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拐賣兒童”這四個字,大概是世間父母最痛恨的詞。

有多少原本行駛在正常軌道上的家庭,因為孩子的丟失,支離破碎。

也有多少丟失了孩子的父母,為了一線希望,用盡了餘生時間。

失而復得,是他們最大的願望。

但有時候,現實的殘忍卻撕碎了他們僅存的最後一絲幻想,今天要說的電影,始於兒童拐賣,終於人性弱點。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賓夕法尼亞的斯德哥爾摩》

十七年前,在萊婭還是個孩子時,她被一個男人拐走了。

此後17年中,萊婭一直被男人囚禁在地下室中,沒有陽光,沒有新鮮空氣,萊婭能見到的活人,只有他。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萊婭20歲時被警察解救,男人進了監獄,萊婭回了家。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以旁人的眼光來看,這也算是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少女被拐17年後回家熱淚盈眶···”之類的報道,分分鐘可以上頭條。

但對萊婭來說,自己被解救,並不一定是件好事。

常年被囚禁的經歷,讓她早就沒辦法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對她來說,社會,交流,家,甚至父母,都是陌生的。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父母竭盡一切所能的對她好,希望物質可以彌補這些年的時間。

媽媽也想盡辦法與她交流,希望萊婭能趕緊正視大家。

但這一切,萊婭的內心都拒不接受。

因為從小的封閉環境,她只信任著綁架她的犯人,她早就對他,產生了深深的愛慕依賴。

是人們常說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父母理解她十多年與世隔絕的遭遇,但萊婭卻一直和他們對抗著。

爸爸怕她看報道受刺激,於是不讓她看新聞。

但萊婭卻偷藏了報紙。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媽媽想盡辦法跟萊婭聊天,給她買衣服,但萊婭卻始終一張撲克臉。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萊婭在一次誤操作使家中的防火報警響起後,一個計劃悄然而生:

她要偷偷去監獄看那個綁架她的人。

一個受害人,去監獄看望加害人,聽起來確實不可思議,但萊婭還是去了。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但在萊婭去監獄這段時間裡,萊婭家卻慌了。

媽媽一時間沒辦法接受萊婭的再次失蹤,她一下把多年來的積怨全部發洩了出來···大吵一架後,她決定和爸爸離婚。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萊婭平安回家後,為防止萊婭再次出去,媽媽想到了一個極端方法,她也要限制萊婭的自由······

於是,繼17年前的地下室,萊婭再次被囚禁了。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賓夕法尼亞的斯德哥爾摩》上映於2015年,100分鐘的觀影時間講真並不長,然而全片的壓抑與沉重,讓人過的比一個世紀還漫長。

影片取材於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主要探究受害者被解救後的心理,在萊婭這件事中,我們不能站在道德至高點上批評萊婭,畢竟在萊婭的世界中,前二十年都只有一個人。

她沒有所謂是非三觀,她只知道,那個男人不會讓她餓到,有時甚至還有禮物給他。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萊婭雖為受害人,但可悲的是,對她來說,施暴者卻是她的全部。

所以就算她被解救後,世人告訴她囚禁她的是壞人,她也不接受。

她從報紙上尋找一切關於他的報道。

每天以寫日記的方式和他對話,向他懺悔,跟他道歉,甚至去監獄看他。

旁人覺得簡直不可理喻,但這種病態式的愛,是萊婭僅存的心理依賴。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所謂斯德哥爾摩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放在萊婭身上,這種心理障礙有著充分的理由。

對她來說,被解救甚至成了既幸運又不幸的事,得到自由,心靈卻失去依賴,才20歲的她,真的太慘。

糾結與矛盾,將會伴隨萊婭一生。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可對萊婭的父母來說,何嘗又不是這樣。

片中沒有正面描寫他們當年失去孩子的痛苦,而是在離婚時淡淡的說,這是他們第二次分開罷了,也就是說,萊婭小時候被拐時,他們已經分手過一次。

因此當萊婭回家後,他們的心情是興奮而沉重的。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興奮是必然的。

但萊婭帶給他們的壓力,無形中使空氣都凝固了。

萊婭不記得自己的名字,只知道拐走他的人叫她萊婭,父母便順著她叫。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萊婭不記得自己的生日,父母也決定萊婭說什麼是什麼。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但作為父母,唯獨不接受萊婭把罪犯稱為“先生”甚至愛慕他關心他,這是他們之間最大的矛盾。

也是最沒辦法解決的矛盾。

萊婭媽媽瘋狂撕扯萊婭記錄了“那個人”的日記時,萊婭發瘋一般的阻攔,此時的媽媽,心塞到說不出話。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當然媽媽後半段對萊婭的操作非常極端。

她為了讓萊婭走向正常軌道,不惜以囚禁她的方式進行,她心疼自己女兒被囚禁,最後以暴制暴竟成了她的手段,悲哀,但也無奈。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他們錯過的17年裡,萊婭和家人,其實都是受害者。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在電影《賓夕法尼亞的斯德哥爾摩》中,西爾莎·羅南全程素顏,雙眼無神,甚至有點微胖。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萊婭被解救後,精神上失去了全世界,西爾莎·羅南用兩種情緒將這種病態演繹了出來:

要麼歇斯底里,要麼面無表情。

在萊婭心中,她不認可這是“家”,但離開地下室的她又只能被動接受法律上父母的關懷,這種狀態下,萊婭一直是副撲克臉,冷冷的回答著心理醫生的問題。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但當觸及到她心中的底線“那個男人”時,萊婭又會變得狂躁,她不相信她是受害者,她不相信除他以為的所有人,西爾莎·羅南演這段時,滿臉通紅,青筋暴起,不禁讓人真的感覺到這就是一個有心理創傷的人。

少女被囚禁虐待17年後,愛上了罪犯,這部電影看了讓人痛心

影片氣氛沉重而壓抑,但極具現實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眼中的“完美結局”並不一定是好事,也不要輕易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任意批評誰。

大多數時候,我們所看到的無奈,僅是當事人的幾分之一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