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端病毒、電信詐騙態勢下降明顯 仍不能放鬆警惕

當前,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已成為關於政府、企業乃至個人信息安全的關鍵。回顧2017年, WannaCry、暗雲Ⅲ、Petya、Bad Rabbit…等大型病毒攻擊頻繁來襲,讓剛剛過去的2017年顯得充滿危機。但根據近日出爐的《騰訊安全2017年度互聯網安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伴隨網絡安全發正式頒佈實施,網絡安全建設卓有成效。過去一年中,我國病毒感染、騷擾詐騙等多個領域的數據均呈現大幅下降趨勢,電腦端病毒新發現病毒數量六年來首次下降,移動端新增手機支付類病毒更是下降近八成。

移動端病毒、電信詐騙態勢下降明顯 仍不能放鬆警惕

雖然電腦端、移動端病毒、騷擾詐騙總體趨勢下降,但這並不意味著用戶對於網絡信息安全威脅可以掉以輕心。尤其是廢舊電腦、手機的處理需要特別注意,舊手機即使刪除了短信、照片、微信聊天等隱私信息,甚至將手機恢復到出廠設置後,仍可通過一些軟件恢復。

據相關數據顯示,隨著電子產品的升級換代速度加快,消費者手中電子產品的更換頻率也逐漸加快。調查顯示,3.5%的消費者半年內更換一次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15.5%的消費者更換頻率為半年到一年,35.8%的消費者為一年到兩年更換一次,26.4%的消費者為兩到三年更換一次電子產品,18.7%的消費者更換頻率在3年以上。

頻繁的更新換代,家裡越堆越多的舊手機卻成為消費者心中的煩惱。舊手機出售擔心信息洩露,放家裡沒用還佔地方。正在讀大二的李爽剛剛入手了一款新的手機,這已經是她大學2年裡的第二部手機了。“基本上是一年換一部。之前淘汰掉的手機一般都是給家裡人用。”李爽介紹,對於閒置下來的手機,一是選擇給老人用,也有考慮過賣出去,但還是擔心信息洩露。“本來想賣出去,可是怕被不法分子掌握我的信息,一直沒敢賣。”

移動端病毒、電信詐騙態勢下降明顯 仍不能放鬆警惕

手機信息刪除掉之後,其實並不能完全保證用戶的個人安全。如說消費者王先生更換了一臺新手機,由於舊手機可以正常使用,因此他將舊手機賣給了電子城回收二手機的販子。交易之前,王先生其實把手機裡的照片、視頻、聯繫人以及短信等涉及到個人隱私的內容都刪除了,還恢復了出廠設置。但是半個月之後的一天,王先生就發現電話打不出去了,到營業廳查詢才發現,這張手機的SIM卡已經作廢,而且已經在異地被補辦。王先生也急忙重新補辦了他的新的SIM卡,卻發現有四個帳戶的資金被用不同的方式轉走了24筆款項,共計十萬多元。銀行的操作記錄是有人登錄了他的網銀,並多次進行轉賬操作。

移動端病毒、電信詐騙態勢下降明顯 仍不能放鬆警惕

安全專家介紹,“手動刪除手機上的信息時,只是改變了數據的控制結構,使其能被覆蓋。所以未恢復出廠設置的手機,大部分個人信息都可以通過軟件恢復。但也有人恢復了出廠設置,還是有數據被盜。”

移動端病毒、電信詐騙態勢下降明顯 仍不能放鬆警惕

小編了解到目前有三種舊手機處理方式,一種是去手機官方銷售店,通過以舊換新的方式,回收舊手機,購買新手機,“這樣安全有比較有保障。”其次,網上的一些電子產品回收平臺,只要用戶輸入型號、年份、配置等,網站會提供一個回收價格給消費者。此外,就是通過線下的手機售賣點,回收價格可能也會更高一些,但不敢保障隱私信息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