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爲啥一下雨就成海?

王乾


這是個違背事實的提問,也是個缺乏常識的提問,更是個值得商榷的提問。

一、提問違背事實

下雨是個自然現象,水是生命之源,不下雨的地方恐怕早就是“萬徑人蹤滅”了。

看海,什麼叫海?武漢市的排澇系統這幾年在全國做的夠好了,不遇到極端天氣,一般雨量都是雨停水乾。雨汙分流,走在全國前列。

武漢市創造性地提出了“四水共治”的概念,“四水共治”即防洪水,排澇水,治汙水,保供水。2018年全市共計劃實施“四水共治”項目446個。具體包括:

(一)安排防洪水項目60個。

(二)計劃安排排澇水項目150個。

(三)安排治汙水項目171個。

(四)安排保供水項目65個。

提問者或是沒來過武漢,或是存有對武漢原來的印象,或是在媒體上斷章取義,道聽途說,以偏概全。



二、提問缺乏常識

武漢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構成了武漢濱江濱湖的水域生態環境。

武漢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區,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長達135天;年平均降水量為1268毫米,多集中在6—8月。

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為644毫米。我在北京生活的幾年,碰到過兩次50毫米的降水,低窪地段水沒車頂,小區內外馬路上同樣無法行走。平時盼不到降雨,天天帶口罩出門,家裡的口罩都是批量購回。

國內其它城市如遇到象武漢這樣的200+毫米的突然降雨,那不是看海,是看洋了。

武漢是個降雨量多且降水集中的城市,這是它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決定的。武漢市內有166個湖泊,這既能囤下大量的天然雨水,也可潔淨氣候。

什麼情況下武漢下雨能看海?那是極端年份,得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長江全流域長時間降雨,上游猛漲,三峽水庫達到設防水位,必須洩洪,而武漢上游的荊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都水滿為患,下洩量大,而長江流域武漢下游水位託高,水流過慢,托住了武漢的水位,上游的來水量超過下游的排洩量,洪水聚集在在中游的武漢,二是武漢市內湖泊已水滿,向長江排不動,因為長江水位托住了市內的排水口,而且向長江排水還要顧及下游的安全,如果這時武漢再降2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甚至連續下雨,市內湖泊都會成一片汪洋,有的學校還能划船,而且這個水三四天都排不完。但這是很少見的。今年到現在為止也沒聽說長江流域有強降雨,有洪峰什麼的。況且南水北調後,丹江口水庫對漢江的來水減少,長江三峽的排水可以通過人工運河部分流經漢江,雖然這些來水還是在武漢匯入長江,但還是可以應急的。



三、提問值得商榷

下雨本不是壞事,西北缺水,人口稀少。北方雨少,要從南方調水。武漢降雨量多,本是優勢,被這些無知的人說成短板,還用了“一……就……”的語句,武漢什麼時候一下雨就看海?今年過了一多半,下雨天不少,誰在武漢看到海了?

要用“一……就……”,我看是某些人一提到武漢就要噴,“大縣城”、“看海”、“武大郎”、“武二郎”等等,這種人見不得武漢好。不知這種人懂不懂歷史,沒有武昌辛亥首義推翻封建帝制,沒有武漢革命黨人的奉獻精神,中國人還要繼續摸縈。

不存在武漢一下雨就看海這種偽命題,充沛的雨水造就了武漢人的精靈和水靈。相比那些半年不下雨的地方,相比那些抽地下水的地方,相比那些造人工湖的地方,武漢的天然優勢更適合人們居住。

雨水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最好禮物,我們沒有理由拒絕,我們更應該珍惜!


無語石1


‘’一場雨,把我困在這裡‘’這句歌詞來形容大多數時候盛夏的江城一點不為過,那麼為什麼一下雨,江城就變成了東方威尼斯呢?


1.雨量超標,超出排澇系統應對強度。

按照市政設計規範,全國大部分城市都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標準來設計排澇系統的,武漢也不例外。一年一遇的標準只能承受24小時內累積降水100毫米,而武漢夏季最大降水量每小時都能達到60、70毫米。

2.排澇系統建設不完善


每次下大雨澇成海後市民都會拿這張圖來打市政府相關工作者的臉,可能政府確實做出了相應的努力。但是這遠遠不夠啊,根本不符合武漢實際情況,不是市民朋友不寬容,你政府再苦也應該把基礎設施的建設搞好吧。

