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臺灣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唐 西元618-907「春雷」琴

長126.0公分,高10.8公分,肩寬22.1公分,尾寬17.2公分

琴為中國古代的絃樂器,外形輪廓因時代,地域,作仿而各有差異。本件琴作連珠式,表面松塗的黑漆,斷紋細密。玉徽、玉軫、玉足,軫上均細刻篆字。肩部共鳴箱的龍池為圓形,鳳沼長方形。琴底頸部刻行草書 「 春雷」二字填綠。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沈以雄,其韻和以衝」、「誰其識之出爨中」,鈐印一,印文剝蝕。龍池下似曾有一大方印,但經漆補,隱晦不清。「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斲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記之:「 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傳世唐琴極珍罕。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當代琴家試彈,皆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十分難得。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明 西元1368-1644端石雲龍九九硯

長14.2公分, 寬8.2公分,高4.2公分

長方抄手式硯,全器選用一塊石眼密佈的端石雕琢而成,石色灰黑,器背橢圓形石眼呈黃綠色,中心有褐黃色點,彷佛眼瞳。硯背首端有傷缺,抄手部位雕出九十九柱,每柱一眼,硯池雲龍紋隱現一隻大龍與九隻幼龍,寓意龍率九子;硯面四邊陰刻一道回紋為飾。右側壁陰刻楷書銘:「宋端石雲龍九九硯」,左側壁陰刻楷書銘:「避暑山莊煙雨樓藏」,硯首側壁細刻楷書銘:「石出舊坑六百年,堅以為質致為理。墨池容容蔚瑞雲,隱現驪龍率九子。覆手柱亦九十九,各各鴝眼活如視。作者真具深意焉,幹元用九戒其始。黃鐘數亦在茲乎,綈幾研朱欽妙旨。」款:「乾隆御題」,印:「古香」、「太璞」。此詩也被收入清高宗的御製詩文集中。由於硯背有九十九柱,硯池內雕飾十龍翻騰於雲霧與波濤間,清高宗遂取名為「雲龍九九硯」;又可能因硯作長方抄手式,遂訂為宋硯,並命役匠陰刻硯名於硯的右側垂裙壁。但是考慮抄手硯式的發展史,此硯硯面飾回紋一道,硯池內雕琢龍率九子紋飾,應不是宋硯,而具明硯風格。端石產於廣東肇慶,古屬端州,唐代端石硯已馳名天下。端石的石品花紋名目繁多,諸如火捺、魚腦凍、豬肝凍、蕉葉白、金星、玉帶、金線、銀線、石眼、蟲蛀、鷓鴣斑…,隨著文人的重視,名目愈增,令人眼花撩亂。在諸多石品花紋中,石眼的細部變化可謂最多,有鴝鵒眼、鸚哥眼、鳳眼、象牙眼等等,因眼的靈活與否,又有活眼、淚眼、死眼之分,而且從宋代開始玩硯家即認為「活眼勝淚眼,淚眼勝死眼,死眼勝無眼」,於是南宋高宗出面反駁:「端硯如一段紫玉,瑩潤無瑕乃佳,何必以眼為貴耶?」雖然如此,清高宗似乎仍然崇尚有靈活石眼的端硯,下旨將這件「雲龍九九硯」珍藏於熱河避暑山莊的煙雨樓,以便木蘭秋獮時賞玩。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明 西元1368-1644填漆牡丹圓盒

徑13.1公分,高3.4公分

蔗段式圓盒,平頂直壁,平底淺凹人。蓋面及周壁以填漆為飾。蓋面為朱地黃輝觀牡丹花叢,花色以銀粉漆為之,色粉微渙散;枝葉則黑漆黃理。周壁飾卷草紋間八梵字,梵字亦以銀漆為之。器底及裡均硃紅漆。明末高友荊「燕市漆器歌」雲:「品題第一號填漆,再次波羅次剔紅」,足見填漆器在當時比犀皮(波羅)、雕漆(剔紅)等漆藝的評價還高。其法有鏤嵌、磨顯二種。鏤嵌填漆是在漆面上刻花紋,再在刻痕內填色漆;如本件漆盒的黃色細錦部分即是。磨顯填漆是以五彩稠漆堆成花紋,後將面漆罩滿全器,再平磨至花紋顯露出來;如本件漆盒的牡丹花卉、卷草梵文等部分即是。兩種方式都使漆面齊平,又色彩嫵媚,故明清筆記多稱述之。兩朝官廷也都有製作,明末文震亨《長物志》述「 內府填漆盒」往往延為文房中的香盒,且宣德時期作品尤受稱道。本件填漆盒同時呈現二種技法,色澤鮮明,圖案如畫,有十七世紀風格。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明景泰 掐絲琺瑯番蓮紋盒

