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版“拼多多”,样样只需3美元,同样是低价却为何大受好评?

中国拼多多PK美国拼多多——

靠着低价和微信,短短三年内拼多多圈住了3亿用户,纳斯达克敲钟上市,风光没多久却收获了10亿吐槽,社交媒体全面diss。

而美版拼多多「Brandless」也玩低价,全场只需3美元,却大受主流媒体好评,甚至有媒体评价「Brandless」展示出了成为亚马逊的潜力,还获得了软银集团领投的2.4 亿美元 C 轮融资。

同样是低价,美版“拼多多”却为何大受好评?

美国版“拼多多”,样样只需3美元,同样是低价却为何大受好评?

「Brandless」理念:更好的无需更贵

拼多多如今饱受媒体诟病,3亿用户也被网友发展出段子“3亿人在用,10亿人在吐槽”。媒体把它的低价归因于是低质山寨,蓝日亮、vivi、康帅傅等品牌横行。

而「Brandless」正是在保证了每件商品3美元的售价下,还同时保证了商品的质量,所以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Brandless」的商品品类丰富,从家居用品(盘子,刀具,开瓶器等)到美容和个人护理产品(例如,润肤露和手工香皂)食物。所有食品都是非转基因和全天然的,超过一半是有机食品。目前 「Brandless」售卖的种类已经超过300种。

美国版“拼多多”,样样只需3美元,同样是低价却为何大受好评?

「Brandless」同款的钳夹在亚马逊售价为4.7美元。

美国版“拼多多”,样样只需3美元,同样是低价却为何大受好评?

「Brandless」提供的花生酱有12盎司,相比15-16盎司的花生酱小一点,不过「Brandless」的花生酱是有机的并且经过最低限度的加工。

美国版“拼多多”,样样只需3美元,同样是低价却为何大受好评?

「Brandless」联合创始人Tina Sharkey 和Ido Leffler表示这一切建立在“better shouldn't cost more(更好的无需更贵)”的理念之上。

「Brandless」低价的秘密:砍掉品牌税

「Brandless」为何有能力让商品保持3美元的售价?团队介绍说因为他们砍掉他们自称为“品牌税”的费用,即商品到零售之间的仓储、分销、零售空间(房租)、品牌营销等费用。

说白了就是没有中间商,消费者赚差价,去除中间环节降低商品价格可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法。

美国版“拼多多”,样样只需3美元,同样是低价却为何大受好评?

不过狠就狠在「Brandless」连品牌都砍了,「Brandless」网站上出售的商品都是没有牌子的。消费者买的是「Brandless」的花生酱,「Brandless」的铲子,看不到类似奥利奥的品牌。产品包装也奉行极简主义。

美国版“拼多多”,样样只需3美元,同样是低价却为何大受好评?

而如何做到没有品牌?「Brandless」深入原产地,与加工商直接合作,高品质成品直接到「Brandless」的零售端。这个模式是不是有点眼熟?对,就是类似网易严选,不过严选上的商品还是带着品牌标识。而「Brandless」的商品全部打上了他们自己的烙印,品牌溢价完全省了。

所以严选说好的生活没那么贵,实际有点小贵,「Brandless」上的商品是真便宜。

「Brandless」的消费体验:不用考虑太多

在「Brandless」的网站上,消费者会注意到任何品类的商品都只有一种选择。意味着在「Brandless」上购物,消费者的考虑就到我需要一个什么东西就好。这里不会有第二个口味的薯片等待挑选。

美国版“拼多多”,样样只需3美元,同样是低价却为何大受好评?

当消费者完成购物后,网站提供的小票会提醒消费者「Brandless」帮他们省了多少“品牌税”,即购买同等品质的品牌商品需额外付出的金额。

邮费为9美元,不过39美元可以享受包邮,所以消费者要购买13件「Brandless」上面的商品才可以享受包邮。也可以选择成为「Brandless」的会员,缴纳一年36美元的会费享受包邮服务。新用户第一次消费可以获得3美元的运费优惠。

可以简明扼要的说,在「Brandless」上购物,需要考虑的因素极少,价格低廉不波动,品类唯一无选择,品质ok过得去,非常符合忙碌、收入不高、追求品质的新新一代。

「Brandless」引发的思考:无品牌其实是渠道品牌取代产品品牌

虽然「Brandless」号称无品牌,但它自己本身是一个品牌。类似网易严选,大家只记得网易严选,里面商品的品牌有谁记得住呢?就像每日每家董事长陈龙曾经分享过的一个观点:很多消费者可能不记得自己买的水果是什么牌子的,但是会知道是从哪里买的。

如果费者对于无品牌没有需求,就不会有「Brandless」。消费者有各自的理由认可一个品牌,但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可能没有那么高。例如,很难想象消费者对于牙签会有很大的忠诚度。

如果「Brandless」推出高端产品,会动摇大品牌吗?从3美元可以到30美元,300美元,当更昂贵的产品出现,消费者会转向购买商品化商品还是继续品牌商品呢?

美国版“拼多多”,样样只需3美元,同样是低价却为何大受好评?

大品牌花费大量费用用于营销和品牌推广,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意识的一部分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应该注意「Brandless」、网易严选和其他类似的公司在利用的东西了。

评价:

Brandless不是美版“拼多多”,而是线上版Costo,多品类但少SKU,砍掉品牌广告成本,工厂贴牌生产,产品不赚钱,靠会员费盈利。

而拼多多则是线上版“中国大卖场”,这正好对应中美消费者不同的消费习惯,拼多多有其存在的广阔土壤。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渠道品牌取代产品品牌,盒马就是典型,大家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