3.地理環境因素

江城、千湖之城的封號不是隨便給滴,而武漢被稱為‘’火爐‘’也不是蓋的。夏季蒸發旺盛,水蒸氣被源源不斷的從河湖中輸往大氣,到高空遇冷凝結形成水滴,武漢可是大水滴!而且武漢地勢低窪,容易積水,河湖水位也很有可能漫入道路。

4.謠傳的玩笑

眾所周知,武漢擁有眾多高校,100多萬大學生,而其中的一些人古靈精怪,腦洞大開,將武漢內澇的情況發佈在網上,圖片或取自實際,或是p的圖,不斷的轉發傳播,一傳十十傳百,就有了看海的浩大場面。我就經歷過學校裡的人把操場積水的圖p上船,弄出一副湖中游泳的感覺,而圖片卻以轉發的形式不斷的傳播。

寫在最後,城市下大雨內澇怎麼說也算是一道風景線,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討厭內澇,看看這學生,終於找到了英雄救美的機會!



總之武漢目前也實施了一些改善內澇的措施

我想再過幾年武漢的內澇狀況會有所改善吧!


亦雨侃世界


去年夏天,強降雨多次突襲湖北武漢,武漢全市雨量監測點有65個超過200毫米降雨,其中27個甚至超過250毫米,全城陷入一片汪洋。相信有經歷過去年水災的人都會有很深刻的記憶,我所在的大學因為被水淹後無法開展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更是提前進入了暑假。

城市的道路上,不得不開起衝鋒舟營救被困人員。這一切都不再是“春天來武漢看櫻花”、“夏天來武漢看大海”這樣的輕鬆語態能夠表達清楚的。於是不斷有人在發問,為何武漢能“看海”?這個問題甚至有了官方回應:雨大、地勢低、排水能力差。但是,今後水可能還會大,武漢能否不再“看海”,出路在哪裡?背後還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



在206處漬水路段中,雄楚大道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主幹道,這條長12公里寬50米的城市主動脈,途徑武昌、洪山、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三個行政區,沿途有十餘所高校,及大型商業區和住宅區,是武昌新城區的一個象徵。但在這次城市內澇中,這條大道多處路段出現漬水,而且因為地勢低窪等原因,漬水抽排工作進行的並不順利。



衛星圖像對比 漬水區域過去是水田湖面

“這個地方為什麼會經常漬水,因為以前,它就是南湖的北灘,北側有很多湖汊,甚至是一些溼地。”華中科技大學的夏增民教授指出,隨著雄楚大道及周邊道路修建以後,這個地方慢慢城市化了,“所以在強降水集中的時候,這個地方水就排不出去。”

從超過歷史極值的降雨量以及周邊南湖、湯遜湖水位均超警戒線的現實情況來看,雄楚大道漬水或許事出有因,但武漢大學遙感學院所掌握的2000年與2009年的衛星遙感圖顯示,很多曾經是屬於水田的湖面,2009年時就不見了,“很明顯這一塊被填了,然後就變成了城建區。”武漢大學遙感學院研究員劉聰說。



而從另一張地圖可以看到,雄楚大道的多處路段,其實就壓在已經消失的南湖湖汊上,而從雄楚大道沿珞獅路往南,兩公里之內的文治街、文馨街,也正是南湖左邊被填掉的那塊水田。直到9日,這些區域依然陷在齊腰深的漬水之中,是此次武漢內澇最為嚴重的地方。


承諾3年投資130億元治理,錢花哪了?

在中國,大雨讓城市經歷過內澇的事情並不少。粗略統計,中國居然有60%多的城市都受過內澇。這其中不可思議的是,還包括著瀋陽這樣的北方相對比較旱的城市,而其中被嚴重浸泡超過12個小時以上的,都超過了16%。但是,在這些被泡過的城市中,武漢的名氣是最大的。
為了告別“看海”的尷尬,武漢市六年前就因內澇問責過水務系統的四名官員,而四年前更是承諾三年時間投資130億元,加強城市排水管網建設、加強清淤疏浚、推進汙水處理建設,讓中心城區在大暴雨時也告別“看海”。

民眾不禁要問,這“130億”到底花在哪了?

