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蠻幹」必然害了美國 但中國現在該如何應對

萬喆

中美經貿摩擦從今年2月開始,隨著美國針對全球的貿易戰不斷升溫,反反覆覆。

許多人將特朗普的上臺當作中美經貿摩擦乃至“戰事”的發端,這並不是一種正確的認識。

貿易戰源自美國結構性轉型困境

必須說,當前美國發動貿易戰,是緣於一種結構性轉型的內生動因,是緩解國內矛盾、強化國際地位的需要。

從美國國內看,特朗普的上臺,與奧巴馬當選類似,都是民眾對傳統政客及政策不滿所進行的“非常規”選擇。而這種“不滿”主要來自於其經濟結構的深層次問題,尤其是貧富分化與階層固化問題。近幾十年來,美國國內不平等現象擴大日益突顯:最富有20%人群擁有總財富的84%,最窮20%人群只擁有財富總量的0.1%。這是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出現的系統性問題。當前,金融資本賺取回報的能力越來越強,GDP中資本報酬佔比上升,勞動力報酬佔比下降。美國經濟面臨著結構性轉型的困境。

從國際上看,二戰後建立的國際貿易體系等秩序與框架在逐漸發生變化。1964年到1967年的GATT肯尼迪回合談判,達到了戰後貿易自由化的最高潮;此後,WTO談判日益艱難。隨著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集體壯大,其在國際貿易格局中的地位上升,在國際多邊貿易體系中的話語權也逐漸增強。美國對於自己絕對影響力的相對下降非常擔憂,“吃力還不討好”的自我感覺越來越強。從國際關係結構看,美國同樣面臨著結構性轉型的困擾。

這兩方面矛盾,都是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同時交互疊加,加劇了美國內部矛盾的激化,引發族群衝突、階層撕裂等等現象。這是自以為是的“精英主義”的傳統美國政客被拋棄,而反對傳統政治作風的特朗普被認可的重要原因。

特朗普政府“蠻幹”必然害了美國 但中國現在該如何應對

但美國要實行變革並不容易。所以,人們看到的是大規模“減稅”的自由主義政策與“修邊境牆”的保守主義舉措並行的奇特景象。

與此同時,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在不斷髮展壯大,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不可避免地成為美國所忌憚的“對手”。對美國來說,製造中國這樣的“假想敵”,既有利於緩解其國內經濟矛盾,又有助於強化其“全球老大”的國際定位。

美國貿易政策一直在逐步倒退

其實,美國保護主義與遏制中國傾向一貫存在,只是隨著其國內外結構性矛盾愈加激烈,保護主義與遏制中國傾向愈加猛烈。

20世紀70年代以後,國際貿易格局開始發生變化。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的貿易環境變化加快,2005年其經常項目赤字達到8049億美元的歷史高峰。由是,一些美國學者拋出了自由貿易是“別國在佔美國的便宜”“發展中國家的福利增長是以發達國家的福利損失為代價”等等論調。其實,類似的思維和政策可以追溯到更遠。

當前美國政府強調的“公平貿易”,在里根時期便被提出且得以貫徹;以美國龐大的市場為主體,誘使和迫使其他國家趨於同化,則是小布什時期的主張;至於把出口當作國家戰略來支持重點產業,是克林頓的構想和“政績”;奧巴馬任期中,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頻繁,平均約4天就會有一項貿易保護措施出臺。

從上述歷史軌跡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貿易政策的逐步倒退——從自由貿易主義退守到貿易保護主義,由全球主義退守到區域主義,由多邊主義退守到單邊主義,進而發展到危及現行世界自由貿易體制。

筆者以為,美國當前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並不新鮮。美國重塑既有國際貿易體系的意圖由來已久,以自身利益為核心建立國際貿易新規則,是其在當下的新目標。就中美經貿摩擦而言,兩國過去一直處於“纏鬥不已”“鬥而不破”的往復過程中,而此次美國政府行事方式更加高調和獨特,格外引人矚目。

美國“蠻幹”只會製造新問題

美國政府恣意妄為,四面出擊,大打貿易戰。但是,能不能達到目的,則不是美國政府的一廂情願說了算。

現在引起人們關注的所謂“歐美”“歐日”貿易同盟等,其實就類似前些年美國積極推動而未果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從TTIP、TTP的談判反覆中,我們可以看到,歐美、日美的貿易結構存在著天然矛盾,雙方在農產品、能源等的進出口意向上很難完全達成一致。

