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紀:希望「人文」無法完全定義,但永不離開人本身|阮獎訪談

黃亞紀:希望“人文”無法完全定義,但永不離開人本身|阮獎訪談

第二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初評結束之後,我們對初評評委們也做了相應採訪,後續將陸續推出評委訪談。第一期訪談,來臺北亞紀畫廊的負責人黃亞紀女士。


黃亞紀:希望“人文”無法完全定義,但永不離開人本身|阮獎訪談

黃亞紀,臺北亞紀畫廊負責人,長期於藝術雜誌發表當代藝術評論,翻譯荒木經惟、森山大道、中平卓馬、杉本博司等人多部著作,著有《寫真物語上 日本攝影大師語錄1889-1989》。

問與答

Q1:您作為Each Modern亞紀畫廊負責人,對於畫廊中展覽主題和展品本身的挑選會基於怎樣的考慮?

亦安畫廊(臺北)從今年3月正式改名為Each Modern亞紀畫廊,主要原因在於我們重新定義為更注重作品價值的畫廊,並由此展開與藝術家更緊密的開發與合作。

黃亞紀:希望“人文”無法完全定義,但永不離開人本身|阮獎訪談

Each Modern亞紀畫廊

因此,關於畫廊的展覽主題和展品本身,我們著重的就是價值,這個價值可能會因為藝術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重點面向,可能是時代的價值、藝術突破的價值、新媒介的價值、社會紀錄的價值等等。

Q2:您翻譯出版過很多日本攝影相關著作,請問您是如何從大量日本攝影文論原作中挑選它們的?更多是依據選題還是相關藝術家?

翻譯通常是與出版社合作的項目,因此每本書有不同的情況,但是從我翻譯第一本森山大道的書籍開始,我就期許自己能夠翻譯完成我心目中日本攝影最重要的四位大師:森山大道、荒木經惟、杉本博司、中平卓馬。

黃亞紀:希望“人文”無法完全定義,但永不離開人本身|阮獎訪談

《決鬥寫真論》筱山紀信 中平卓馬(著),黃亞紀(譯)

荒木的《其實我相信攝影》是我閱讀完後推薦給出版社,其他經常是出版社、選書人拿幾本書與我討論選書或是出版順序等。我很高興能夠與這些有遠見、有想法的出版社與選書人合作。

黃亞紀:希望“人文”無法完全定義,但永不離開人本身|阮獎訪談

《寫真物語 日本攝影大師語錄1889-1989》,黃亞紀(譯)

Q3: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來看,您認為日本攝影和中國攝影相互存在著怎樣的聯繫和影響?

在華人範圍內,臺灣攝影與日本攝影的連結相當深厚,包括許多攝影家—鄧南光、張才等,都是在戰前留日學習攝影,近當代中,無論是創作體系或教育體系,留日的攝影老師是最多的。

黃亞紀:希望“人文”無法完全定義,但永不離開人本身|阮獎訪談

歌仔戲團-Taiwanese-Opera-Troupe-1960s-臺北-Taipei,鄧南光/攝影

在中國方面,戰前中國的攝影是直接與歐美接軌的,中國攝影和日本攝影之間的關係幾乎沒有。真正的互相交流應該是到1990年代末期,中國出現了首批當代攝影的藝術家,也在森美術館等地方做了展覽。我覺得中國攝影與日本攝影有許多本質和概念上的不同。希望我的理解是正確的。

Q4:如今,很多攝影師都會注重對理論的學習。在您看來,如何處理好理論學習與創作實踐之間的關係?在拍攝中,是直覺更重要,還是理論先行?

我相信任何藝術形態,直覺一定是藝術家最重要的工具,說更明白一點,才華還是擁有最後決定權。但光憑直覺也是不夠的,所有藝術家在創作時一定會遇到瓶頸,這時候理論、文獻、歷史,就是藝術家的養分。我來到同裡評審以前才去了一個上海藝術家朋友工作室聊天,他也正處在前一個創作階段結束的思索狀態,我們聊了60年代開始的空間理論,80年代對策展概念的重新思索,以及這些事情如何在2000年以後的中國重新且濃縮地上演了一番,然後,我覺得我們都感到某些可成為他創作、我經營畫廊的啟發點。這些才是理論真正的用途。

Q5:本屆人文攝影獎的初評評委有著不同身份:包括專業攝影師、學院教授、機構圖片負責人等。您作為集評論家、翻譯家、策展人等身份為一體的評委老師,會提供一個怎樣的參評視角?

每一位老師在攝影上都有豐富的經驗,包括瞭解年輕藝術家、青年學子的創作狀態,或是提供中國關於攝影收藏、攝影機構的諮詢顧問。我作為一個來自臺灣的畫廊經營者,首先在地域上的距離可能可以帶來新鮮的看法,其次是因為著重價值的緣故,我會期待在人文價值上提出堅持詮釋的作品:無論是新鮮或是深入。

Q6:您認為阮義忠人文攝影獎“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是什麼?

這麼多年下來,我認為攝影的價值就在與人的關係。脫離了人就沒有意義。最極端的就是抽象類型的攝影,如果這些抽象來自人的痕跡,你就感覺這個攝影是活的,如果僅是冰冷的幾何堆砌,你就覺得這個攝影是死的。人與人文,都是包羅萬象,沒有限制的。所以我覺得、也希望它是無法完全定義,但永不離開人本身。我想,這不一定是一種主題內涵,而更像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

Q7:您與阮義忠老師是如何相識的?你們平時會經常交流攝影嗎?

阮老師是臺灣最重要的攝影家,我是讀老師的攝影書與攝影家雜誌長大的。而我與老師的連結,來自與我同輩的阮老師之子阮璽的相識與交流。我有幸舉辦了老師的攝影展,近來則經常到宜蘭參訪老師的臺灣故事館。除了攝影的交流以外,因為阮璽的緣故,我們也有更如同家族朋友的感覺。我很喜歡聽老師說一些道理,看老師與大家的互動。今天在同裡涼亭裡聽老師說故事的時候,突然深深感到很強烈的父親形象。我相信所有認識老師的人,大概都能理解我的意思。

Q8:經過兩天的人文獎評選工作,您有什麼感受?

這一次觀看了很多攝影作品,內地很多創作者的水平蠻高的。我非常在意參賽者拍攝主題的契機,因為對於我來講,一個攝影者他去關注一個主題,如果不是從本身內心的啟發、感動出發,他經常是不能持久創作的,也許會變成一個觀察者,一種片面的觀察,缺少對被攝對象的感同身受和理解,這是我在評審過程中非常注重的一點。攝影本身的完成度、一些理論的使用、攝影的創新性等方面,我也都會比較在意。

即日起,頭條圖片將陸續推出15組獲獎作品的完整介紹與攝影師問答,敬請關注!

黃亞紀:希望“人文”無法完全定義,但永不離開人本身|阮獎訪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