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文禁止幼兒園教孩子拼音、算術?這些教育啓示家長要知道

幼兒園教不教孩子學知識、有沒有小學化的管理成為一部分家長擇園的標準,但其實從教育規律上來講,幼兒園主要是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拔苗助長開展教學活動,不能“小學化”。

最近,不少家長群和教師群都炸了,起因是針對這些現象,教育部印發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

那麼什麼是“小學化”呢?比如有的幼兒園會提前學習拼音、漢字等知識,比如有的幼兒園在教學形式上過於接近小學,採用口頭提問、聽寫等形式,還會考察孩子所學知識等等。

教育部發文禁止幼兒園教孩子拼音、算術?這些教育啟示家長要知道

該項整改措施一經提出,不少家長表示出擔憂,認為很多小學不能保證“零起點教學”,孩子入學後容易跟不上課程,所以絕對“不能完全一張白紙地去上小學”。

家長們的“搶跑”心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長的教育焦慮,同時也跟一些校外培訓機構的“幼小銜接班”等有關係。

幼兒園“小學化”危害有哪些?

東東曾經在上海某知名幼兒園學習,幼兒園裡,老師們會提前教一些小學的知識,加減乘數、背誦唐詩,東東學得都很快,老師誇獎東東聰明,東東的媽媽也很高興。

但是,自打孩子上了小學,情況卻發生了變化,由於小學老師教的知識東東以前接觸過,上課的時候東東不專心聽講,喜歡和別的小朋友說話,注意力很難集中。會的知識沒有得到鞏固,對於新知識的學習,東東也沒有興趣,這讓東東媽媽非常著急。

東東的這種情況並不罕見,是幼兒園“小學化”的危害之一。那麼,幼兒園“小學化”到底危害有多大呢?

1、孩子變成“書呆子”

有的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感覺學傻了,越來越遲鈍,好像變成了“書呆子”,對什麼事情都缺乏興趣?事實上,0至7歲是幼兒大腦神經系統快速發育時期,比較脆弱。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自己和周圍事物的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難以集中。

幼兒教育“小學化”是重複型教育,如果強行讓孩子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過早灌輸超綱的學習內容,對其身心發展有害無益。過早、過度教育,容易刺激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影響大腦平衡發育。

教育部發文禁止幼兒園教孩子拼音、算術?這些教育啟示家長要知道

2、禁錮想象力的發展

幼兒時期是個體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不斷探索與發現的階段。天才畫家畢加索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是怎麼在他們成長的時候,讓他們仍然保持這種天賦。”孩子感興趣的不讓學,而一味強行灌輸算術、識字、外語、拼音等超出理解能力的知識,阻礙了孩子的獨立性、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在與世界接觸的過程中,幼兒基於自己的豐富體驗去判斷、感受,家長和幼師的引導教育實際上只是輔助。幼兒園“小學化”實際上是過早地向孩子輸出“標準答案只有一個”的觀念,有意識地使用既定的觀念框定幼兒思維,從而禁錮其想象力的發展。

3、才入學,就厭學

許多家長髮現孩子剛進入小學不久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與幼兒園“搶跑”也有一定關係。強迫幼兒學習小學課程內容,使其對不易理解、內容繁雜的知識感到迷茫和困惑,對學習產生無能感和挫敗感,畏難情緒高漲從而喪失自信心。另外,提前學習小學知識的孩子,老師教的東西都會了,上課缺乏積極性並且容易走神,久而久之養成注意力不易集中、上課開小差的不良習慣。

教育部發文禁止幼兒園教孩子拼音、算術?這些教育啟示家長要知道

4、一講就會,一考就錯

小學老師和幼師的教學方法是不一樣的,幼師注重教學整體認知,而小學教師不僅需要孩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提前學習內容的孩子以為自己掌握了知識,上課不願跟隨老師思路。殊不知考試內容靈活多變,並不侷限於單純的識字、簡單的乘除,提前學習過的孩子反倒不一定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而幼兒園提前學習小學內容的優勢實質上並不長久,被動吸收的知識往往使得幼兒的大腦成為存儲這些知識的容器,長時間的存儲卻不被吸收,加重了腦的負荷,反倒對日後的理解能力的提升造成負擔。

5、容易讓孩子失去童年快樂

“搶跑”讓孩子們提前學會了加減乘除,卻也讓他們丟失了不少童年該有的快樂。遊戲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童年應該在遊戲中成長,在遊戲中學習,遊戲中充滿了他們的歡聲笑語,遊戲中瀰漫著他們的成長足跡。對孩子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育部發文禁止幼兒園教孩子拼音、算術?這些教育啟示家長要知道

學齡前兒童,要學什麼?

1、習慣——養成好習慣讓孩子受益終生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是好習慣,自然受益終身;如果是壞習慣,那可能就毀了孩子的一生。

有不少家長對孩子0至3歲這個年齡段不夠重視,認為這時候的孩子還小、不懂事,有點小毛病不必苛求,長大了再糾正也不晚,所以,他們對孩子沒禮貌、任性行為等總是採取遷就、縱容的態度。

這裡所說的習慣側重於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更是為孩子日後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

2、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幼兒期的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自理能力越強的人越能適應新環境,越敢於探索,也越自信。所以,父母可以依據孩子不同階段的獨立性發展特點,創立寬鬆的環境氛圍,讓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教孩子自己整理床鋪,學會自己穿衣、進食、洗漱、如廁等。爸媽們過度的保護會讓孩子初入小學時面臨茫然無措的境地,反倒使寵愛成為甜蜜的負擔。

教育部發文禁止幼兒園教孩子拼音、算術?這些教育啟示家長要知道

3、學習——孩子最應該擁有的超能力是“學習”

3至6歲,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最佳時間,學習習慣大致包括注意力的培養、禮儀習慣、閱讀和書寫習慣等。注意力的培養要從小開始的,尤其是在學習期間。但由於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特性,注意力不可能集中太長時間,這就要求家長儘量以短時間的注意力集中去引導孩子。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讓孩子認讀漢字和感受數學、使用數學解決問題,選擇圖文並茂、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的圖書,通過講故事、親子共讀故事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學習不只是吸收課本的知識,也可以是習得生活相關的技能,優秀的學習能力是孩子往後學習與生活中受益無窮的寶貴財富。

教育部發文禁止幼兒園教孩子拼音、算術?這些教育啟示家長要知道

4、社交——社交能力的培養要從小抓起

幼兒園是孩子走出家庭後進入的第一個“小社會”,孩子們跟同齡小朋友交往過程中逐漸學會怎樣建立友情、怎樣保持友誼、出現矛盾時怎樣解決問題。保持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兒童獲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即使是在幼兒園學著請求老師的幫助,學著同初識的夥伴打個招呼,第一句“對不起”、第一句“沒關係”,都是孩子向社會勇敢地邁出的一小步。

因此,父母應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同時要引導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處理同伴矛盾,學會社會交往技能以及發展友誼。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要注意孩子雖小,但其實內心敏感,要儘量多給予積極正面的回應。同樣幼兒時期也是孩子初步瞭解和熟悉社會規則的階段,父母正確且必要的引導有助於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培養孩子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孩子的秩序感,責任感,為進入小學的學習與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

文章|綜合於中國教育報

版 權 所 有

如果喜歡,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