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秦孝公?

粵神通


對於秦孝公的最初認識,來源於孫皓暉先生所著的小說《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在那這部小說中,秦孝公被塑造成了千古一帝、古今完人,“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聲音一直在耳邊迴響。



但是在正史中對於秦孝公的記載卻十分微少,就下面就讓我們通過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之《秦本紀》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秦孝公。

臨危受命,天下鄙秦

秦孝公二十一歲即位,接過的是父親獻公手中的爛攤子。孝公元年,黃河、華山以東有六個強國,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王、韓哀侯、趙成侯和秦孝公並稱。


周王室衰微,諸侯靠武力征伐,互相兼併。秦在偏僻的雍州,不參與中原諸侯的會盟,中中原諸侯用對待蠻夷之國的態度對待秦。

求賢若渴,千古雄文

秦孝公這時廣施恩惠,賑濟孤寡,招納戰士,宣明功令,以功論賞。下令全國說:“從前我祖先穆公在岐山雍城之間,修治德政,推行武功,向東平定晉的內亂,以黃河為兩國的邊界,向西稱霸戎翟,土地擴展千里,天子封秦為西戎霸主,諸侯都來祝賀,為後世開創功業,十分遠大美好。恰逢以前厲公、躁公、簡公、出子的不安定,國家內部有憂患,未能顧及外事,三晉攻奪了我先祖的河西地區,諸侯鄙視秦國,沒有比這更大的恥辱了。獻公繼位,鎮撫邊境,遷都櫟陽,並且想要東征,恢復穆公時期秦國原有的地區,修治穆公的法令。寡人思念先祖的願望,常常心中悲痛。賓客群臣有能夠獻出奇計使秦國強大,我將給他高官,賞給他封邑。”這時就出兵向東圍攻陝城,向西斬殺戎的獂王。


變法強秦,松柏相伴

衛鞅聽完這個求賢的命令,便西行入秦,通過景監求見孝公。衛鞅勸說孝公變更法令,修治刑法,對內提倡耕作,對外獎勵作戰有功的將士,孝公認為很好。

甘龍、杜摯等不以為然,與衛鞅相互爭論,孝公最終採用衛鞅的變法建議,起初百姓感到變法帶來的勞苦,但過了三年,百姓適應了認為很方便。孝公就拜衛鞅為左庶長。

霸業有成,中道崩殂

七年,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八年,與魏在元裡會戰,有功績。十年,衛鞅擔任大良造,舉兵圍攻魏的安邑,使它投降了。十二年,興建咸陽城,修築公佈法令的門闕,秦遷都咸陽。合併眾多小鄉聚,並集為大縣,每縣設一個縣令,共有四十一縣。開闢土地,廢除阡陌。東邊領地越過了洛水。十四年,初次徵收田賦。

十九年,天子送來霸主稱號。二十年,諸侯都來祝賀。秦派公子少宮率領軍隊與諸侯在逢澤會盟,朝見天子。二十一年,齊在馬陵打敗魏國。二十二年,衛鞅攻擊魏國,俘虜魏公子卬,封商鞅為列侯,稱作商君。二十四年,與晉在雁門會戰,俘虜晉將魏錯。同年,秦孝公去世。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秦孝公基本上上被認為是秦國崛起的起點,因為商鞅變法的成功。從秦孝公的言行來看,今人對秦孝公的評價過高了。真實的秦孝公,其實就是一個守成國君。秦孝公的孝,概括了他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準確的字眼。

傳統上對於秦孝公的評價,基本上是以西漢賈誼對秦孝公評價為基礎的: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再從秦孝公自己的言語中看秦孝公的思想:

一、求賢令:

“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這裡要明確的是:

1、“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是秦獻公即秦孝公父親提出的政治理想。即是前文所描述的“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即稱霸大業。

也就是說,秦國稱霸野心的提出者是秦獻公,而非秦孝公,秦孝公是繼承秦獻公的遺志。

2、“寡人思念先君之意

,常痛於心”,將秦孝公繼承秦獻公遺志表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下:無論是求賢令,還是商鞅變法,秦孝公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秦獻公讓秦國再次稱霸的政治理想

