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名校體驗|在南洋理工大學的三年,我的生活是這樣的

檔案:

陳同學

Chen Jinyu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Nang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傳播學院 · 新聞傳播學

Communication Studies

三年級

新加坡人非常用功,

非常非常用功。

新加坡名校體驗|在南洋理工大學的三年,我的生活是這樣的

由於體制的不同,在新加坡,只有20%的人能夠上得了大學,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新加坡常年位居第二,更是聚集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菁英。

而近年來,南洋理工的中國學生也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所以就算是開學的第一天,你也能看到不管是閱讀室或是圖書館都是滿滿的人,讓我非常驚訝。

1

課堂印象

新加坡名校體驗|在南洋理工大學的三年,我的生活是這樣的

南洋理工大學是世界頂尖的大學,設備無論是硬件或是軟件,毋庸置疑,也非常地齊全完善。

在傳播學院裡,有比國內高校大不止三倍的攝影棚,而設計學院裡,還有3D列印機諸如此類很厲害的設備。

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堂課大概就是“黑白攝影”,是使用底片相機拍專題,然後在暗房學如何自己沖洗底片,洗出屬於自已的照片,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

另外我最喜歡的一堂課是“廣播實務”,學校給你專業的廣播設備,提供你每個禮拜兩小時的時段,擁有自己的廣播節目,在校內播放,內容不設限,自己必須調配節目內容、揀選音樂、甚至邀請來賓等。

2

文化交流

新加坡名校體驗|在南洋理工大學的三年,我的生活是這樣的

校園非常大,不過校內擁有四條免費公車路線可供使用,不用擔心要走太久的路。學校也有數不清的圖書館,藏書非常豐富,有時候也可以在裡面看電影,但應該是因為新加坡太熱的緣故,只要在室內,冷氣都會開得非常強。

學校餐廳多達十八家,東西物美價廉,幾乎什麼異國料理都找得到。學生國際中心也會不定時地舉辦很多活動讓國際學生們能夠聚在一起,體驗當地文化、經驗交流

來自中國的我,選擇做了文化交流的節目,其中討論了中國與新加坡的不同,分享了中國的文化與美食,也談我在新加坡看到的點點滴滴和文化衝擊,偶爾我也邀請我的朋友,探討從西方觀點看新加坡、看亞洲和歐洲有什麼不同。

大家也對中國文化非常好奇,新加坡或是大的西方世界和中國的差別在哪裡?甚至在農曆新年時我們圍了爐還發紅包,過了一個很洋味的年。

很多習以為常的習俗以及習慣,我從來沒有思考過原因,當我開始需要分享中國文化之後,我發現我更認識我自己的文化,也更以自己身為中國人為榮。

3

國外生活體驗與心得

新加坡名校體驗|在南洋理工大學的三年,我的生活是這樣的

在新加坡留學是一個特別的經驗,因為人口組成的關係,有中國城、小印度、阿拉伯街等等,在這小小的國家,卻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不同的人事物。

一向以嚴刑峻罰著稱的新加坡,非常乾淨、治安很好,像是非常乾淨版的上海。

另外,由於地利之便,去東南亞旅行相對方便以及便宜,甚至比留在新加坡還要便宜,留學生們都會戲稱“一逮到機會,就逃出文明世界”

在留學期間,僅馬來西亞就去過了六次、越南兩次、柬埔寨、泰國和印尼。從走馬看花跟團的觀光客,我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跟當地人做一樣事情的揹包客,認識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擁抱並且尊重不同的文化、價值。

看現象,

星巴克、麥當勞從不見到本地學生!

新加坡名校體驗|在南洋理工大學的三年,我的生活是這樣的

在新加坡待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星巴克、麥當勞從不見到本地學生!那麼新加坡的本地大學生,為何不去勤工儉學?

