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百年變遷:從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146年前的今天,1872年8月11日,“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中國人的留學史就像近代中國的歷史,隨著國家的興衰跌宕起伏。1847年中國第一次有學生到美國留學至今,留學學子對近代中國的改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新中國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到處都有歸國留學人員的身影....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中國第一批留學生

最早的留美幼童

“我們一定要贏(Win)!因為我們有閎(Wing)!”19世紀50年代,美國耶魯大學的校園裡流傳著這樣一句加油口號。

1872年8月11日,經清朝政府批准,在“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率領下,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從上海啟程,赴美求學,開啟了中國學生大規模赴美留學的先河。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容閎

當時正值洋務運動如火如荼,上至老佛爺,下至工匠卒,都渴望著中國人能習得洋人先進技術,重振雄風。1868年初,容閎向清朝提出他的教育計劃:選派少年出洋留學,先以120名作實驗,每年派30人,4年完成。限12-15歲的男少年,學習期限15年。這個“計劃”得到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持,1870年獲清政府批准。

當時,美國還是國人眼中的“蠻夷之地”,富貴人家不願意讓子嗣受罪。因此,這些留美幼童,包括帶隊的容閎在內,大多出身貧苦。臨行前,幼童赴美需要家長簽字畫押。其中幼童詹天佑的父親就在保證書上寫道:“茲有子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技藝,回來之日聽從差遣,不得在國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這句“生死各安天命”並非徒來的悲情。據記載,留美幼童個個學習用功,成績優良。但他們因為用功過度,加之身體單薄,常常病倒。其中就有3人積勞成疾,客死美國。

早期的留美選拔遵循“少而精”的原則,用李中堂的話說,需選拔“志趣遠大、品質樸實、不牽於家累、不役於紛紜者”。這些幼童被選出後,還要再經考試選入預備學校學習中西文學至少一年才能赴美。到了美國後,他們每週都需要用文言文寫一篇作文,如果寫不出來,就會被先生打屁股。

但即便學業緊張,留美幼童中亦有能文能武者。一位耶魯大學教授曾在自傳中記述了他的中國同學:“這些男孩子穿著打扮和我們一樣,只是頭上留著長長的辮子。他們玩橄欖球的時候,會把辮子藏在襯衣裡,或盤在頭上……我們玩的所有遊戲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但他們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欖球、冰球的好手,在花式滑冰場上技術更是超群……”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可惜的是,清政府擔心這些學生全盤西化,成為政府的對立面,1881年夏,在幼童留美計劃進行到第十年的時候,清政府執意將留學生們遣送回國,最終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在耶魯大學完成了學業,其餘留學生均被迫返國。

縱觀這批留美幼童的成績放在當今也是首屈一指,據不完全統計,在一百二十名留學生中,1人考入哈佛,22人考入耶魯大學,8 人考入麻省理工學院,10 人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其餘不少也考入康奈爾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

留美幼童回國後,逐漸在各個領域顯現出非凡的才能。中國鐵路業、電報業、礦業的開山鼻祖都出自這群"留美幼童"。中國著名工程師詹天佑,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以及復旦大學創辦人、民初國務總理唐紹儀,清末交通總長梁敦彥都是當年的留美幼童。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詹天佑

庚子賠款與帝國清華學堂

直到20世紀初,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採納了國內傳教士和學者有關“造就親美人才,控制中國發展”的建議,將部分庚子賠款“退還”中國,用於遣派學生赴美留學。中美雙方約定:從1909年起,頭四年中國每年選派留學生赴美,人數不少於100名,第五年起每年選派50名,直至1940年“退款”用完為止。

庚款生都必須進行嚴格的考試。以1909年8月的選拔為例,本有630人準備前往美國留學,但經過初試和複試之後,只選拔了包括梅貽琦(後來的清華大學校長)在內的47人。

兩年後,作為留美預備學校的帝國清華學堂正式建立。從此,庚款留美人員的選派和培養便進入了正規階段。但不變的是,對官費留學生的資格要求依然嚴格,甚至越來越嚴格。

在當時“學習科技,實業救國”思想的推動下,庚款留美學生大多選擇了學習理工農醫,以及工程技術,他們歸國後對中國的教育和科學事業影響十分深遠。例如,他們中湧現了經濟學家馬寅初、氣象學家竺可楨、橋樑專家茅以升等傑出人才。

民國時期,隨著官費留學生的競爭日益激烈,自費留美人數大大增加,因此留美學生家庭出身較好尤其是來自中上層文化富裕家庭的比例逐漸上升。

除了美國,日本也逐漸成為一處留學勝地。胡適、魯迅、錢學森等在當時中國文壇、科學界名震一時的學者也是通過這次機會走出國門的。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1926年,清華赴美留學生70多人在太平洋中的郵輪上合影

抗戰勝利後短暫的求學高潮

中國赴美求學的第三次高潮十分短暫,始於八年抗戰結束後。數據顯示,1948年在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生總計2710人,分佈於全美45個州。翌年,留美學生又增加了40%,學生多達3797人。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批戰後留美學生較之以前留美學生,有一些明顯的特點:受教育程度大為提高,研究生人數佔全體留美學生的半數以上;年齡從17歲到41歲不等,來自社會各行各業;選擇文科類的留美學生增加等。

