裁於冬聯合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三地製片人及一名前摩根斯坦利投資銀行家共同發起了A3國際電影基金,“A3”意為韓國、中國、日本亞洲3國的合作基金。基金預期募集1億美元,計劃在5年內投資30部亞洲電影,其中約60%的資金將投資於中國電影。美國韋恩斯坦的“亞洲電影基金”亦在2007年宣佈設立了一個規模為2.85億美元的基金,用於資助未來6年以亞洲人為主題的電影,其中超過50%的資金將投資給20部中國影片。

國際化電影基金在我國的逐漸發展,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本土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萌芽,隨著政府逐漸放開民營資本進入電影和電視劇等影視行業的投資門檻,待別是2007年6月《合夥企業法》修訂並實施後,允許設立有限合夥企業的規定,對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2009年10月20日成立的一(天津)影視文化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夥)是國內第一支以影視行業為主要投向的人民幣私募影視投資基金,在天津核准設立,基金採用有限合夥制方式,總規模5億元人民幣,首期l億元人民幣,其基金管理人為一壹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類型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同年,華誼兄弟在創業板上市,2010年年末博納影業在納斯達克上市,為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退出提供了借鑑參考,鼓勵了更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設立私募影視投資基金。此後近10年間,私募影視投資基金逐步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2月,已在中基協備案的各種類型的私募影視投資基金已達300支,且還在不斷增長。2017年年度,國內電影全年總票房突破550億元;劇集市場共有523部作品播出,網絡播放量破百億次的電視劇超過10部,其中兩部突破400億次播放量,且製作水準不斷攀升,行業亮點紛呈。

在中國影視行業成長越發迅速、越發成熟的發展現狀下,資本活躍度較高,影視行業投融資的頻次、規模不斷增長,投融資結構日漸趨穩並呈現持續優化的態勢,私募影視投資基金作為重要的資金提供主體也必將隨之共同蓬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