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耐得寂寞,潛心治學

「原創」耐得寂寞,潛心治學

著名散文家秦牧先生說:“我以為治學最主要的就是得有毅力。學問之道,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最糟糕的,但保持毅力的確不是簡單的事,得和自己的惰性鬥、和愛閒逸、愛懶散、愛遊蕩玩耍鬥,我並不是經常鬥贏自己的,但不斷地鬥,也就有勝有負,學習還是有進步。”

秦牧所言甚是。讀書學習,鑽研學問,最忌因外界干擾而用心不專。耐不住寂寞的人往往患得患失,讀書治學不能專心致志,見熱鬧便眼熱,見利益便眼紅,見鎂光便豔羨。倘若你志存高遠,旨在修己達人,定能在眼花繚亂的各種誘惑中,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也定能著述立說,卓有成效。

耐得住寂寞,就是要甘於孤獨,做到鬧中取靜,苦中求樂,進退無意,得失忘懷。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者無一不是在孤獨寂寞中崛起的。

曹雪芹飽受飢寒,嘔心瀝血,在悼紅軒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給後人留下鴻篇鉅製《紅樓夢》;陳景潤身居斗室,終日沉浸在數學王國中,苦心孤詣,推導出舉世公認的“陳氏定理”;鄧稼先在西北荒漠隱姓埋名20多年,在一窮二白的困難時期,和他的團隊研製出“兩彈一星”;馬克思在貧病交加中刻苦鑽研,砥礪奮進,完成了光照人寰的《資本論》;居里夫人在簡陋的實驗室苦熬瀝青,一人兩獲諾貝爾獎……在逆境中崛起,戰勝孤獨寂寞,的確需要一顆堅強的心。

貝多芬說過:“卓越的人一大優點,就是在艱難困苦中百折不撓。”在艱難困苦中猶能保持內心的一份寧靜,這既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精神。一人獨處,心靜似水,潛心所愛,孜孜以求,定能夠敞開懷抱,放飛心靈;定能夠想別人所不能想,見別人所不能見,得別人所不能得;定能夠發現未知,啟迪新知,獲得真知。

有些人不甘寂寞,他們醉心於湊熱鬧、出風頭、找門路、拉關係、拜碼頭,攀高枝,不可能安坐一室,潛心治學。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功利的誘惑很赤裸,於是他們走出書房,邁進權門,用曾經握筆的手抓起了權柄,自以為從此可以顯親揚名,封妻廕子,風流一世,豈不知已一腳踏進了鬼門關。

不知有多少知識分子因禁不住功利的誘惑而人頭落地,家亡族滅,從秦朝的李斯到晉代的何晏,從南北朝的謝靈運、謝朓到明清的解縉、金聖嘆,歷朝歷代都有駭人聽聞的慘禍。歷史的經驗令人不寒而慄,功利的誘惑使人飲鴆止渴,於是悲劇總是一次次地重演。

此刻,我想起了學貫中西的大學問家錢鍾書先生,當一位被他那部百讀不厭的奇書《圍城》給深深迷住的英國女士要求見他時,他回答說:“如果你吃個雞蛋覺得還不錯,為什麼還要去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享譽天下的一代文豪對待身外的榮譽是何等超然灑脫啊!

我又想起了日本的一位棋手,在他行不離身、坐則入懷的一把手扇上,力透紙背地寫著三各字“平常心”。我們當然不能說“平常心”就是這位棋手克敵制勝的秘訣,但完全可以肯定,受到他如此青睞的“平常心”定有某種不可言傳的神奇力量,使他在對弈鏖戰中縱橫馳騁,過關斬將。懷有一顆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潛心所愛,奮發進取,就能使人從物慾私念中解脫出來,進而登堂入室,直入佳境。

讀書學習,必須摒除一切干擾和誘惑,才能靜得下來,鑽得進去,才能夠領略到知識王國裡的無限風光,才能夠在知識王國裡得“大自在”。

歷史學家范文瀾曾撰一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所謂“板凳要坐十年冷”,就是人們所說的“十年寒窗”、“面壁十年、“江湖夜雨十年燈”,即不去追求生活的安逸,不去討官,不去請賞,也不去計較社會上的白眼和青眼,而是甘於清貧寂寞,除了學問,一無所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希望有志青年珍惜寶貴的青春年華,自覺抵制花花世界誘惑,靜下心來,研究學問,真正做到“去留無意,任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看天上雲捲雲舒”。毛主席曾說過:“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我們也不妨說:耐得寂寞,則學必有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