二、“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

這是秦孝公關於秦國法家治理的看法:國君和大臣在法家治理上各有職責,不要亂來。國君考慮的社稷大事;大臣承擔執法、彰義、尊君三個職責。

三、“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這說明秦孝公也很注重禮儀和形象,並非僅僅從律法考慮。

總結,從上面的資料簡單看秦孝公:

1、繼承秦獻公稱霸遺志,這是秦孝公為何諡號為孝的根本原因;

2、明確法家治理中君臣各自職責,這是秦孝公為何能夠信任重用商鞅變法的思想原因;

3、對天下非議自己的形象考慮,是秦孝公死後秦國舊貴族得以執政並處死商鞅的戰略層面原因。

在上面中,1是目標,2是途徑,3是風險,這三樣東西足以能夠概括秦孝公的行事做法——謹慎冒險的思想和風格。

秦孝公不是開創性的千古一帝,更多是一個繼承父親遺志的守成國君。商鞅變法,只是秦國自秦靈公到秦獻公時各種大小不同變法的彙總,或系統化整理。


歷史哨聲


秦孝公

(前381年含前338年),年四十四歲,戰國時秦國國君。嬴姓,名渠橋。秦國獻公的兒子。即位後深為感動而秦國被諸侯冷落,於是訪求賢人招軍,廣招人才,命令群臣獻富國強兵的辦法。 秦孝公頒佈布的求賢令: 秦公贏渠橋告訴天下的人:秦國自從秦穆公稱霸以來國家的形勢有成就大業有希望,但是後來大家不賢,厲公、躁公、鄭簡公、出子代政治昏庸,內亂頻繁出現、外患交加,河西完全失去,函谷關容易手,秦始皇有大國而偏僻一角; 此後獻公即位,要考慮振興,連年苦戰,含恨而死。在這時,國弱民窮,列國卑秦國,不參加會盟而且要滅亡秦朝而後快,國恥族恨更大和這,公即位曾考慮國家恥辱悲傷與心! 現在我渠梁告訴天下,只要有可能出良策妙計而使秦國恢復秦穆公稱霸的大業的人,在高官領國政與本公司共同治理秦國分享秦國! 秦孝公嬴渠橋 囊括天下,併吞八荒 貌似歷史對這位偉大的君王的評定是不是很多,我們僅能從漢朝的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孝公佔據崤山、函谷關的堅固,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以窺視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有併吞八方、統一中國的雄心。 在這個時候,有商鞅輔佐他,對內確立法律制度,致力農耕紡織,修繕防守與進攻用的器械,對外推行連橫之策並使諸侯相互爭鬥。於是秦人很容易奪取了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到始皇……,他發揚了六代君王遺留的功業,揮鞭用武力來征服各國,終於吞併了西周、東周而且滅亡了諸侯各國,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種刑具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撼四海。 向南攻取百越之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領,低頭系在脖子上,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獄吏掌握。於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並固守邊境,把匈奴趕退七百餘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馬,六國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來複仇。”而知道他。



默凡解說


秦孝公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曆史上非常有作為的一代國君。秦孝公初當國君之時,秦國國力還不十分強大,被與之接壤的魏國佔領的河西地區還沒有收回,這也是其父秦獻公傾盡一生沒有實現的願望。秦國國內的傳統制度制約著秦國經濟的發展,貴族勢力也十分強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秦國經濟的發展。秦孝公繼位之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力求變法圖強,對內廣施恩德,救濟孤寡老人以爭取民心;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以增強軍隊的戰鬥力,並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於是在秦孝公時代,實行了著名的“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極大地增強了秦國國力,為後來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他在位期間還屢次擊敗魏國,收回河西土地,完成了其父的遺願,遷都咸陽促進了函谷關以東地區的發展。

漢代賈誼曾經稱讚秦孝公說:"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以上事例充分說明,秦孝公是秦國曆史上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國君,他能夠虛心納諫,用賢任能,勇於改革,為後來秦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若耶溪水劍


