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看安定」四十載艱辛植樹 綠滿荒山——記安定區造林綠化「愚公」王永瑞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四十载艰辛植树 绿满荒山——记安定区造林绿化“愚公”王永瑞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四十载艰辛植树 绿满荒山——记安定区造林绿化“愚公”王永瑞

定西市安定區北部最邊遠的白碌鄉,是全市最乾旱最艱苦的地方之一。

被譽為當代“活愚公”的植樹老人王永瑞就生活在白碌鄉錄豐村黃背陽窪社。

王老在這黃背陽窪山樑上點翠播綠不言悔,四十載植樹600畝,讓昔日的荒坡禿嶺披綠裝。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四十载艰辛植树 绿满荒山——记安定区造林绿化“愚公”王永瑞

信守一個承諾,付出四十載艱辛

王永瑞所處的黃背陽窪山樑,山大溝深,山坡陡到連羊都要先站穩腳跟後再來啃草吃,植被稀疏得連整個山樑都是光禿禿的一片灰白。

“一碗油換不來一碗水”。

“那個時候,太乾旱,常常等著政府拉水過日子。送水的汽車一到,汽車還沒有停穩,天上的飛鳥就黑壓壓撲過來與人爭水搶喝,還有鳥兒因搶水碰死在水罐上的事情。”

“持續幾個月的大旱來襲時,莊稼乾枯,草木枯萎,人畜飲水缺乏,莊稼人只好靠政府救濟水艱難度日。”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白碌鄉惡劣自然條件的真實寫照。

“別人種糧,你栽樹,頭腦發昏了,還是閒著沒有事情做?”當地不少村民曾質疑過。

“種不活樹,死了我也合不上眼。”老人執拗的性子註定了他要把終身獻給植樹上。

“我父親經常說‘要過家多栽樹’,他再三叮囑我,‘要多栽樹,有樹就有了光陰’。”

父親的願望順應著國家植樹綠化的政策,從上世紀60年代起,20出頭的王永瑞開始編織心中的夢想,是為響應國家號召,也是為完成父親心願,一頭紮在了植樹上,門前17畝深溝荒坡成了他實現夢想的試驗田。

但夢想還沒實現,他年輕的妻子就因無法忍受飢餓和貧窮的折磨,最終離他而去。 從此年紀輕輕的王永瑞便孑然一身,但圓夢行動沒有終止,更鏗鏘有力。

每天天不亮,他就扛著钁頭,拿著鍬,揹著破舊的揹簍,挖坑,種樹,每天忙到太陽落山,這就是王永瑞老人簡單得再也簡單不過的40多年生活。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四十载艰辛植树 绿满荒山——记安定区造林绿化“愚公”王永瑞

育苗沒有樹種,栽樹沒有苗木,怎麼辦?他就地取材,採取為村集體和左鄰右舍鄰居修剪樹木,把剪掉樹枝搞扦插育苗,還採集老榆樹的榆錢育苗,杏樹、柳樹和榆樹都成了他修剪育苗的對象。

白碌鄉太旱了,王老種樹成活率只有十分之一。1981年因天大旱,當年所栽的1000棵樹全被旱死了。

“你別傻傻的蠻幹了,這地方不只連檸條和旱柳都長不活,既就是野草也生長不茂盛呢。”好心的村民曾這樣勸說過他。

王永瑞植樹的意志幾頭牛都拉不回來。他堅信,只要精心栽樹,把功夫用上,把時間花上,總會有一天樹能成活,小樹會成長為大樹,大山總是會被草木覆蓋的。

別人貸款做生意,王老貸款為植樹。1983年,他向農村信用社貸款80元全部購買了松樹和側柏,栽植在坡下面的山溝溝裡。看到栽植的松柏有部分成活後,更堅定了他植樹的信心。從此,他便想辦法積攢錢,30多年來,他把賣杏核、賣檸條籽換得的錢,甚至把國家發放救濟款和退耕還林補貼、糧食直補、五保戶補助全部投到了購買樹種上,先後花費上萬元用到種樹上。

“栽活一棵樹,就像養育孩子一樣!”他孤身一人靠著一把钁頭一把揪,打埂築壩、義務植樹40多年、造林30餘萬棵,僅憑一己之力,硬是讓原本寸草不生的600多畝荒山披上了綠裝。

“這幾十年時間,咱栽種的樹不少,栽了死,死了栽。要是植樹成活率有八成的話,植樹面積恐怕比現在的10倍還要多得多呢。”

歷經千辛萬苦,定叫荒山變綠洲

“在這麼幹旱的地方栽樹,栽一棵,死一棵,把40年時間都耗費在植樹上,現在想來,覺著值嗎?”

