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環境惡化加劇,探索外太空還不如治理沙漠?看專家怎麼解釋

最近高溫的報道頻發,似乎全球許多地方都在遭受熱浪的襲擊,這種氣候惡化的現象預告著我們地球正在加速變化。因此有人擔心科學家還沒找到可居住的外星球,而地球的資源或許已經枯竭了,到時人類也活不下去,以其花費時間尋找外太空棲息地,還不如將地球的環境搞好。例如火星作為最相似地球的行星,它基本是沙漠星球,而地球上沙漠的面積如此之大,,如果將沙漠治理好那將是怎樣呢?

全球環境惡化加劇,探索外太空還不如治理沙漠?看專家怎麼解釋

就如最近傳出的好消息或許能幫助治理沙漠,“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因研發出的“海水稻”受到國外關注,其團隊被邀請到迪拜的沙漠地區進行試驗,最終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意味著將來的水稻可以在沙漠地區種植。除此之外,假如種植水稻能與下面這項技術結合在一起,那麼未來治理沙漠或許不再是夢。

全球環境惡化加劇,探索外太空還不如治理沙漠?看專家怎麼解釋

我國的沙漠地區佔全國面積的20%多,佔地面積達到200多平方千米,而且這個面積每年都在擴大,許多城鎮正在沙漠化,治沙防沙刻不容緩。並且能將這麼廣大的區域變成綠洲的話,那將造福多少人,同時我國的環境也將會得到極大的改善。一直以來,我國都是施行退耕還林的方式來緩解沙漠化,但是進度太慢,數據顯示效果並不好。幸運地是,易志堅教授利用7年的時間,帶領自己的團隊終於發明出了一種土地粘合劑,能將沙子變成土壤。沙漠中的沙子本來是鬆垮的,無法聚集在一起,而土壤具有凝集力,並擁有自我修復和調節能力,因此才適合種植植物。

全球環境惡化加劇,探索外太空還不如治理沙漠?看專家怎麼解釋

這種粘合劑屬於植物纖維黏合劑,能從植物中提取出來,先將其與沙子混合在一起,之後加以水,沙子在2分鐘後就變成了土壤,而且能將水留住,不會再像以往那樣,水倒進沙漠中,會馬上消失在沙子地下。在易志堅教授的帶領下,這種粘合劑已經在25畝的沙漠中進行試驗,歷經8個月後,那片沙漠變成了綠洲,科學家並在上面嘗試種植了玉米,小麥等70多種植物,不僅獲得大豐收,農作物結出的果實也完全沒有問題,可以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全球環境惡化加劇,探索外太空還不如治理沙漠?看專家怎麼解釋

另一方面,施行這種技術不需要花費太大的成本,據估計改良一畝沙漠大概在花費1500元至2700元之間,隨著技術的成熟,後期或許會控制到更低。如此低成本的技術,如果能與“海水稻”結合,那麼未來糧食的問題至少已經解決掉,將會看到曾經的沙漠會變成一畝畝良田,如果推廣到世界各地,或許將拯救全球的沙漠化地區,未來沙漠綠洲也將不再是人類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