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錢塘丨餘杭「四無」糧倉的奇蹟

編者按:你也許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對這片土地充滿了眷戀;你也許是來此打拼的新杭州人,對這個城市充滿了好奇。你可能已經對西湖如數家珍,但杭州城鄉的這些歷史建築你可能並不熟悉。浙江新聞客戶端杭州頻道攜手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文物處開設專欄《家在錢塘》,為你講述這些文物建築背後的故事。

家在钱塘丨余杭“四无”粮仓的奇迹

浙江在線8月10日訊1954年3月6日,《人民日報》用整版的篇幅專題報道了全國最乾淨的糧倉——餘杭的“四無”糧倉。它曾作為糧食保管工作的典範在全國進行推廣,並引起聯合國糧農組織地關注。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四無”糧倉的創建對降低糧食損耗和事故損失,保證儲糧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全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餘杭創造了“四無”糧倉的奇蹟,作為我國保留下來的最早的“四無”糧倉舊址——倉前糧倉,2013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處看起來平淡無奇的糧倉在眾多的文保單位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國重點的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下倉前糧倉的故事。

家在钱塘丨余杭“四无”粮仓的奇迹

倉前糧倉位於餘杭倉前街道靈源村,南臨餘杭塘河,緊依夢想小鎮和杭師大倉前校區。其前身是臨安便民倉,始建於南宋時期,頗具規模。明清時期多次修繕完備。便民倉是用來儲存糧食供朝廷賑災濟民所用。現存的文物建築共四棟單體建築,坐北朝南,總佔地面積1600餘平方米。分別是兩棟木板地壟倉、一棟蘇式倉、一棟房式倉。

木板地壟倉,如今還保留著當年作為糧倉的歷史原貌。當年的“四無”糧倉創建工作就是由這樣的傳統民居建築中開始的。這棟房子建於清道光九年(1829),為三間二進的木結構房屋,前後各有兩個天井,抗戰前這裡曾是“章氏義塾”。1950年,義塾改造成了儲藏糧食的地壟木板倉。

倉房建築高大寬敞,用材粗壯,牛腿上雕刻人物、瑞鳥等,頗為精美。內牆標示“堆糧安全線”,高2米。兩進天井用寬大齊整青石板鋪成,十分考究。建築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數這位於建築底部的一排排地壟了。

家在钱塘丨余杭“四无”粮仓的奇迹

整個糧倉採用木板地壟式設計,這一排排一尺多高架空的部分,就叫“地壟”。它可是糧倉改造設計的關鍵之處,當年“四無”糧倉能創建成功,這地壟可是發揮了大作用。它不僅可以通風、換氣,而且除塵、去雜,察看糧食動態都要靠“鑽這個地壟”來完成。

所謂“四無”糧倉是指“無蟲害、無黴變、無鼠雀、無事故”的糧食倉庫。當時的糧食工作者鑽過、掃過的地壟,能像吃飯的桌子一樣乾淨。地壟有沒有灰塵和糧食碎屑,是檢驗‘四無’倉的一個基本標準。可以想象的是,在那個沒有先進設備和工具的年代,想要實現“四無”,要靠人的堅守和努力。

家在钱塘丨余杭“四无”粮仓的奇迹

另外兩棟建築。一棟是1957年仿蘇聯模式新建的磚木結構的糧倉,稱為蘇式倉。另一棟是由磚木民房改的糧倉,稱為房式倉。現在這兩棟糧倉的內部已經成為“四無”糧倉陳列館的展廳。

倉前糧倉在保護利用前糧食倉儲功能已逐漸退去,建築老化嚴重,為保護好這一在我國近代糧食倉儲事業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遺蹟,2007年餘杭區對倉前糧倉開展保護利用工程,將這裡開闢成為餘杭四無糧倉陳列館。陳列館於2009年7月8日正式開館,展示了“四無”糧倉的創建和發展史、糧食倉儲史、江南農耕文化和糧油知識等豐富內容。陳列館的建成開放創造了一個向社會展示糧食傳統文化的場所,也填補了全國糧食專業展館的空白,意義深遠。

倉前糧倉的維修保護和開發利用,是踐行“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生動案例,激活了歷史文物資源的生命力,充分發揮了糧食傳統文化作用,使之成為一顆廣泛深入地開展糧食安全教育的文化明珠。

每期小問:

倉前糧倉哪一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1、2010

02、2013

03、2015

本期福利:

點擊下方“我要報名”按鈕,輸入正確答案的序號,並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我們會從回答正確的讀者中,隨機選出幸運讀者,送出由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文物處提供的精美禮品一份。

本期獎品:

我們將在下一期末尾公佈幸運讀者名單,敬請關注。

家在钱塘丨余杭“四无”粮仓的奇迹

上期正確答案:01、春秋時期

上期幸運讀者:楊*燕 183****5423

請幸運讀者在8月17日(工作日9:00~17:00)之前,前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環城北路139號5樓浙報集團杭州分社領取獎品。

(資料來源: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文物處)

標籤:糧倉;文物局文物;文物建築;杭州人;杭州;園林責任編輯:金林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