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鑒科技姚頌:做晶片若只看到「晶片」 公司一定死掉

新浪科技訊8月10日下午消息,近日,華創資本正式推出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DeepTech深科技、華創資本共同出品的《未來版圖》圖書,發佈會邀請了人民郵電出版社社科人文分社副社長恭竟平,DeepTech聯合創始人陳禺杉,《未來版圖》編定人陳序,深鑑科技創始人姚頌和華創資本合夥人熊偉銘。

其中,深鑑科技因7月份正式被美國Xilinx公司收購而廣受關注,其創始人姚頌在會上分享了自己關於人工智能芯片的思考,姚頌表示:

1、AI芯片適用於不同種類,它的開發難度、開發週期、實用性應用場景可能是千差萬別的;

2、芯片的發展趨勢,以英偉達為例,已經不再是一個GPU公司,而是一個系統公司、軟件公司,從應用需求定義系統架構,代表了整個行業思路的變化;

3、當大家說芯片的時候一定不要只看芯片這兩個字,不然這個公司會死掉的。 (辛苓)

以下為姚頌演講原文節選,由新浪科技整理。

AI芯片現在非常火,火了一年多,今年大家都很關注。這個領域細節非常多,大家經常搞不清楚,感覺隨便來一個公司,不說是AI公司就沒法兒在市場上混。又來一個新的AI公司,不做芯片也沒有辦法在市場上混。這裡面的坑其實非常多,回到最根本的還是要搞清楚一個概念,什麼叫AI?

深鑑科技姚頌:做芯片若只看到“芯片” 公司一定死掉

AI芯片是什麼?

AI是一個非常廣的概念,如果從做AI芯片的角度看,最通用是CPU,所有人工智能算法都能跑,這也是一種人工智能芯片。如果只跑機器學習,或者只跑深度學習,深度學習也分兩個階段,一個叫訓練,一個應用,可以只跑訓練,也可以只跑應用,還可以跑一種神經網絡,也可以跑多種神經網絡,現在被大家糅雜起來,這些都叫做AI芯片。當大家看到這樣一個概念的時候,需要認真思考,你支持的是怎樣的功能?你支持的是機器學習?是應用學習?是多種算法還是一種算法?因為它的開發難度、開發週期、實用性應用場景可能是千差萬別的。

做芯片新趨勢:不止做芯片

做AI芯片比開發傳統芯片還要困難,以CPU的公司為例,比如ARM和英特爾會開發處理器的設計,他們不生產芯片,而是以IP和軟的形式授權給客戶,他也不開發操作系統,不開發私語言環境,這些東西都交給下游公司去開發。英特爾可以更多的往下走一步,可以把芯片實際生產出來。為什麼可以做到?因為指令集是一個非常好的接口,CPU要求什麼東西都可以跑,當你定義了中間這樣一層,就可以專注做好這件事情。

回到剛才那個問題。AI到底可以做什麼。如果做一個什麼東西都能跑的芯片,可以把芯片的設計和應用區分開。而作為一家小公司,你不可能有一個像Windows公司來開發,也沒有wintel聯盟,更沒有開發一個編程的環境,自己去開發軟件,也沒有公司給你開發上層的App或者軟件——也就是說,沒有形成像英特爾、ARM這樣的生態系統。

我們再往下看,如果我只做IP核,大家想ARM一年的收入是多少,一年賣出幾十個億臺設備,最後收購的估值也就300億美金,總收入也是不高的。為什麼?賣一個芯片25美金,IP核授權給客戶生產,收入產生會很慢。ARM做了好幾十年才慢慢到了現在這樣的地步。如果你作為AI芯片公司,需要考慮到底是做哪幾層,如果只做到IP核層面,不把芯片做出來,一個是收入規模嚴重不足,量很少,每一個芯片收的錢也少;另一點是收入滯後,當芯片生產出來已經一年以後了。當生產出來的芯片被系統和解決方案公司的用到產品裡去,又一年過去了,從芯片設計完成到實際收入需要兩年,這時候你就要考慮,是不是把芯片做了,把IP做了,把系統也做了。你的指令集沒有人開發Windows,都沒有人做這個誰來開發軟件?你要有很漂亮的原來的案例,這時候你說是不是得把算法庫,把一些應用的案例也做了。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你得把芯片、系統、軟件甚至把算法和解決方案全都給做了。

深鑑科技姚頌:做芯片若只看到“芯片” 公司一定死掉

另外一個事情是,怎麼把商業做好?也就是說產品,從技術到產品又是另外一個階段的事情。我做了一個自己覺得芯片性能特別好,但是它並不一定是客戶想要的。你要花很多時間去理解客戶,接觸到客戶真實的需求,最終把客戶綁定到產品上。讓用戶愛用,芯片要有比較完整的開發流程。買任何一個GPU上面的軟件是不用改的,就像買任何一寬英特爾的CPU上一樣,三年前寫的GPU也能夠在現在的GPU上跑的很好。哪怕是一個菜鳥,用GPU跑一些程序,可能過幾周就已經用的很熟了,用戶體驗就非常棒。

