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韻如教育

《百花齊放》——韻如教育

蘇繡

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

《百花齊放》——韻如教育

百花齊放

清朝的蘇繡以“精細雅潔”而聞名,當時的蘇州更有了“繡市”的譽稱。清代中後期,蘇繡在繡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繡”,僅蘇州一地專門經營刺繡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席永敬妻諸葛氏,年十五于歸,事孀姑盡孝。永敬日玩周易,氏乃繡河圖洛書九宮八卦諸圖,經緯巧密……(《蘇州府志》)清朝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

《百花齊放》——韻如教育

▲蘇繡團扇,中國藝術創作的又一高峰

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幾乎全出於藝人之手。民間更是豐富多彩,廣泛用於服飾、戲衣、被面、枕袋帳幔、靠墊、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這些蘇繡生活用品不僅針法多樣、繡工精細、配色秀雅,而且圖案花紋含有喜慶、長壽、吉祥之意,深受群眾喜愛。

還有一種“畫繡”,屬於高檔欣賞品,稱之為“閨閣繡”。史載吳縣的錢慧、曹墨琴,吳江的楊卯君、沈關關,無錫的丁佩、薛文華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時。

《百花齊放》——韻如教育

▲朱克柔傳世畫繡名作,國寶《蓮塘乳鴨圖》局部,現珍藏於上海博物館。

沈繡

特別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學東流的潮流中,蘇繡也出現了創新的兆頭。 光緒年間,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沈雲芝聞名蘇州繡壇,她溶西畫肖神仿真的特點於刺繡之中,新創了“仿真繡”。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壽辰,沈雲芝繡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壽。慈禧備加讚賞,書寫“壽”、“福 ”兩字,分賜給沈雲芝和她的丈夫餘覺。從此沈雲芝改名沈壽,嗣後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意大利,轟動了意國朝野,《耶穌像》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售價高達一萬三千美元。《美國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時,其盛況空前。

《百花齊放》——韻如教育

▲沈繡又名仿真繡,美術繡,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是以沈壽(女,蘇州吳縣人)命名的蘇州刺繡流派,代表傳統蘇繡的最高水平。

沈壽的“仿真繡”傳譽中外,開拓了蘇繡嶄新的一頁。在她的倡導下,江蘇的蘇州、南通、丹陽、無錫、常熟等地分別舉辦了傳習所、繡工科、繡工會等。

她曾先後到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課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其時著名藝人還有華基、唐義真、李佩敝、蔡群秀、張應秀、金靜芬……

她們的作品先後在“意大利都朗萬國博覽會”(公元1911)、“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公元1915年)、“比利時萬國博覽會”(公元1930年)上獲獎,為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在國際上贏得了榮譽。

亂針繡

《百花齊放》——韻如教育

▲亂針繡又名正則繡、錦紋繡,是一種適宜繡制欣賞品的中國刺繡工藝。因其繡法自成一格,被詡為當今中國第五大名繡。

三十年代初,丹陽正則女職中繡工科主任楊守玉,始創了縱橫交叉、長短不一、分層重疊的“亂針繡” 豐富與提高了蘇繡藝術的表現能力。

自本世紀五十年代初以來,藝人創作開拓了新的廣闊天地。蘇州、南通、常州、無錫、揚州、東臺等地先後建立了研究機構或工廠,使藝人安心專致研究和創作。對失傳的技藝進行了挖掘、總結、提高、發展,使古老的蘇繡藝術重放異彩。1986年建成了中國蘇繡博物館。

繼往開來

民國時期整體來講,由於常年戰亂,蘇繡業曾一度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蘇繡得到進一步的恢復和發展。

1950年後,國家專門設立了蘇州刺繡研究所,並開辦刺繡訓練班。蘇繡的針法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餘種。

《百花齊放》——韻如教育

▲當代蘇繡大師姚建萍刺繡作品,以周恩來總理接待外賓時的情形創作的《沉思》

1958年,憑著紮實的素描功底和熟練的亂針繡技巧,任嘒閒又開創了“虛實亂針繡”。

《百花齊放》——韻如教育

任嘒閒第一幅虛實亂針繡作品《列寧胸像》,以繡品面料色彩為基調,運用粗細結合、虛實排列與留空的手法,來表現豐富的畫面,線條輕鬆活潑、接針不露痕跡,色彩簡潔,整體感強,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人物。在全國刺繡質量評比會上,這幅作品被定為“肖像繡的質量標準”,後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上獲金獎,現為江蘇省美術館收藏。

《百花齊放》——韻如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