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兩千年》第55期:七國之亂(下),堪稱失敗的「清君側」

上期我們說到漢景帝重用晁錯進行削藩,不曾這一舉動導致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七位諸侯王先後打起“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起兵西進。

《華夏兩千年》第55期:七國之亂(下),堪稱失敗的“清君側”

漢景帝劉啟(網絡配圖)

然而這次轟轟烈烈的“清君側”運動並不像後世那次取得了最終的成功,這次歷史上的第一次“清君側”最終以失敗告終,畢竟漢景帝劉啟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七王”也並非燕王朱棣,更重要的是周亞夫並非李景隆。本期我們就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清君側”是怎麼被平定的。

棄車保帥,誅殺晁錯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向西渡過淮河,與出兵會合。作為叛軍主力,吳楚聯軍渡過淮水,繼續向西進發。膠西等原齊地諸侯國相對吳楚兩國來說較小(文帝時期將齊地分割),兵力也較少,於是連兵進攻齊王劉將閭據守的臨淄。趙國則與匈奴相勾結,聯兵反漢。由於事起突然,加之叛軍早有準備,起始階段叛軍進展甚為順利。

《華夏兩千年》第55期:七國之亂(下),堪稱失敗的“清君側”

七國之亂局勢

漢景帝得知七國先後反叛之後,深受景帝重用的晁錯被叫來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則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由自己留守京城。而原吳國丞相袁昂則建議漢景帝殺了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的要求,換取叛軍退兵,到時叛軍如果不退兵,失去起兵原因的他們便坐實了反叛的罪名。後世建文帝不誅殺“方黃齊”之流,漢景帝卻同意了袁昂的請求,讓其秘密收拾行裝,出使吳國。在袁昂獻策十多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廷尉張鷗等人聯名上書(疑似景帝授意),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准了這些奏章,晁錯被腰斬於東市。

《華夏兩千年》第55期:七國之亂(下),堪稱失敗的“清君側”

晁錯(網絡配圖)

然而晁錯的死並未換來七國軍隊的退兵,反而讓七國聯軍認為景帝軟弱無能,於是劉濞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正式分庭抗禮。但是這一舉動卻使七國軍隊坐實了造反的罪名,變成了無名之師,失去了天下人心。

而景帝則在師出有名之後,於此時開始起兵平叛。

大軍出征,連敗叛軍

漢景帝以太尉周亞夫(周勃之子)為帥,統率三十六位將領帶兵抵禦吳楚聯軍,另以曲周侯酈寄(諸呂之亂中被派去騙呂祿將軍印的那位)領兵攻打趙國、欒布(彭越死後劉邦下令不準收屍,跑去收屍的那位)攻打齊地誅國,以大將軍竇嬰駐守滎陽,監視齊趙動向,守住關中東大門。

吳楚聯軍持續西進,卻在梁國遭遇到了景帝之弟梁王劉武的激烈抵抗。吳楚聯軍利用兵力優勢展開強攻,攻破梁國南部的棘壁(今河南永城)。梁王由於兵力處在劣勢,急忙向朝廷告急。

統率周亞夫認為吳楚聯軍聲勢浩大,正面決戰必是一場惡戰,於是獻策以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令其軍心潰散,然後再予以致命一擊。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於是周亞夫繞開吳楚主力,繞道藍田,出武關,抵達雒陽(洛陽)。

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局勢愈發緊張,梁王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派兵東進,屯兵梁國以北的昌邑(今山東鉅野西南),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甚至給漢景帝寫信求援,面對景帝的詔書周亞夫依然不為所動。無奈之下樑王劉武只得任命韓安國和張羽為將軍,拼死抵禦,雙方漸漸陷入僵局。

《華夏兩千年》第55期:七國之亂(下),堪稱失敗的“清君側”

七國之亂示意圖

面對梁國的死守,吳楚聯軍西進之路被斷,無奈之下轉攻周亞夫。周亞夫堅守不出,不與叛軍交戰,卻秘密派遣軍隊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徹底切斷了叛軍的糧道。

糧道被斷,吳楚聯軍頓時陷入了進退不得的境地,打梁國打不下來,打周亞夫壓根不接戰,無奈之下打算夜裡偷襲周亞夫軍營。聯軍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仰攻東南面,奈何周亞夫更加老道,看出了對方的意圖,命令士兵堅守西北。果然大敗吳楚聯軍,吳楚聯軍頓時潰散,周亞夫率兵追擊,連續大破吳楚聯軍。

《華夏兩千年》第55期:七國之亂(下),堪稱失敗的“清君側”

周亞夫

吳王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乘夜逃走,渡過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蘇鎮江),退守東越,並派人招集殘兵。景帝則派人以利引誘東越,東越王騙吳王出去慰勞軍隊,用矛戟刺死吳王,獻其頭於漢朝。吳王劉濞死後,吳楚聯軍再次潰散,楚王劉戊隨即自殺而死。

諸王伏誅,叛亂平定

叛軍主力吳楚聯軍的戰敗,使得叛軍形式急轉直下。

而在齊地,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圍攻齊都臨淄,卻遭到了齊王劉將閭的頑強抵抗,歷時三月未能攻下。

《華夏兩千年》第55期:七國之亂(下),堪稱失敗的“清君側”

欒布(網絡配圖)

漢將欒布奉命率兵入齊地,圍攻臨淄不下的三王只得退回封國。膠西王返回封國後,其子劉德建議拼死抵擋漢軍,如果失敗就逃到海上去。然而明之大勢已去的膠東王並未採納,反而跑去漢營請罪。漢將韓頹當斥責其陰謀叛亂,當場宣讀詔書,膠西王隨即自殺而死。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隨後相繼伏誅。

趙地,酈寄奉命領兵進攻趙國,趙王劉遂堅守邯鄲,酈寄久攻不下。而作為聯軍盟友,匈奴在得知吳楚兵敗後,也不肯出兵相助。欒布在平定齊地叛亂後,回軍與酈寄會師,水淹邯鄲城,隨即邯鄲城破,趙王劉遂自殺。

《華夏兩千年》第55期:七國之亂(下),堪稱失敗的“清君側”

酈寄(網絡配圖)

濟北王劉志乃是被迫參加叛亂,在各諸侯先後發兵叛亂後堅持未曾發兵,所以被赦免。

齊王劉將閭雖然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後來還參與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人通謀,隨後也被迫自殺。

這次從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至三月的叛亂,最終以西漢中央政權獲得絕對勝利告終,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諸侯國的壓力,更為西漢中央政權敲響了警鐘,使得中央政權逐漸意識到了解決諸侯國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