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7.5億的《阿修羅》僅映3天就退檔,看影視、金融圈的嗜血套路

號稱投資7.5億的電影《阿修羅》僅上映3天就撤檔大吉了。

我們先不管該片倒底好不好看,就看他投入7.5億,收入0.45億,如何自圓其說。

然而,《阿修羅》官方無心於此,既沒說為什麼退檔,也沒說何時再上檔,草草了事。目測,他們根本不想解釋,甚至讓大家越快忘記越好。

回顧起來,上映3天,完全是給眾籌者和粉絲們一個安慰:這部電影真的拍了,不信你看。

專業人士通過對電影內容、演員成本、團隊花費等項目的評估,本片1億以內足夠完成。但是它用了7.5億。減去水分,那麼多錢去哪裡了?

不錯,這是一個賺錢的套路。

該片投資方涉及n多公司,其中有私企,也有國企;有個人錢,也有國家錢。那怎麼才能讓別人的錢和國家的錢變成自己的錢呢? 《阿修羅》似乎給我們演示了一個範本:

首先,它把錢從個人、企業和國家,以投資電影獲取分紅的方式,吸引到拍攝組來。然後,通過各種花費,比如佈景、攝影、化妝等,一次1000,他報個5萬。再由自己成立的公司來承接這個收入。這樣,就把別人和國家的錢,源源不斷地分流到自己的腰包裡了。而且,從法律程序上並沒有什麼問題。

至於電影拍的好不好看,無所謂。錢已到手。做局的幾個,大家一分,皆大歡喜。

幾天前,崔永元炮轟小鋼炮的那些事兒,套路也類似。

不過馮的打法更高端。

首先,拍電影,賺錢,更好。

賺錢,電影公司股票就會漲,雙項賺錢。如果,不賺錢,例如:《1942》、《夜宴》這種,那也不打緊。以後來可以再拍,只要觀眾懷念以前拍過的很多賺錢片子,就不會讓股票大跌。

但是,拍片不賺錢,就不賺錢了嗎?這是馮導他們不會忍受的。人家還有更好的賺錢之道:

在外面成立皮包公司。一個欠著幾千塊錢外債的皮包公司,一倒手賣給華誼,就賣幾個億。於是,錢從股民進入電影股份公司,又從電影股份公司進入個人公司,最終完成乾坤大挪移,完美!

法律程序還是正義的。

綜上,不管是張導還是馮導,醉翁之意,都不在電影--他們的重點在於如何從眾籌、股市吸金,如何用皮包公司套現。

而對外,用包裝、渲染、說大話,滿足散戶投資者、觀眾對電影的信心,最後由散戶、國家和觀眾買單。

散戶投資人和國企什麼時候倒黴?當電影賣不出票房,他們就血本無歸;但他們有時也會賺錢:再爛的片,也有很多死粉買單。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就是典型代表。

而最為倒黴的是買票的觀眾:他們為垃圾買單。不但花了真金白銀,還要忍受狗屎一樣的電影。成為整個套路鏈條上最後一棒。

一提最後一棒,近2年幣圈的盛世繁華景象之下,也產生了數以萬計的最後一棒。

比特幣、區塊鏈這幾年成為新的峰口浪尖。資本內外,都充斥著對這一新型收割機的嗜血興奮。

大批的韭菜看到暴利的曙光,紛紛從股票、房地產、製造產業擁來,準備先人一步,賺它個天翻地覆。當聽說別人炒比特幣賺翻了,都連連跌足,悔恨自己來晚了。

在這種情緒之下,以李笑來為首的KOL紛紛為幣圈站臺、撈金。後來,間接割韭菜已無法滿足膨脹的慾望,先後組織了2個公司來運營不同名稱的虛擬幣。其中一個公司由於忙於收割,甚至連白皮書都沒發佈,就匆匆上陣。

虛擬幣在轟隆隆的博傻運動中頻頻地在先後入場者之間傳遞。有時大家都知道危險,但每個人都不甘心錯過這場盛宴。最後,大批幣圈的組織者賺足跑路,空餘最後一棒的接盤俠,手裡捧著大把虛擬幣,無法變現,欲哭無淚。

回想1年前,金融p2p的瘋狂年代,一年內圈錢跑路的p2p公司居然達到5000家,騙錢金額達到4000億。不由想起一句名言:上帝欲令其亡,先令其狂。

如今,市場上仍上演著:拉下線、壓代理的,明為微商,實為傳銷的各種雲商、高利產品。利用人們不明真相,急於賺錢,急於創業的心理,以重利為誘餌,以包裝為掩飾,源源不斷的收割大家的血汗錢。

有時,我在想,如果大家不那麼急功近利,多去做一些:只行好事,莫問前程的項目,讓世間多一些價值,少一些投機,結果會不會好一些。

但理智告訴我,這又不太可能。

世間經濟總量有限,有些人暴富,就必定會有些人暴窮。世間的人類也只有2種,一種是割韭菜的,一種是被割的。

割韭菜的成天研究韭菜的習性,以便更好的收割;而韭菜每天吃瓜之餘,行走在各種套路之間,跳過一個又一個坑,而最後終於落入收割者的陷阱。

--------------------

長按識別或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公眾號。獲取更多創業案例、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