國家減災委委員程曉陶給出了這樣的回答:“因為這個130個億根本就花不出去,到現在才花了40個億,原來規劃裡想的工程提高能力的事情還沒做,並不是都實現了。”


程曉陶表示,真正做起來才知道排水系統改造起來很難,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將會是一個持久戰,不可能一下子就解決了。

畢竟,地下管網的改造不像交通疏堵那樣,哪裡卡了就把它拓寬。已經埋在地下的管道要加粗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這些地方歷史上它就是發揮天然調劑雨洪的作用的地方,現在你人佔進去了,你把它蓋成樓房了,這種現象並不是說只有武漢有,只有南湖有,這種現象非常普遍。”程曉陶說。

快速城鎮化不斷填埋蠶食湖面,水無處可去導致城市內澇。

經歷了大雨襲城,武漢積水嚴重的地區,大多集中在新建的道路、地鐵站、下沉式立交橋,特別是那些填湖而建的新開發區域。武漢近年來不斷面臨內澇尷尬時,其城市快速發展中地下管道建設滯後、湖泊被填埋蠶食也引發廣泛關注。

據武漢市水務部門統計,素有“百湖之城”美譽的武漢,其中心城區的湖泊已從建國初期的127個,急劇萎縮至如今的38個,湖泊調蓄城市降雨,緩解內澇的功能越來越弱。一座歷來地勢低窪的江城,城市裡的水變得無處可去。而隨著城市建設的提速,武漢第三大湖南湖也在不斷被填埋蠶食,湖面面積急劇萎縮。



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城鎮化後,目前武漢承載人口數量已過千萬。在1998年曾被外洪威脅命懸一線的武漢,為何如今卻遭遇來自內澇的更大威脅,甚至成了城市治水之困的樣本?

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急劇擴張,房子越修越多,河佔了,湖填了,水沒地方流了自然會回到原來的位置。而我們城市建設基礎設施落後,先地上後地下又使得這些水排不出去。這也是為什麼從2006年以來,每年受淹的城市都會超過100座。相信今後這個數字不會減少只會增多,被淹將會是一種常態,我們當前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與之相處,減少損失。



“前面你欠帳太多,後面的壓力還會持續加大。”程曉陶指出,如果我們不吸取前面的教訓,繼續採取這種粗狂的發展模式,“先地上、後地下的人與水爭地,那我們今後的局面更加不可收拾。”

其實,這些問題不只武漢有,其他城市也不少。這次武漢被嚴重浸泡無疑給所有發展中的城市帶來警示,今後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還要多努力。


半月禾的大長腿


城市排水系統越來越好,長期生活在武漢的人是能感受出來的,目前還不夠好也是事實。

就今年的情況來說,問題主要不是在排水系統上面。最近一段時間武漢乃至湖北一直是暴雨天氣,連續多天24小時降水量達到200mm至400mm,相當於一天之內下了北方半年的雨,長江河湖水位持續上漲,部分河湖甚至高於堤面,排水系統一直處於超負荷狀態,雨水無處可排。最近武漢洪水內澇很大程度上是填湖建房,填湖造地導致的惡果。


中華城市行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這兩句古詩,把湖北武漢的地形地貌做了一個形象的描述。

濱江濱湖,這裡有147個大大小小的湖泊。

我們只說說幾個主要的中心區,其中漢陽區有7個,分別是:月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蓮花湖、墨水湖、龍陽湖、三角湖。

橋口區有張畢湖、竹葉湖。江岸區有塔子湖。

武昌區有紫陽湖、四美塘、水果湖、內沙湖。

洪山區就更多,有大大小小17個湖泊。東湖是最大的城中湖,面積達33平方公里,東湖早期跟長江相連,因長年江水氾濫造成水災。湖廣總督張之洞下令在長江和東湖之間修建了武金堤和武青堤,並開了兩個閘口:武泰閘、武豐閘,從此再少有大的水患,確保了武漢安泰與豐收。

由於武漢特殊的地理環境,長江的設防水位就等於武漢路面最低處路面相平齊。每到長江洩洪時,長江水位都高於武漢市多城區道路,會造成排水困難。

如此多的湖泊,如此多的蓄水量,如此的低窪地勢,遇到長時間的大雨勢必會成一片汪洋……


心的菩提8


大家好,我是教育幫幫主,歡迎訂閱【教育幫】。

為什麼武漢頻遇內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領域專家、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程曉陶認為,首先是城市在短期內急劇擴張,快速的城鎮化擠佔河湖,擾亂水系。

據介紹,武漢被稱為“百湖之城”,城市水域面積約佔全市國土面積的25%,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但是,在快速城鎮化的背景下,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湖泊在內的各類水體不斷被填塞擠佔。

程曉陶說,以前郊區和農村是可以調蓄雨水的,變成城市後,不僅不能調蓄雨水,還增加了排水量。而且,在城市擴張過程中,先地上,後地下,基礎設施跟不上,一些新建小區甚至沒有排水管網。