第三點,是用戶到底需要什麼?我原來提供了一些想法,儘量的減少客戶的開發以及能夠儘可能的增加收入,這一頁也不太展開的去講。

第四點,芯片公司和軟件算法應用公司是分開的,這就導致我如果要做一個芯片,很多人會有不一樣的需求和打算,我不知道芯片到底能不能滿足他們,或者在滿足各種要求時做的特別好。比如英特爾一個競爭優勢也是歷史最大的包袱,它兼容過往幾十年的架構,變得越來越臃腫,這是一個包袱。現在有一些公司開發芯片特別迅猛,比如谷歌在開發TPU的芯片,他們大概2014、2014年做芯片,幾年時間就能跟英偉達打平了。就是因為谷歌在開發芯片時,只需適用自家的東西,限定了範圍。我們這邊在做的很多事情也是,把算法和芯片放在一起做一個完整優化的呈現。

我們公司非常核心的一個技術叫深度壓縮。一個簡單的啟發式的想法:據不同研究,人腦有300億到800億個不等的神經元的數量,但是在人的真正日常思考中,你的大腦只有5%左右的神經元是激活的,其實大腦95%的部分是在休眠,這個概念也可以被延伸到所謂的深度學習人工神經網絡裡面。當芯片功能啟用時,其實裡面大部分參數對於實際結果沒有影響,我們可以把無關的參數刪除。然後再考慮上層的芯片架構如何設計,這兩個結合在一起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從老牌芯片公司變革看新趨勢

還以英偉達舉例,這到底是一個GPU公司,是軟件公司還是一個平臺公司?這個定義非常重要。今年1月份,英偉達公開了基本沒有GPU的芯片,叫做DriveXavier。這一款對外公開說30個T,這裡面有10個DLA,是一個深度學習加速器,它不是GPU,有1.3個TFLOPS,有20個tensorCoreTOPS,整個芯片裡面只有510個CUDA,裡面的GPU除了做車輛的屏幕顯示以後,基本上是不做計算的,所有的計算都是針對AI設計的芯片。你會發現,英偉達已經不再是一個GPU公司,而是一個系統公司,軟件公司。從應用需求定義系統架構,這代表了整個行業思路的一種變化。

我們的投資方也是收購方,我們的母公司Xilinx,大家印象中這是一個老牌芯片公司,他們今年1月份做了一個非常大的變動,換了一個CEO,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他上臺以後,Xilinx的口號發生變化了,現在主動去做各種各樣的軟件,主動尋找合作方,面向不同行業的解決方案,開始做電路板,把整體的板卡都做了,有點在學英偉達的思路——必須要超脫芯片本身才可能有競爭力,才可能做出用戶真正需要的東西。

做芯片不能只看到“芯片”

最後想講一個行業的新思維。現在大家老是在說AI芯片,有兩個最根本的問題值得關注。第一點,大家經常誤判芯片的研發難度和研發週期。高通開發一款芯片的平均週期是五年,芯片是有一定固有周期的行業,任何一款芯片開發,算上基礎研發是三年、四年,是一個週期很長的行業。由於有了長時間的週期,而在人工智能這樣一個算法迭代無比迅速的行業,新的芯片做出來一定就落伍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這裡面的解決方案,包括我們自己公司原來一直在嘗試的事情,我們必須要認真的走到行業裡面去,走到你的應用層面去,真正看到應用是什麼,要從一個芯片公司變成一個系統公司,變成一個解決方案的公司,這樣你掌握了整條堆棧的時候,你才能確保芯片被產品給用起來。

第二點,靠芯片能夠活得很好的公司,可能只3家公司,ARM、英偉達和英特爾。大家覺得高通做的非常好,芯片毛利潤非常多,其實更多的收入來自於授權補貼。大家如果想做系統的公司有哪些?我覺得數量可能會比這個多,比如IBM等等,大的整體規模也會比做芯片更大。很多公司在嘗試往上走,從一個芯片公司走成一個系統公司,這樣可能活的更長久,收入更高,利潤更高,更有黏性。

另外一個例子是TPU,系統肯定是賣給某些公司,把數據庫的系統賣給谷歌、Facebook,現在人家自己做芯片賣到服務裡面了,服務是最終的收入來源,這個格局又發生了一些問題。英特爾也在嘗試兼雲服務。對於大家來說,首先技術難度已經很高了,芯片要做到跟英偉達真的有競爭力是相當難的事情,大家不要相信PR的新聞稿,不要相信BP裡面寫的那些數字。要把芯片做好還得把芯片本身做好,把系統做好,把軟件做好,商務得找到一個垂直的東西,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這裡面所有的公司都要做非常充足的準備。包括深鑑,最開始我們從壓縮的算法,從一些架構開發,也一步一步做到板卡,做硬件,做軟件,最後在客戶那邊拿到了一些訂單,也是這樣一步一步走來的。當大家說芯片的時候一定不要只看芯片這兩個字,如果只看芯片這兩個字,這個公司會死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