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偃師市首陽山鎮境內,有個村子叫「寺里碑」

在偃師市首陽山鎮境內鄭洛公路與207國道交匯處以西的隴海鐵路以北,有個村子叫“寺裡碑”。要問這個村名的來歷,得從村南莊稼地裡被土掩埋了半截的四通石碑說起。這四通石碑高低大小不等,面南而立,上面除刻有捐資修造者的姓名之外,還雕刻著各種各樣有關佛教的圖案和人物。

在洛陽偃師市首陽山鎮境內,有個村子叫“寺裡碑”

因此,文物考古工作者稱它為造像碑。又因這四通碑都是北齊年間刻制的,因而又稱北齊造像碑。不過,這四通碑開始並不是立在田野上,而是在北魏時修建的平等寺內。所以,當地人將這四通石碑叫“寺裡碑”,一些沒有文化的鄉下人,曾誤稱為“四女碑”。提起寺裡碑,不能不說平等寺。

在洛陽偃師市首陽山鎮境內,有個村子叫“寺裡碑”

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把國都從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後,堅持移風易俗,說漢話,穿漢服,連原來所姓的拓跋也改為姓元。這些改革措施,使北魏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但孝文帝死後,登上帝位的孝明帝由於年幼,他的母親胡太后掌權。

在洛陽偃師市首陽山鎮境內,有個村子叫“寺裡碑”

胡太后相信佛教,在洛陽大修佛寺,數目上千。單說洛陽城青陽門外二里許御道北孝敬裡的平等寺,修得雄偉壯觀,光是那尊用黃銅鑄的佛像,就有二丈八尺高。在洛陽城郊數一無二。那金像不僅高大,而且能預知人間禍福。

在洛陽偃師市首陽山鎮境內,有個村子叫“寺裡碑”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十二月間,金像雙眼垂淚,寺內和尚起梯子,爬上去用棉布替金佛擦淚,一大塊棉布都被淚水溼透了。消息傳出,成群結隊的善男信女都來圍觀。三天過後,淚水才止。金像為何流淚不止,當時沒人知曉。到了第年,當時稱作太原王的爾朱榮,率領他的八千騎兵,攻佔了洛陽,不論官員百姓,見了就殺,直殺得橫屍遍地,血流成河。這時,人們才描摹出金像痛哭的原因,是預知了這次劫難。

在洛陽偃師市首陽山鎮境內,有個村子叫“寺裡碑”

孝莊帝水安二年(公無529年)三月,金像面露愁容渾身出汗,圍觀的人預料洛陽將再次發生災難。莊帝元子攸為了避難,藉故北巡,京都洛陽由北海王鎮守。七月間,有強人攻洛陽,北海王的五千弟子盡被俘虜。永安三年(公元530年)七月,金像又流淚不止,滿城人十分驚怕,但不知災難應在何時。到了十二月,爾朱兆又攻洛陽,把莊帝押往晉陽,不久駕崩。

在洛陽偃師市首陽山鎮境內,有個村子叫“寺裡碑”

原來,人們建寺拜佛就是為了消災避難。這時,人們見金佛雖能預知災難但不能消除災難,認為是自己拜佛的心還不夠虔誠。於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不僅到平等寺內夜以繼日地燒香禱告,而且還捐資刻造石碑,乞求金佛的保佑。現在村南埋了半截的四通石碑就是那時人們捐資刻制的。其中,西邊那通石碑是刻造最早的一通,原來就立在金佛的背後。

在洛陽偃師市首陽山鎮境內,有個村子叫“寺裡碑”

星轉鬥移,人世滄桑。接連不斷的戰亂,平等寺和當時的洛陽城早已蕩為平地。但有那四通石碑在,人們還粗略地知道當年平等寺的方位。因為那四通石碑原來在平等寺內,人們就稱它為“寺裡碑”。後來,人們在四通石碑的北邊聚居成村,村子就指碑命名,叫“寺裡碑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