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八話「臘八」

自古以來,人們就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

臘月初八話“臘八”

《禮記·郊特牲》摛藻堂四庫全書 清乾隆年抄本(選自《漢籍數字圖書館》)

《說文》載:“冬至後三戌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月初八話“臘八”

《說文解字》許慎 摛藻堂四庫全書 清乾隆年抄本(選自《漢籍數字圖書館》)

宋朝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

臘月初八話“臘八”

《夢梁錄》(宋)吳自牧 民國二十年上海進步書局石印本校勘景排印(選自《漢籍數字圖書館》)

元人孫國敕作《燕都遊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

《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嚐食用以度節日。

臘八的習俗

祭祀

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蜡祭,以報天地”。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嚐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採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臘月初八話“臘八”

臘八祭祀

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最早開始於宋代,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月初八話“臘八”

臘八粥

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裡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臘月初八話“臘八”

《武林舊事》(南宋)周密撰 知不足齋業書 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選自《漢籍數字圖書館》)

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穀類,黃豆、紅豆、綠豆、芸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乾、白果等乾果。臘八粥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生佳品,尤其適合在寒冷的天氣裡保養脾胃。

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

臘月初八話“臘八”

煮五豆

臘八醋

臘八醋,傳統臘八節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淨淨之意,蘸臘八醋吃。“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臘月初八話“臘八”

臘八醋

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於北方,特別是華北地區的傳統小吃,是臘八節節日食俗。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如同翡翠碧玉。

臘月初八話“臘八”

臘八蒜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月初八話“臘八”

吃冰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民間傳統小吃之一。在春節前夕的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便稱作“臘八豆腐”。製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並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然後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乾,即成臘八豆腐。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鬆軟,味鹹帶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配料,味則更好。“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

臘月初八話“臘八”

臘八豆腐

臘八面

臘八面,即臘八節的節令食品,流行於陝西關中地區。在陝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臘八節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臘八面以面和各種豆類(紅豆為住)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韭菜葉的寬度相等的麵條)備用;紅豆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待水開時轉小火至紅豆熟透,中火煮麵。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後將蔥花油潑入鍋中。

臘月初八話“臘八”

臘八面

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經一夜文火煮熬。青海傳說中講,農曆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後來青海的“臘八粥”。

臘月初八話“臘八”

麥仁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