秦孝公應該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比較出名的名君,他有報負有遠見,在他的內心有著統一天下的決心,在他的血液裡有著對權力追求的野心,雖然他稱帝的條件不夠成熟,也不具備,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家,天生的帝王,秦國因他而強大,也因此他奠定了大秦帝國的基業。



人間正道陳德立


對秦孝公帶領老秦人奮發圖強的這段歷史感觸頗深,這是一段忍辱負重,韜光養晦的歷史,商鞅變法可謂家喻戶曉,可是知道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君主是誰的人就比較少了,古往今來,盛世景況,改革變法,大多冠以君主名號,比如文景,貞觀之治,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而改變戰國格局和歷史進程的大變法,卻被稱為“商鞅變法”,嬴渠梁任用商鞅開始變法以後,甘願退居二線,從不干預變法,體現了對商鞅的絕對信任,這種只知臣子不知其君的情況多半不會有好的結局,功高蓋主的商鞅非但沒有被秦孝公治罪,反而被封“商君”,成為極有權勢的臣子,不得不說秦孝公嬴渠梁是一個偉大的領袖,其博大胸襟非一般君主所能企及。嬴渠梁即位後,能遏制秦人復仇的願望,割地求和,使秦國擺脫連年戰火,穩定國家以後,發佈了曠古奇文《求賢令》,其勃勃雄心,突破成法的勇氣秦國絕無僅有。秦孝公能平衡各種勢力,尤其是任用商鞅以後,能化解各種政治危機,確保變法最終成功,這種能力是尋常君主做不到的,尤其是善後不除權臣更使後人對其尊崇敬仰。以上這些足以讓人佩服。


浣熊小棧


先說結論,秦孝公當然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

孝公是獻公之子,秦國在獻公以前,處於長期的衰弱和動盪的狀態,不僅國力衰微,同時也被東方國家視為戎族。到了獻公時候,開始著手改革,獻公是一個企圖有作為的君主,在他的努力之下,秦國才開始轉向正軌。但是畢竟積重難返,一個國家的強盛,需要幾代的積累,獻公的改革可以說為孝公的改革作了相當好的鋪墊。到了孝公時代,就繼承了獻公改革的步伐,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並且孝公的改革,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更為徹底。這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孝公的改革立竿見影,秦國迅速走上了強盛的道路,這從孝公之後秦國的發展便可以看出來。孝公在位二十四年死後,其子惠文君繼位。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來朝見。二年,天子賀。惠文君可以說是孝公改革的直接受益人。同時,秦國東擴的進展也神速無比,在與魏國的戰爭中屢屢得勝,這都反映了孝公改革的偉大。

綜上所述,孝公在秦國的重新崛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直接奠定了秦國日後統一的基礎,可謂是一代偉大的君主。


識小錄


雖然未稱帝,但是我還是覺得孝公當得千古一帝的稱號!用秦獻公臨死前的話說,秦國留給秦孝公的是個爛攤子,西北戎狄之患,東部山東六國壓境,在秦孝公手裡先除西北戎狄之患,為商鞅變法創造一個大好環境,然後架空國內世族貴胄,把權利集中在變法新銳手中,讓秦國有了輾轉騰挪的變法時間,然後隱忍20年,一朝出手,收復了河西之地從而大出天下!只憑這些 我覺得後世君主沒人能比得過秦孝公!!!


邯鄲令


是秦國崛起到統一的奠基者,也算是改革的鼻祖,是他讓面臨滅亡的王朝走向強大起跑者,沒有他立挺變法,沒有他打破秦國不重用外來人為官的國策,就不會湧現出一大批外國人才投抱秦國,知人善用,唯才是舉,而且不抓權,放權給下屬,讓下屬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想一想商殃要變法就的有權力而且是很大的權力,可以說商殃擁有的權力不在他之下。這不是誰都能做到的。讓秦國的國風國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總之他是秦國能統一天下不可少的一個聖王。商殃變法成功立不了他的支持和維護。有了商殃變法成功才有秦國強大。所以他是秦國強大的重要一環

^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