高6.3公分,直徑12.4公分

銅胎掐絲琺琅圓盒,造形取材自蓮花。平頂,以蓮花心含蓮蓬圖案為裝飾。盒身與盒蓋之弧形外壁,模鑄仰覆蓮瓣形,蓮瓣周稜突起,瓣尖微卷外揚。各蓮瓣框稜內,各飾一朵折枝蓮,各蓮之花心圖案及細部線條不盡相同。全器入手沉重,製作精雅,掐絲線條嚴整,在線鍍金痕猶明晰。所施鵝黃、靛藍、淺藍、鮮紅、瑩白諸琺琅色料均厚實鮮亮。器裡及底均鍍金,盒內底心中央橫刻細字楷款:「大明景泰年制」。掐絲琺琅器在元代稱為「大食窯」或「鬼國窯」,制有爐、瓶、盒、杯、盞之類器用,雖然明初洪武間為賞鑑家曹昭譏為「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然此種工藝在明代製作極盛,俗稱為「景泰藍」,蓋因景泰年間(1450一1456)宮廷作坊所造的琺琅器最富盛名之故。明未嘗鑑家以之與成化瓷器、宣德銅器、永樂漆器並舉,推崇為明代最重要的工藝成就之一。傳世景泰款器真偽雜陳,本件香盒為難得的時代風格相符的有款器。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明晚期 朱三松雕竹窺簡圖筆筒

高14.0公分,口徑8.5公分,底徑8.7公分

竹幹一段為筆筒,平口,以竹節橫膜為底。外壁浮雕一盛裝披帛高髻女子佇立屏風前,展讀一手卷。另一女子自屏風後探身而出,以指豎唇間示噤聲窺視狀。另側屏風後,陳設几案、瓶花、爐盒香具、古琴、筆硯之類。屏風上陰刻花鳥畫,下具陰刻楷款︰『三松』。全圖與明末畫家陳洪綬(1598--1652)為《西廂記》所作《窺簡圖》版畫插圖極接近。人物衣裝神態相彷佛,屏風畫、瓶花的筆勢亦自其中剪裁;唯減四扇屏風為一扇,並增加几案陳設,使其既在屏風後,也似在紅娘身後,兼顧了筆筒周壁圍繞、構圖須連貫的特性。其雕刻自平磨素地,而紅娘、屏風、崔鶯鶯,漸起漸高,層次深而雕法變化大,在高浮雕的人物及屏風面上,又兼施毛雕、線刻、淺浮雕,隱起磨礱亦施展有致。雕者在構圖上的匠心裁量,試圖營造繪畫般的氣氛,又力求工系繁複的技術表現,使此筆筒直可視為嘉定派竹雕的極致代表。朱稚徵,字叔子,號三松,江蘇嘉定人,出自竹雕世家,與祖父朱鶴(松鄰)、父親朱纓(小松),並推為「嘉定三朱」。能畫山水,精畫驢,故於盆景、竹雕皆能自出心裁作畫景般佈置。竹雕傳衍至三松,而技法愈精,聲名愈盛,學之者甚眾,遂使竹雕成為嘉定地區資給衣饌、家傳戶習的特產。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 西元1644-1911朱三松雕竹荷葉式水盛

長15.3公分,寬7.9公分,高6.4公分

竹根雕為一莖荷葉,風起卷掩四合狀,中可容水為洗。葉緣殘破蟲蝕,邊緣棲息一蟹。荷葉外壁隱起筋脈,其間刻行書小字:『三松制』。底部葉柄轉繞,橫伸一枝老荷,花瓣肥短,中心蓮蓬己生成。是寫花葉姿態生動神肖的立雕佳作。朱三松,名稚徵,明末竹雕世家「嘉定三朱」間以其技最臻絕妙,故《對山書屋墨餘録》有「人謂小松出而名掩松鄰,三松出而名掩小松」之說。《竹人録》謂三松善刻「筆筒及人物秘閣,或蟹、或蟾蜍之類」,則其於浮雕作品外,取竹根製成立體圓雕作品亦其所長。本器,無論天然取材、人工鎪鏤,皆見獨到之匠心。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 西元1644-1911雕象牙四層透花提食盒

長30.4公分,寬21.6公分,通高49.4公分

此件提食盒之盒身設計分成四層屜格,可分層置放不同的食物,但從它吹彈欲破的表面看來,作為觀賞陳設用的藝術品,可能性要大於真正實用的器物。雕工十分之精細,主體的部分用鏤空精雕的象牙片,嵌置於框格中,背景就像是絲毯一般的直線地子,線與線之間微細到只能用巧奪天工來形容,其上還雕飾有人物、鳥、獸、庭園景物和船,像是十八世紀歐洲人幻想的東方樂園。蓋鈕,盒身框架及提手,都有染有淡藍或紅色來點綴。提把上刻有中國傳統的八仙人物,亦隨畫面所需加以染色,蓋鈕則像是一件西洋帶蓋高足瓶,還有紅色緞帶裝飾。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 西元1644-1911內填琺瑯累絲盒

