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變思維認知,讀再多書都沒用

  ——讀《我不過低配的人生》有感

前兩天,我致電某兒童產品進行投訴,原因是訂購二十天後仍未發貨。但臨近過年,無論如何也不能保證我在年前收到產品。我一氣之下又投訴了當時跟我確認訂單的客服。

這不是我第一次在投訴中,從投訴某件事情轉移到投訴某個人了。這類投訴有著相同的緣由,就是哪怕責任是商家承擔,對方也無法解決我的需求。於是情緒被激發而忘記本來撥打電話的目的(儘快收到產品),轉而將矛頭指向某個倒黴的員工(投訴員工)。也就是,用找替罪羊的方式,緩解我內心被拒絕的失控和失落。

在親密關係中,也常遇到這種情況。人們對於某個觀點進行爭執,並不是源自觀點本身,而是兩個人在爭奪誰才是這個家裡更有權力、說話更有分量的人。

他們在意的不是觀點,是好惡,是輸贏。

不改變思維認知,讀再多書都沒用

尤瓦爾·赫拉利在文章《錢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的信任》中,寫了人類歷史上,絕大多數戰爭,都不是為了搶地盤和食物,而是為了一些虛構的故事。比如巴以衝突,大家都以為雙方是在爭地盤,其實雙方都有完全不同的虛構故事,而且彼此不認同。

這是真實的人性,這也是引起我們認知障礙的因素之一。

決定我們能走得多遠的,不在於我們是否擁有更高的學位、更多的知識、更多的財富,而在於我們是否擁有正確的思維認知。只有正確認知自我,剋制天性中的疲懶、懦弱與恐懼,繞過人性的陷阱,才有可能獲得更充足的上升空間。

霧滿攔江在《我不過低配的人生》中,從認知、人性、情商和教養四個方面,講了如何跨過思維障礙和思維禁錮,找到自己內心中的力量。

第一,阻礙我們前行的最大障礙,是內心深處的恐懼。

有人擔憂自己不被重視,有人擔憂沒有足夠的存在感,有人擔憂勝任不了現在的工作,有人擔憂自己形象太差,有人擔憂被女神鄙視,有人擔憂智力不夠用有人擔憂家人,有人擔憂事業,有人擔憂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有人因為擔憂,不敢說出自己的看法……

除了擔憂之外,恐懼還會化身為抱怨,甚至是憤怒。比如恐懼自己糟糕的困境或無望的未來,就放棄個人努力,並用藉口和責怨先發制人,把問題歸於世道黑暗,或責怨他人,消解了自我努力的價值。還有的時候,晦澀的人性為了保護自我不適感,還會讓人常生嫉妒之心。越是對自己能力缺乏信心的人,越是不願意承認別人的能力。

能夠辨識內心恐懼並戰勝它的人,才會讓心靈日益強大。

不改變思維認知,讀再多書都沒用

第二,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

吳曉波說過,再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裡。這裡的“富人堆”指的就是富人思維。

窮人思維主要體現在,窮人家的孩子更易於急功近利,難有大胸懷與長遠眼光。另外,窮人家的孩子,抗風險能力差,不敢輕言冒險,因為恐懼一旦失敗就難以存活。更重要的是,窮人家的孩子,還有可能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由於物質資源匱乏而形成自我設限的思維。這種思維讓人產生恐懼,不敢相信他人會變得更好,也不敢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好,以及不敢相信自己也會有超過預期的表現及能力。

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就是受自我設限,思維禁錮的體現。在遇見一些內心強大的人之後,我意識到自己的內心缺乏力量,很容易在現實遭受挫折時變得無助,從而失去改變的勇氣,開始隨波逐流。

羅斯福說過,人們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困住我們的只是一種觀念,而沒有實際價值。

書中說,要擺脫無能為力的疲倦感,首先要檢查自我的歸因方式。也就是你要意識到,在努力和人生成就之間,有一個概率很大的因果關係。拼搏一番卻一無所獲的情形不是沒有,但那或許是還沒到成就實現的爆發點。

無論如何,你都要相信奮鬥的價值,要相信生活會改變。沒有什麼固化的東西值得信守,擁抱一個變化的世界,才會豁然開朗。

遇到困境時,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一蹶不振,兩者的差別在於對不確定性及確定性規律認知上。朝正確的方向努力能使自己變得優秀,這是確定性。努力但未必能成就事業,這是不確定性。那些遭遇逆境就癱軟如泥的人,是把這個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給弄反了。他們不相信努力的價值,認為這個世界壞人得志,自己一事無成。通過這樣的認知,把自己人生頹廢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外界。

第三,去除自我化是一種溫和的智慧。

張曉楠說過,某種事物或觀點,它的存在本身一定是有意義的,我們要用接納的心來看待不同於我們觀點的人和事。但心智不成熟的人,往往把他人與自己相異的觀點,看成是他人對自己的否定,還容易把對方的觀點、人和事物看成是同體的,討論問題時,極易轉為人身攻擊。

不改變思維認知,讀再多書都沒用

過度的情緒化、自我化與對抗化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之一。

情緒化,指的是不成熟的成年人士,對外界的反應以情緒面居多。當他們遭遇否定時,立刻感到心理受挫,而不是將之感受為他人不同的觀點。

自我化,指的是不成熟的成年人,不具備把事物、人物與觀點區分開來的能力。這些人認為,人與事物、觀點同體的,於是討論問題時,極易轉為人身攻擊。

對抗化,是說自我不夠強大,需要通過他人的關注來表現自我、刷存在感。

最後,有些東西,比知識更重要。

不知道你有沒有受到“知識的詛咒”的影響,“知識的詛咒”是指學習了大量專業知識的成年人,仍無法理解他人的現象。他們每掌握一點知識,對不掌握這些知識的人,就失去理解。他們掌握的知識越多,不被他們理解的人也越多。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飽滿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從以自我為中心到社會化的轉變。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存在對抗社會化的本能,只有差異化的接觸,才有可能改變。真正的成長都是逆人性的,一旦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挫折,甚至感受到了傷害,這就意味著你向成熟邁進了一步。

摘自:於曉雯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