誼品生鮮進「京」

誼品生鮮進“京”

誼品生鮮燕郊店今日開業。這顯示,誼品力圖進入北京市場,首進一線市場。

誼品生鮮進“京”

北京

誼品生鮮合夥人唐斌告訴《商業觀察家》,誼品現在就是要做北京市場。

燕郊為北京的“夜城”,緊靠北京,但非北京市管轄範圍。因房價相對北京更為便宜,造成此地居住人口大多數在北京工作。燕郊成為了相當一部分北京工作人口的晚餐、睡覺休息“場所”。燕郊當下的新房價格大約在2萬每平米左右。

唐斌表示:“在我們眼裡,這(燕郊)就是北京了。因為在一個城市的配送範圍,我們後續的店就會陸續開在北京市了。”

對於北京市場有何規劃的問題,唐斌回答稱:“看拓展情況,選到點就開,(規劃暫時)還沒有定。但只要進了就會很快,會跟誼品進成都、南京市場一樣。”

一線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普遍大於二、三線市場,早前,《商業觀察家》曾撰文認為,誼品的主要目標市場是二三線市場。

因此,對於誼品做北京市場的競爭優勢問題,唐斌稱,誼品還是做優質低價,“還是依靠供應鏈的成本優勢,剛進新市場,先簡單做,有量了就有資源。一個階段後再做(供應鏈)資源運作。”

誼品生鮮進“京”

模型

誼品生鮮的定位是把菜市場搬到小區,每家店就是一個“菜市場”,這個菜市場只服務一個小區。這個定位主要通過“垂直供應鏈+合夥人制”的模式來做。

這樣的一個形態,導致誼品的市場經營主要呈現出了三個特徵。

誼品生鮮進“京”

首先,離消費者近。因此,與存量的大賣場、農貿市場等形態形成了差異化。

目前,誼品進入了貴陽、成都、重慶、武漢、合肥、南京等城市(貴陽也是8月新進市場)。看誼品在部分城市的表現,存量的一些業態似乎對他“影響”不大。

比如重慶,過去,很多大賣場企業力圖進入重慶市場,都失敗了,因為同質化。重慶市場,已有大賣場企業“紮根”。但誼品稱,其在重慶已經開了60家店,不受影響,誼品生鮮創始人江建飛則表示,計劃今年於重慶開到120家店。

因為離消費者更近,在單個小區門口開店,相對於既有大賣場、農貿市場(菜市場)等“一店”覆蓋周邊1-3公里範圍市場,服務多個小區的形態。誼品的這種模型為消費者節省了購物時間,帶來了更好的購物便利性,因此,形成了差異化,既有業態如果沒有提升,是很難“影響”到他了。

誼品生鮮進“京”

誼品模型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要做到用戶需求的“精準度”。因為社區店只服務單個小區,一個小區一般居住人口只在2000-5000戶左右(1-3線市場),需求有限。因此,社區店是不可能做到既有菜市場、大賣場的商品豐富度的,生鮮商品如太豐富,損耗會很大。因此,要能“精準化”用戶需求,在用戶需求範圍內,剔出無效SKU,做出“豐富度”。

唐斌稱,燕郊店與誼品過去業態接近,也要做一些市場摸索和適應,會增加當地商品。

誼品生鮮進“京”

其次,把“菜市場”搬到小區門口,也就是在既有通路上做資源整合,還是原有通路上的商品,商品層面是沒有提升的。(至少在現階段主體如此,不過誼品正在嘗試做豬肉加工,及黑豬業務)。

所以,誼品當下的發展是,通過“垂直供應鏈+合夥人制”,來做既有供應鏈資源的整合,提升既有通路的效率。

通過建立新的利益分享機制(全鏈條合夥人制)來力圖撬動“存量”、整合信息壁壘。通過垂直供應鏈(直採+批發市場檔口經營+B2B客戶維護)來提升流通效率。建立供應鏈成本優勢。

誼品生鮮進“京”

最後,店型多樣。不求門店前端統一標準化。但後臺模塊化輸出。

誼品的店有很多種形態,有幾十平米的,有幾百平米的,還有近千平米的。形態多樣,看起來不標準。

這也是誼品針對當下市場環境所設計的複製模型。

目前,社區物業選擇是不標準的(只有幾十平米物業供應,進不進?)、店址也不標準(有離配送中心、當地批發市場近的和遠的店面選址,面臨貨從哪配送成本更低的問題)、每個社區的需求結構也不一樣(每個社區需求不是標準的,有老人佔比多、單身佔比多、年輕家庭佔比多、租戶佔比多等情況)。

這些“非標”情況,誼品主要是通過合夥人模式來做可複製性,賦予合夥人經營主動性,更大的權利(採銷),讓合夥人像“夫妻店”那樣去服務、“操心”單個社區。誼品則是提供後臺的模塊化輸出,以及基地、批發市場的貨源、價格等信息。

江建飛稱:“做到開店數,我們是後臺用模塊化來建設,總共有6大版塊,比如水果、菜等。每6大版塊又分三個模塊,總共有18個分塊。比如海鮮就有ABC三類,C檔海鮮只賣6個品種,A檔海鮮會賣到160幾個品種。我們每進一個社區,會對社區進行評估,這個店,怎樣的蔬菜、水果配比,比如,商住型小區,我們水果就可能會選A檔進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