勤工儉學於海外留學生群體很是常見,然而提及勤工儉學,我身邊多數新加坡本地同學最自然的反應是:

“為何大學生要打工?在學校已經有忙不完的課業,一般來說是沒有時間打工的。”

的確,在新加坡的星巴克、麥當勞、甚至任何服務業,看到的常是來自印度或馬來西亞的年輕打工族,卻幾乎不太會遇本地服務生,多是從中國、馬來西亞,來到新加坡打工賺錢。

1. 課業壓力與競爭,是主要原因

新加坡本地大學生很少外出打工,跟課業等競爭壓力的確有關。

新加坡的三次求學考試:初中要考、高中要考、大學當然也要考,男性還需要先服役兩年才能進入大學,畢業後也需要定期返回軍中服務。

在這樣緊湊的考試生涯、競爭環境中,學生們往往只能“專注於學術”,父母更是不希望孩子花時間在學業以外的活動。

新加坡名校體驗|在南洋理工大學的三年,我的生活是這樣的

2. 背後的“社會因素”

新加坡居民如今50%的人擁有大學以上文憑,其中14.7%為碩博士文憑、28.2%為大學學歷。

50%

50%的新加坡居民擁有大學及以上文憑;

14.7%

其中14.7%為碩博士文憑;

28.2%

28.2%為大學學歷。

——這是新加坡統計局2016年給出的報告數據。

而根據社會大環境,能夠在新加坡讀大學的,都是小康或富有家庭:

以我身邊的新加坡同學為例:

能夠進入新加坡一般大學的大學生,多是以學術研究,或任商界高階主管、政府官員為主要的生涯規劃,也會與進入技職體系的學生產生區隔──既然在人生規劃和經濟上都沒有需求,自然鮮少有本地的大學生,會花額外時間到咖啡店、餐飲業打工賺錢。

而新加坡這樣的價值觀,與潛在的民族優越感結合,更常讓當地人認為一切基層的、勞力為主的工作,通通交給“外籍勞工”即可,不會是自己的工作選項之一。

事實上,新加坡本地人“不打工”的價值觀,近年已具體反映在它的人口組成、勞動結構當中。這些年,新加坡政府開始陸續憑藉當地的“相對高薪”,大量開放、引進東南亞移工進入營造業、服務業,替補那些新加坡本地人“不願意做”的基層工作。

為了上大學而揹負沉重的學貸;

然後為了繳學費還學貸而邊打工邊讀書;

接著很可能因投身於打工,忽略了大多的學業……

這些場景對於新加坡大學生們來說倒是很難見到!

新加坡名校體驗|在南洋理工大學的三年,我的生活是這樣的

正如文章開頭和大家提及的:

“新加坡人非常用功,非常非常用功。由於體制的不同,在新加坡,只有20%的人能夠上得了大學!”

當然,大學畢業既沒有比較“高級”,也不必然代表著競爭力;

“新加坡是一個競爭之地,唯有參與競爭,方能生存於獅城!”

新加坡地很小,但野心很大。政府為招商引資做了很多他國做不到、不敢做的事:為石化填海造陸、為科技製造劃專區……

新加坡人很少,卻極具魅力。為了充實國家競爭力,積極打造高等教育以及移民政策……

出於國情,新加坡只需要人才!

來到這裡,只有透過自身努力,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不是嗎?

致想要2019年秋季入學的你,

申請時間與要求!

用2018年高考成績,只能申請新加坡公立大學2019年秋季入學。

想要現在申請2018年入學?已是8月初,時間肯定是來不及了!

公立大學2019年入學的申請通道,一般會與2018年10月開放,申請截止日期一般在2019年1月-3月之間。在2019年5月-6月,學校會陸續發放錄取通知書。

最低成績要求為本一線以上這只是最低要求!通常高考成績需要高出當地本一線80分以上才稱得上有保障。

新加坡為全英教學的國家,語言成績必不可少。一般情況下,雅思考出6.5分以上,或者托福考出92分以上,就可以嘗試申請。

以上就是我在南洋看到的現象並總結的一些心得,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