“咋不值得,不值得的話我就不在這裡花費一輩子的心血了。”老人有點偏激,也很固執,他認準的事情就要堅持不懈地幹下去,“不到黃河不死心”。

“要在荒坡上栽活樹,就得想辦法留住水,我就是用修反坡臺種樹的辦法才栽活樹的。”王永瑞創造性地開展自己的造林綠化工作。

為了留住寶貴的雨水,使栽植的樹苗能夠成活,他每天早出晚歸在荒坡上挖出一個個反坡臺。為方便修反坡臺,他把家搬到了荒山坡,一間房子一條狗。餓了啃口乾饃,渴了就喝口涼水,中午侄子們送飯到工地,晚上就住在臨時搭建的茅草屋裡。寒來暑往,冬去春來,長年累月偏執地幹著一生最平凡的一件事情。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四十载艰辛植树 绿满荒山——记安定区造林绿化“愚公”王永瑞

如何才能留住天上水,讓辛苦栽植的樹木能澆灌上水,也是王永瑞每天思考的問題。從1985年開始嘗試探索修築淤地反水壩,他用石夯一夯又一夯地夯實築牢了壩堤,修築的反水壩大雨多時水從兩側向低處流出,雨水少時全貯存到壩裡,既不沖毀壩體,又留住了雨水用於澆樹,還治理了水土流失,一舉多得。

一個反水壩修築成功後,更增強了王永瑞的信心,於是除了植樹、澆水外,他便把大部分時間花費在築壩上,15年時間累計修築大小淤地壩56個。

四十多年光景恍然而過,山變綠了,樹長粗長高了,王永瑞也成為了年近八旬的髦髦老者。但他的家幾十年變化不大:一間土屋,一張土炕,一個火爐,一臺14寸的小電視,一個半導體收音機、一張桌子,兩把椅子——這是他全部的家當。

“王大爺栽了一輩子樹,讓荒山坡變成了綠洲,為乾旱山區修復植被、恢復良好生態樹立了典範。”王永瑞的精神感動著當地幹部群眾。

愚公移山,不是因為力氣大,而是有敢於移山的勇氣。王永瑞造林,不是因為他圖什麼,而是有顆勇於點翠播綠的決心。因為一直痴迷於綠化事業,王永瑞獲得了甘肅省首屆綠化獎章、2013年度定西市第二屆道德模範“敬業奉獻”獎。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四十载艰辛植树 绿满荒山——记安定区造林绿化“愚公”王永瑞

愚公精神永不過時

大多數人在饑荒的年代,都只想多開墾土地、多種糧食,而王永瑞卻憑一己之力,把家鄉的荒坡禿嶺變成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這是很有遠見卓識的,更是可敬的,他用一生孜孜不倦的堅持,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有遠見、有智慧、有毅力、有大我的當代“農民愚公”。

我省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交匯處,是黃河、長江上游的重要水源補給區、西北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全國生態最為脆弱的省份之一,脆弱、複雜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了經濟發展。為此,我省近年來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推進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大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爭取國家批覆祁連山、“兩江一水”和渭河源區等三大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截至2016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11.33%,林地面積達到1.57億畝,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雙增長。

經過艱辛的努力和諸多生態保護項目的實施,我省生態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受制於經濟欠發達、生態脆弱等因素限制,畫好“生態紅線”,守住“生態紅線”,需要更多的“王永瑞”加入其中,為建設山川秀美的新甘肅抱柴添薪。王永瑞的愚公精神,也理應得到發揚光大。

「改革开放40周年看安定」四十载艰辛植树 绿满荒山——记安定区造林绿化“愚公”王永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