高9公分,長17.7公分,寬16.5公分

在鍍金的盒身之上,以純熟的金工製作緻密的雙層累絲網裝飾,網上的重點紋飾,花葉、壽字和蝙蝠,填燒色澤鮮豔的琺琅釉。此種點填烘烤琺琅釉的技法,俗稱為點藍或燒藍。精細緻密的多層金絲紋飾,再加上琺琅藍釉的點綴,光彩奪目。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 西元1644-1911肉形石

全高6.6公分,長7.9公分

在故宮的陳列室中,肉形石與翠玉白菜是故宮人氣最旺的兩大文物,因此兩物經常擺在一塊供參觀者欣賞。此件肉形石乍看之下,像不像是一塊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間的「東坡肉」?瑪瑙類礦物在大自然中,由於經過漫長歲月的累積,在不同的時間點,雜質影響乃至生成的顏色不同,呈現一層一層不同的色澤,製作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將原來質感豐富的石材加工琢磨,並將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這件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現的作品。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 西元1644-1911日本櫻蒔繪方形小套盒

長7.5公分,寬5.4公分,高2.5公分

由三個方形小盒和一個方形淺盤組合而成的小套盒,既是清朝多寶格的文物,本身也作為收藏盒使用,在三個方形小盒內各裝著一件小玉器。盒面以蒔暈和高蒔繪的技法表現自然界中盛開的櫻花樹,背景同時散佈著不規則的金箔,讓紋飾異常地耀眼燦爛。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 西元1644-1911銅鍍金畫琺瑯懷錶 二件

直徑6公分,厚3.8公分

十八世紀中葉,英國倫敦的製表業居歐洲之冠,此對懷錶不僅見證中西文化的交流,同時也展現奇妙的機械精工。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 西元1644-1911陳祖章雕橄核舟(底刻「後赤壁賦」全文)

縱1.4公分,橫3.4公分,高1.6公分

來自廣東,於雍正時期已進入造辦處的陳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依照橄欖核天然的外形,將一個果核雕琢成一艘小船,船上乘載八人,每一位人物的動態、表情各有不同。最特別的是,船底刻蘇軾的〈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細密井然,堪稱鬼斧神工。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 西元1644-1911西藏金嵌松石珊瑚壇城

徑32公分,通高16.5公分

目前盛裝此壇城的是隻乾隆年制的精工皮盒,盒蓋內貼著一片白綾,綾上以滿、漢、蒙、藏四體字紀錄著一段重要的史事,即此壇城乃是順治九年(1652)時,由達賴五世從西藏經西寧、內蒙攜至中土,供於西黃寺中。 清代初期幾位皇帝深諳統御之法,所以他們會運用宗教的力量懷柔其它民族。以藏傳佛教而言,十七世紀前已是藏人共尊的信仰,且正傳播於蒙古部族間。清廷遂推波助瀾,在十七世紀後讓藏佛成為藏、蒙、滿族最普遍的宗教信仰,以維繫彼此間的和諧。此件壇城在這段宗教與政治互動中,便具有明顯的指標意義:一方面,清廷獲得藏佛達賴喇嘛的福佑,確定彼此的友好關係,連帶得到蒙族的向心力。另一方面,達賴喇嘛將黃教推向東方並普及化,且得到大清的認定,穩固了他在西藏政教的地位。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康熙 西元1662-1722銅胎畫琺瑯嵌蒔繪漆片花卉鼻菸壺

高7.6公分,寬5.4公分

即使小巧如鼻菸壺,亦出現同時揉合亞洲和西方的裝飾風格。如中心開光的金漆梅花紋片,表現出流行於歐洲市場的日本蒔繪圖樣,而開光外的白地梅花和蝴蝶,則為中國傳統紋飾,象徵文人的氣節和長壽。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雍正 西元1723-1735玻璃胎畫琺瑯彩竹節式鼻菸壺

