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也曾有個興化,改名後名氣遠超江蘇興化

很多人對興化並不陌生,興化是隸屬於江蘇省泰州市的縣級市(原隸屬揚州),出了一個頂級文化名人——揚州八怪名氣最大的鄭板橋。不過,在從北宋以後到清朝這近千年的時間裡,中國還有一個興化。當然,這個地方現在不叫興化了,但名氣似乎更大了,你應該是知道的,就是福建莆田。

福建也曾有個興化,改名後名氣遠超江蘇興化

早在南朝末年和隋朝,就在這裡設立了莆田縣,但行政區劃變來變去。北宋太平興國三年,也就是公元978年,宋太宗趙光義和平接收了割據在泉州一帶的清源軍,莆田納入北宋版圖。次年,趙光義突然下詔,從仙遊、莆田、永福(現在的永泰)、福清四個縣,各割出一部分地盤,組成新的興化縣。並在興化縣的基礎上設立了太平軍,沒多久就改稱興化軍,還把莆田、仙遊兩個縣劃入興化軍。不久,興化軍的治所遷到了莆田縣。

大家都知道福建也稱為八閩大地吧,哪八閩呢?就是福州、建州、汀州、南劍州、泉州、漳州,以及邵武軍和興化軍。在宋朝,“軍”和州是差不多平級的,但規模要比州小些。宋朝的“軍”主要設立在一些地勢比較險要的地方,興化軍夾在福州和泉州之間,對岸還有個大島,你說這位置重要不。

福建也曾有個興化,改名後名氣遠超江蘇興化

宋朝的興化軍不但是軍事重鎮,還是文化重鎮,出了一個著名的大人物——蔡京。在書法史上,蔡京的地位可以說是超巨星級別的。北宋有四個著名的書法家,前三個都是公認的,比如蘇軾、黃庭堅、米芾。而蘇黃米蔡的“蔡”是誰,有人說是蔡襄,更多的人認為是蔡京。蔡襄書法當然是一流的,可蔡京的書法堪稱是宗師級的,只不過因為這傢伙禍亂北宋,名聲太臭。人們想宋四家怎麼能有個奸臣呢,就把蔡京踢出去,把名聲好的蔡襄請進來。巧合的是,蔡襄也是興化人。在宋四家中踢掉一個興化蔡,請進一個興化蔡,興化軍並不吃虧。

蔡京是個奸臣,但其實他對家鄉興化軍也做了不少好事。比如興化軍歷史上著名的木蘭陂水利工程,就有蔡京不少心血。木蘭陂處在興化平原,經常受到海水的侵襲,沒法種地。當時正處在王安石變法的高潮時,在京為官的蔡京覺得木蘭陂很有必要興修水利,就在公元1075年,多次建議朝廷修建木蘭陂水利工程,得到了宋神宗的同意。木蘭陂水利工程修建了8年,引木蘭溪水,灌溉了上萬傾的農田。從此以後,興化軍成了著名的漁米之鄉。任何人都要一分為二的看,不要把蔡京完全妖魔化,即使他是妖魔,也有閃光的一面。

福建也曾有個興化,改名後名氣遠超江蘇興化

兩宋時期,興化軍是福建路的重鎮,到了元朝設“路”,興化軍就變成了興化路。雖然面積是福建最小的,但“個頭小、輩分高”。明朝撤路改府,興化路又成了興化府。不過呢,興化府的地名在,但興化縣卻被明英宗在公元1448年給撤掉了。明朝的興化府只剩下兩個縣,但地位依然重要。

明朝時的興化府還有一件和現在中國人的飲食密切相關的事。都知道番薯(紅薯)吧,有人不顧西班牙殖民者的反對,冒險從菲律賓把番薯引進中國,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大問題。為什麼清朝人口開始爆增,番薯的普及起到重大作用。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就盛讚番薯君,說種上番薯,收入是種稻谷的20倍。而番薯進入中國的第一站,就是福州、興化、泉州一帶。

福建也曾有個興化,改名後名氣遠超江蘇興化

清朝興化府基本沒有變化。到了民國,泉州府和興化府併入廈門道,再加上江蘇揚州也有個興化。為防弄混,福建的興化慢慢就消失了,變成了現在的莆田市。而莆田市的管轄範圍,和宋元明清的興化府幾乎沒有區別。

莆田市面積只有4119平方公里,要不是面積只有1699平方公里的廈門市的出現,莆田市就是福建省面積最小的地級市了。興化沒了,但興化府對於莆田的影響,無處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