程曉陶表示,武漢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東湖本來可以作為最大的調蓄池,但是現在因為擔心汙染湖水,在湖周邊採取了雨汙截流的措施,雨水不能進湖。

此外,武漢的排水設計標準也被指嚴重偏低,設計暴雨重現期平均僅為一年。

程曉陶說,排水系統的改造要比交通的改造困難得多。“交通可以上坡,也可以下坡,哪個地方卡住了,把哪個地方放寬就可以了,但管道不行。”他表示,首先,加粗管線必須全線加粗,只把局部加粗,一點用都沒有。其次,管道需要有比降,越來越低,才能保障水向外流,所以排水系統改造起來很難,不是短期可以解決的問題。

程曉陶表示,在中國現實條件下,前期基礎設施欠賬太多,後期城鎮化壓力又持續加大,內澇問題不是短期就能解決的,需要持久戰。相關部門部署也應該按持久戰來部署,並且要多方參與,不能急於求成。

“最基礎的,還是要做好排水管網的建設,在此基礎上,要增加削峰、減汙的措施,比如調蓄池。”程曉陶表示。


樂冰老師


我不在武漢居住,那裡的看海在央視的新聞中,略知一二。

少言幾句,武漢地理位置特殊,處於長江三角地帶,且大小湖泊多,有的地方地勢低,有點地方和長江水平面一樣。這樣的地形,而且又愛下暴雨,加上城市網管的各種原因,馬上就成了城市內河。

不光是武漢,前一陣,蘭州下大暴雨,蘭州市區也成了內河,蘭州人誠邀大家到蘭州來看海!

這是好多城市的垢病,城市網管老舊,一下大暴雨,就成了內海!

希望政府在這方面,加大管理和建設!


一葉幽蘭9


武漢用於排水系統建設的130億,武漢那130億主要用於中心城區排水系統建設,跟遠城區,郊區沒關係,前段時間下雨中心城區路面都見不到積水,還算是卓有成效的。降水量是指一段時間的降水平攤到一個地區的水深,但是水往低處流,所以,低窪地區的積水比降水量大得多,北京100毫米不到的降水量都把北京淹得夠嗆,何況武漢這段時間降水超過300毫米,甚至有的地方一天就兩百多毫米。 排水系統分排雨和排汙兩個管網系統,排雨是將雨水排到江河湖海里,現在武漢的江河湖都要蓄滿了,請問往哪裡排,關於爆破的問題,降水較多的大城市都會將一些經濟落後,地廣人稀的地方設置成洩洪區,必要時要炸燬堤壩洩洪以保證城市核心區的安全,這就是法律中的緊急避險。 梅雨和厄爾尼諾。梅雨,又稱江淮準靜止鋒,是北方冷氣團和南方暖氣團於每年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相遇並停留於長江沿線形成鋒面雨,造成長江沿線長期普遍降雨,季風又有其不穩定性,今年季風來得早,去的晚,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武漢也就雨多,厄爾尼諾現象是由於中太平洋靠近赤道地區海水異常高溫的導致的,這影響了洋流,使得西太平洋暖流加強,東太平洋暖流減弱,暖流又是輸送水汽的,因此,西太平洋降水偏多,東太平洋降水偏少,再加上季風的影響,所以武漢這段時間持續大到暴雨,降水量接近武漢全面的三分之一。 武漢正在努力,請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指責。


眾㤗汽車


今年的大雨,作為在武漢生活了40年的我,印象中的確極少見到。時間長、雨量大,還是在汛期。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三峽大壩的調峰,武漢乃至整個長江中下游會承受多大的壓力。內有大雨,外有洪水,這不是排水不暢的問題了,自然災害就是自然災害,困難面前,不需質疑,不要抱怨,需要團結和勇氣,需要動力和行動。

現在的網絡大v太多,鍵盤俠太多,有時候真的很讓人寒心!


自在0114


說個上面沒說到的原因,武漢地表水多,加上溫度高,水汽蒸發量非常大,再加上武漢正好處於北方冷空氣和南方熱空氣交鋒的地帶,冷熱交匯,所以雨量大也比較正常。至於城市排水系統,中國絕大多數城市都有一樣的問題,西方國家以前也是一樣的,但是別人用了一百多年來改造,所以,我們的國家需要時間來進化,也許還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來實現目的。這個就跟西方國家水管都是直飲水一樣,難道他們一開始就是直飲水麼?時間,最重要的是時間,還有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