短暫的高潮過後,兩大陣營冷戰、抗美援朝和文革幾乎切斷了中國與美國的任何聯繫,大陸赴美求學墜入深谷。

新中國成立前後,我國在海外的留學生共有5541人,他們大部分是在1946~1948年期間出國的。歐美國家的中國留學生最多,其中留美學生為3500人,約佔留學生總數的63.17%,其次是留日學生,約佔留學生總數之21.66%,其中2/3是由臺灣赴日,另1/3是日本侵華期間由偽政府派出,其他留學生多集中在英國和法國。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改革開放後的留學生們

建國之後,由於中美關係惡化,留學大門基本被關閉。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我國向前蘇聯派出了1萬多名留學生,向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派出了1000多名留學生。1956年起,我國又決定向與我國建交的西方國家和周邊國家派遣留學生。

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同志在聽取教育部關於清華大學的工作彙報時,對派遣留學生問題指出:“我贊成留學生的數量增大……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隻派十個八個。”這拉開了中國大規模派遣留學人員的序幕,中國留學史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同年12月26日,改革開放後的首批52名訪問學者起程赴美,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在此後的10年間,以公派生為主流的留學生被派向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美、英、日、德、法,還有加拿大、比利時等國家,每年派出的數量為3000人。於是,在後來的年代裡我們看到了一批批以“精英”為標記的“海歸”們。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80年代的出國潮

1985年,中國取消了“自費出國留學資格審核”,中國向外派留學生的大門才完全打開,“出國熱”在全國迅速升溫。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個人通過托福考試申請國外大學獎學金的出國留學方式開始在一些學習精英中湧現。

而此時,中國大陸在美國留學的學生尚不足四萬人。

一位曾經的老留學生回憶道:“我1985年到美國時,政府資助的公費生,都是挑選出來的優秀人才。自費生則必須有美國公民的經濟擔保,必有海外關係,就像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所描繪的,都需要自己打工謀求生活和支付學費,相當艱辛。”

從文化交流的角度觀之,留學具有雙贏效應,即無論對留學派遣國,還是對留學接受國,均有益無弊。對留學接受國而言,接收某國的留學生是對該國進行文化滲透的一條重要媒介。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從精英化轉向平民化

在1872年到1978年這漫長的一個世紀中,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約為14萬人。而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留學生已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群體,每四名留學生中就有一名來自中國。

從2010年起,中國留美學生超過15萬人,佔到了美國全部留學生的18.5%,從此成為美國接收海外留學生的最大來源地。自美國2010年開放中國的中學生到本國讀9-11年級(相當於中國的初三、高一、高二)的簽證後,次年便有6000多名小留學生湧入美國。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2016/17學年,就讀於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的中國學生人數增至35萬,較上一學年增長6.8%。儘管增速放緩,但絕對人數仍持續高位。中國赴美留學人數在所有留美生源國中連續第八年位居榜首,佔在美國際學生總數的32.5%。

2017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大關,達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地位。

改革開放40年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目前有145.41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

2017年,中國國家公派出國留學全年派出3.12萬人,分赴94個國家。2017年出國留學人員中,自費留學共54.13萬人,佔出國留學總人數的88.97%。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留學生回國人數穩步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高層次人才迴流趨勢明顯,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選擇回國。

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人數較上一年增長11.19%,達到48.09萬人,其中獲得碩博研究生學歷及博士後出站人員達到22.74萬,同比增長14.90%。

梳理從1978年到2017年底中國出國留學相關數據,不難發現,留學回國人數穩步提升,高層次人才迴流趨勢明顯。其間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有共計313.20萬名留學生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佔已完成學業留學生人數的83.73%。

十八大以來,隨著留學回國人數的不斷攀升,已有231.36萬人學成歸國,佔改革開放以來回國總人數的73.87%。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留學的隱憂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留學逐漸從精英教育演變成大眾化教育,最典型的體現是自費留學的規模日益擴大和工薪階層留學人數的增加。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國一年只有幾千人出國留學,而且大部分是公費留學生。

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留學費用再不是天文數字。更多尋常百姓的子女開始自費出國讀書。從2002年開始,我國留學人數每年以10萬人的數量遞增,留學目的國越來越多,留學群體年齡跨度加大,低齡留學生人數開始增加。

進入21世紀後,國家公派留學人數只是小幅攀升,而自費出國留學的人數則大幅增長。自2001年開始,自費留學比例不曾低於89%,2009年自費留學生比例達到91.63%,2010年達到91.32%,2011年則達到92.67%。

中国留学生百年变迁:从每年30人到全球第一!

一位曾經的“老”留學生認為,年輕學子赴外求學具有天然的優勢,比如語言學習能力整體更強,生活條件更好使得學習壓力小,性格較之上一代人更活潑開朗。

但是,也有人擔憂,如今的留學沒有了政治的色彩與經濟上的重壓,一些中國留學生勢必不會如之前的留學生勤奮刻苦,學術成績表現也就自然良莠不齊了。野雞大學、買文憑、論文抄襲……

由於留學門檻的降低,留學生水平的參差不齊,歸國待遇也出現了天淵之別。有的學生花上幾十萬出國,留學歸來也只能謀的一份月薪幾千元的工作……

出國需要面對強烈的文化衝突、面對遠離父母朋友的孤獨、面對可能遭遇到的歧視,而國內的教育水平一步步在提高,大環境在變好……

有人說出國留學只是上世紀的明智之舉……

(綜合整理:那天那事那人 veryhistory)

【相關文章導讀】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鑑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