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金融暴雷,錢要跑哪裡去?

進入2018年,中國P2P網貸平臺的倒閉潮開始襲來,而且速度越來越快,範圍越來越大,涉及的資金規模也越來越多。

民間金融暴雷,錢要跑哪裡去?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大大小小的P2P網貸平臺近萬家,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剛剛成立不足一年的中小型網絡貸款平臺,特別是在二三四線城市開始逐漸崛起。

從嚴格的金融學概念來講,P2P網貸是準金融模式,是以吸收公眾存款為主要募資方式,然後放貸給企業和個人的準金融中介機構。因此,嚴格的金融監管本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金融監管又傾向於事中監管理和事後監管,在沒有出現債務違約的前提下,監督機構和相關的法律法規通常是滯後的,並且缺少強制力。因此,只能是P2P網貸平臺倒閉潮來襲時,才會真正得到市場和監管機構的重視。

為何會出現P2P網貸平臺的倒閉潮集中爆發?真的只是P2P模式的缺陷、平臺企業的管理問題?真的如市場中一些人士所認為的,是政府金融去槓桿所造成的資金鍊條斷裂?我們有不同觀點。

我們認為,中國P2P網貸平臺的集中倒閉,與中國宏觀管理上的金融去槓桿操作,關係並不大,根本問題,還是中國在金融體系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嚴重歧視性問題,即對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的貸款標準存在較大差異。

中國P2P網貸行業在過去幾年裡的蓬勃興起,不僅僅是中國互聯網綜合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結果,更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下的信貸需求猛增的結果。特別是那些中小型的私人企業和個人網絡中價業務(個人網絡代購、個人網店、個人兼職中介服務等)的興起。

自2012年開始,中國宏觀經濟就開展去產能,調結構,提質增效的綜合管理。去的,主要是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調整的,是向中高端科研、生產製造和加工業傾斜;提高宏觀的經濟質量,增強行業和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傳統金融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中小型私有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融資貸款需求,是惜貸的。這就造成了人們所抱怨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出現。

正因如此,他們被迫選擇融資成本更高的P2P網貸平臺,以高息方式融資借款,從而製造了中國P2P網貸行業的短期繁榮。僅僅5年時間,中國P2P網貸行業從無到有,以致如今年發展到近萬家,累計涉及資金近2萬億元。

但是,自去年初開始,中國政府在加強環保綜合治理,去落後和過剩產能的過程中,又迫使那些不滿足環保要求,涉及落後產能和過剩產能的中小型私有企業關停整改。這一操作一度因為行政命令的嚴格,造成“一刀切”的後果,致使很多中小型私有企業出現債務違約,且集中爆發於2018年的上半年。因P2P網貸平臺的絕大部分貸款對象為上述類型企業,因此,倒閉潮集中出現。這才是造成中國P2P網貸平臺集中倒閉的根本原因。

反思此事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在過去幾年的中國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同類型,同規模的國有企業、地方政府融資需求,很少出現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根本原因還是中國準金融服務體系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嚴重的歧視性和不公平放貸標準的問題。這一問題的長期,且普遍的存存,造成了中國金融資源的浪費,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低下,全社會的實際融資成本偏高,助推了高息貸款的P2P網貸行業的瘋狂無序、無節制的發展,以至於今天出現集中倒閉潮。

實際上,中國央行早在去年就開始鼓勵商業銀行向中小型私有企業增加信貸投放,並在今年實施了三次定向降準,均以商業銀行向中小型私有企業增加信貸為條件。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商業銀行依然存在嚴重的官僚主義傾向,寧可向高負債甚至虧損的地方政府、國企增加信貸,也儘量謹慎的對中小型私企放貸,甚至有些銀行出現抽貸的現象。

如今,中國各類企業的債務規模和槓桿率依然偏高,但國有企業中一些低效率,殭屍企業卻依然能夠大量的獲得商業銀行貸款,以滿足融資續命的要求。而各類中小型私有企業則融資依然困難。

如何化解這一問題?我們認為,要進一步開放中國金融市場,准許外資商業銀行和國內私人銀行,普遍開展信貸業務,增加與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競爭,真正讓一些有實力,有能力的P2P網貸平臺企業轉入準金融商業銀行體系內,充分實現中國市場的信貸業務競爭,滿足中國市場強大的信貸需求。

政府應該營造一個更為公平的中國信貸市場環境,真正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得到提升。如能實現,自然也就不會再出現P2P網貸平臺高息攬儲,高息放貸的惡性循環了。

更多獨家投資分析,歡迎關注肖磊看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