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鎮江曾經稱「海門」

你知道嗎?鎮江曾經稱“海門”

在歷史上,鎮江有過“海門”這樣一個代稱,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與鎮江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目前,我們常常說鎮江是江河交匯的地方。但有誰想過,如果時間可以穿越,上推兩千年,鎮江曾是江海交匯的地方。這就是當年清乾隆皇帝為什麼感嘆鎮江是“百川於此朝宗海”的地點。

歷史上,鎮江的焦山有“中流砥柱”之雄,曾經是有名的入海口。大海漲潮時,海水湧入江中,形成波瀾壯闊的場景;而大海退潮時,江水又順勢而下,融入茫茫大海之中。這樣焦山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江海交匯的場所。更加奇特的是,焦山的旁邊還分列著松寥山和夷山,它們如同對峙的哨兵,守護著大海的門戶。久而久之,經過詩人的想象和描述,人們開始把這裡稱為“海門”。後來,“海門”的概念進一步延伸,就作了鎮江這個城市的代稱。

在《嘉定鎮江志》 卷三 “攻守形勢”一節中記載: “京城因山為壘,望海臨江。”在《嘉定鎮江志》 卷六 “地理山川”一節中記載:“焦山,在江中,去城九里。旁有海門二山。”在《嘉定鎮江志》 卷六 “地理水”一節中記載:“京江水,在城北六里。東注大海。” 在《至順鎮江志》 卷七中又專門列出“海潮”細目, 引用“雲斷海門闊,潮分京口斜”的詩句,來說明鎮江與大海的關係。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的詩句:“夷山近海濱。”也說明了焦山是入海口的現象。

其他歷代詩人詩句證明焦山是入海口的也很多,如高麗人李齊賢有《焦山》詩,詩中有“海吞吳地近,山控楚天遙”之句。明代詩人王鏊有《焦山》詩,詩中有“江海交流處,乾坤著此身”之句。明代詩人高攀龍有《焦山》詩,詩中有“海波晴起千山動,日對扶桑萬樹紅”之句。清代詩人李葂有《焦山》詩,詩中有“海底勒銘猶有石,山中卻聘更無人”之句。清代詩人汪士慎有《焦山》詩,詩中有“海氣連雲樹,山容豁性靈”之句。海潮到來時,洶湧的海水可以抵達北固山和金山一帶。所以唐代詩人吳筠寫的《登北固山望海》詩中,有了“此山鎮京口,迥出滄海湄”的句子。清代詩人潘德輿在《金山寺》的詩中,也有 “海潮欲捲去,夜半起魚龍”的詩句。

歷代詩人在焦山、北固山、金山詩中,提及“海門”的詩句也很多:如唐代詩人王昌齡的“殘月生海門”。唐代詩人劉長卿的“洗冰臨海門。”唐代詩人徐鉉的“數帆晴日海門船。”唐代詩人李涉的“海門斜去兩三行。”唐代詩人杜牧的“天接海門秋水色”。宋代詩人陳孚的“潮送鐘聲過海門”,明代詩人魏際瑞的“大江東下海門寬”,明代詩人屈大均的“雙峰作海門”,明代詩人高適的“鍾送海門潮”。清代詩人江開寫過《題董孝廉焦山望海圖》,詩中有“海門開闊處”的句子等等,不勝枚舉。

鎮江不僅是“海門”,地處喇叭形長江海口交界的地段,是江海交匯的城市。也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節點。同時,鎮江又因江河交匯的特點,這裡成了貿易的集散地和漕運的主要通道。可以說,歷史上的鎮江曾經同時具有運河之運、長江之運和海運的優勢。唐宋時,海船可以直接開到鎮江城的北固山腳下。據《宋會要輯稿》等有關文獻記載,宋代鎮江已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的海港。而北固山前的甘露渡是歷史上有名的泊舟之處。宋代名家蘇轍寫過《次韻子瞻遊甘露寺》詩。詩中有:“清晨涉甘露,乘高棄徵鞍。超然脫闤闠,穿雲撫朱欄。下視萬物微,惟覺滄海寬。潮來聲洶洶,望極空漫漫。一一渡海舶,冉冉移檣竿。水怪時出沒,群嬉類豭羱”。宋代詩人曾鞏在登甘露寺多景樓時,也欣賞到“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的景色,說明當時有很多海船來鎮江。宋代文人秦觀在他的《和遊金山寺》詩中也談到:“江流會揚子,洶洶東南騖。海門劃前開,金山屹中據。鼓鍾食萬指,金雘棲千柱。”講當時金山寺一帶停泊船用來繫繩的柱子就有上千根之多。

在宋代的一些政書中也有鎮江海上貿易繁忙,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的記載。如針對蕃商來鎮江交易日趨頻繁的情況,在政和七年(1117)七月十八日,提舉兩浙路市舶的官員張苑上奏朝廷,得到了皇帝的批准:“欲乞鎮江、平江府,如有蕃商,願將舶貨投入官,即令稅務監官,依市舶法博買,內上供之物,依條附綱起發,不堪上供物貨,關提刑司選官估賣。從之。”南宋時,鎮江的海港地位依舊非常穩固,在這裡經商的海外商人不少。據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四日一個商貿官員的陳述:“自來閩廣客船並海南蕃船,轉海至鎮江府買賣至多”。

考古發現也說明鎮江與海外有貿易往來,如在日本島根縣神原神社及郡馬縣紫崎等古墓中,出土過數面刻有中國紀年和神獸花紋的銅鏡,考古學家據其銘文鑑定,為六朝京口鑄鏡名匠陳是所製造。這也是京口銅鏡通過海運到日本的例證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