從美國自身看,美國在失業率3.9%的歷史低位下,財政赤字不斷攀高。美股正在歷史高位,繼續加息後,保持繁榮將愈加困難。而搶奪一箇中國工人的工作所獲收益,相對於金融精英在資本市場剝奪無資產民眾的收益而言,實在微不足道。

特朗普政府“蠻幹”必然害了美國 但中國現在該如何應對

從全球經濟看,蘊含的危機仍然不少。國際金融協會(IIF)最新的全球債務監測報告顯示,2018年1至3月,全球債務從2017年12月31日的238萬億美元,增長至歷史新高247萬億美元,且2018年第一季度的增幅創下近兩年來最大增幅度。全球債務已經佔全球GDP的318%。

從全球政治看,國際政治牽涉面非常廣,蝴蝶效應無處不在。能夠成功獲得平衡的政策,都不是直線思維能夠解決的因果關係。例如,特朗普揚言推翻伊核協定,想以此撬動解決美國的中東戰略、國內選舉等問題,卻有可能會引起無數的連鎖反應,從而把問題推向更加難以解決的泥潭,給整個世界留下一個遺患無窮的“大麻煩”。

當今世界,全球事務和世界經濟不能缺少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僅憑發達國家就能決策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可以說,目前全世界及很多國家都處在結構性轉型期,大家的訴求都有不一致之處,各國都有自己必須面對的國內國外問題。即使在當前美國政府的強力壓制下,這些問題依然存在。美國想要突然強力改變現有格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蠻幹”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只會製造新的問題。

做好短中長期的應對

《孫子兵法》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看清美國對我貿易戰的背後實質,有助於我們建立配合得宜的短期戰術和長期戰略。

從短期看,我們不必亦步亦趨,隨美國“起舞”。本屆美國政府時常使出一些“非常規”路數,其最為“非常規”之處是獲取選舉支持的能力和方式。也因此,將中美關係“炒作”成大新聞,為美國社會找出“假想敵”,以及玩弄各西方大國於掌心,逼迫各國“就範”,都會成為本屆美國政府的“重頭戲”。其主要手段是不斷測試底線,爭取最優條件。我們在戰術上切忌亦步亦趨、患得患失,而應該清楚自己的底線和空間,拿出博弈的韌性和技巧,儘量爭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和最小損失。

從中期看,我們不必捲入美方的非理性競爭。從美國經濟社會深層次問題可以看到,當前美國發起的這場博弈中,非理性競爭佔據了重要地位。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應充分認識到,不能讓自己的發展進程被外部環境變化擾亂。當美國因自身結構性轉型期陷入困擾,急需以冷戰思維等手段“樹敵”以轉移矛盾時,中國應巧妙規避,以自身在國際、國內事務中既定的定位和既有的發展目標為導向,保持戰略定力,盡力延長戰略機遇期,進一步擴展發展空間。

特朗普政府“蠻幹”必然害了美國 但中國現在該如何應對

從長期看,則要做好必然競爭的打算。國家要發展,利益衝突就不可能完全避免。國際競爭勢成必然,增強國家競爭力是唯一路徑。一方面,我們必須要堅持對外開放、深化改革,加快結構性改革、市場化改革的速度、力度、深度、廣度。雖然目前部分領域確實面對著開放市場的風險問題,但我們要清楚認識到,這種癥結的形成,並不是因為不能開放,而是我們對市場化的理解和踐行不夠,市場監管水平不夠帶來的風險。找準市場化的精神和邏輯,積極進行改革,打開死結,就能讓市場化向高質量行進。另一方面,我們要認清國家競爭力之戰是企業、技術、人才的爭奪戰。美國施行減稅、發起貿易爭端,均是為了吸引企業、資金迴流,把技術、人才留在本土,因為這些才是國力、國運的基礎。美國能夠從蠻荒之地發展到世界頭號強國,長久穩定地吸引人才、激發技術創造力、給予企業充分空間,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中國能夠在近短短几十年裡創造發展“奇蹟”,也是與政策為企業和人才創造寬鬆環境、提供正向激勵密不可分。

現在,中國出現了一批世界著名企業,但總體而言,優秀企業數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能夠供企業與人才發揮的平臺和空間也不是太寬而是太窄。現在的改革不但需要強調放權,更要用“建制”來規範權力,讓市場更加公開透明,讓企業和所有人有更多的機會施展身手,在公平的機制下獲得最大的發展。這才是吸引企業與人才,同時促進技術發展的基石,也將一直是國家競爭力的一個基礎。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