高6.5公分,徑2.2公分

雍正朝的琺琅承繼康熙朝而發揚光大,其特色主要為構圖的錦地開光式、題材的傳統花鳥畫、色調的彩黑色錦地及款識的吉祥物邊框。 本器胎為乳白色半透明玻璃,器形仿竹節形制、青黃地上繪翠竹綠枝及鮮活的蜘蛛,是極富文人畫氣息的清雅主題。在三截段的仿竹外皮上,更擬作了斑竹上的點點淚痕,十分逼真傳神。帶銅胎畫琺琅黑地彩繪雙蝶蓋與牙匙,彩繪相對雙粉蝶,在黑地上更增鮮豔動感。蓋緣金邊一週,有富麗之象。底部錦地上開光,以吉祥圖象──靈芝為款書外框,在白地上朱書楷體「雍正年制」四字。 此鼻菸壺印驗了雍正朝鼻菸壺的各項特色,十分珍貴重要。雍正十年造辦處活計文件記載當時玻璃廠作品中有「涅白玻璃畫琺琅竹瓶」,疑即此件。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雍正 西元1723-1735畫琺瑯黃地牡丹紋蟠龍瓶

高21.3公分,足徑8.8公分

清雍正時期在皇室高度關注下,源自西方的畫琺琅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階段。無論瓷胎、銅胎、玻璃胎、畫琺琅不僅色彩鮮麗,紋飾亦極其講究。畫琺琅蟠龍瓶器表的牡丹花為傳統中國吉祥圖案,而器肩兩側鑲嵌的夔龍和頸上裝置的卷草環,雕工精細,或可看成是吸收西洋技術之後,轉而對傳統工藝所做的再詮釋。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乾隆 西元1736-1795竹絲纏枝花卉紋多寶格圓盒 附珍玩27件

高24.5公分,直徑18.5公分

這件圓盒外壁用竹絲拼接後再黏飾纏枝番蓮紋竹黃片,並且利用機軸原理,將圓筒形盒分成四個扇形,180°打開來可成為一字形小屏風,360°翻轉後可成為一個正方形筒狀。每個扇形內又分成許多格層,其中圓柱形格層不但再分成數格,而且可以360°旋轉。全器匠心獨運,極盡設計之能事。在這件圓盒格層內收貯了27件小文玩,除了有古代與清代玉器外,尚有清代乾隆朝內廷畫家的繪畫作品,有手卷與冊頁。每一個扇形的最下層之三角形抽屜內應收納一件手卷,目前僅餘三件,分別是「方琮畫山水」、「楊大章畫花卉」與「李秉德畫花卉」,它們的縱長只有七公分左右。在其中一個扇形中央的三角形抽屜中則收納了一件金廷標畫的人物小冊頁,它的長與寬僅三公分左右。它們幾乎可說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最袖珍的手卷與冊頁,彌足珍貴。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乾隆 西元1736-1795松花石蟠螭硯

硯長17.3公分,寬11.4公分,連座高4.8公分

座底有六雲首形足,座底中鐫方圓印各一,上方減地浮雕二行篆字:「乾隆清玩」,下方陰刻二行篆字:「奉三無私」。蓋面上方浮雕清高宗題蘆洲白鷺畫幅詩,字實行草書,曰:「谷紋搖漾水天秋,蘆葦蕭蕭颭晚洲。妙趣南華誰解得,祇應鷗鷺一群遊」,款:「乾隆丁巳夏五月題」,並雕方印二,一方陰刻二行篆體迴文印:「惟精惟一」,一方減地淺浮雕:「乾隆宸翰」。蓋裡陰刻楷書銘:「出天漢,勝玉英,琢為研,純粹精,敕幾摛藻,屢省成。」並陰刻二行篆體方印:「永寶用之」。松花石產於東北「龍興之地」,清帝視之為珍物,民間不得隨意開採,並將松花石硯作為饋贈的禮物,或以籠絡、統御臣下,或以為國交禮物。此硯載錄入《西清硯譜》,故曾經清高宗御用。乾隆丁巳年乃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乾隆 西元1736-1795雕漆雙緣寶盒

長29公分 寬19.8公分 高18.6公分

外形作兩圓相交,故稱雙緣(圓)寶盒。全器施塗兩種漆色,下層泛黃、上層鮮紅,藉由上下漆色呈現紋飾的主體。盒面開光,浮雕職貢圖,器內壁髹黑漆,以金彩描繪折枝花卉。圈足內亦髹黑漆,刻款填金,銘文為:「雙緣寶盒」及「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識。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光緒 西元1875-1908周樂元玻璃內繪行旅圖鼻菸壺

全高6.0公分,寬4.4公分

十七世紀末西洋的鼻菸和鼻菸盒進入中國;盛清時期,西洋各國及羅馬教廷常以鼻菸和鼻菸盒進獻朝廷。鑑於以鼻菸盒盛裝鼻菸並不十分理想,於是當時人將明朝人用來裝平安散、驅風油一類的斂口小藥瓶加以改良,成為我們現在所見的鼻菸壺形式。瓶蓋用軟木塞塞緊,軟木塞中間插上一根小長把細匙,好舀出鼻菸,或盛在小碟上,或盛在手心裡,再捻出一些入鼻嗅用,《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就有一段晴雯生病,頭疼、鼻塞的症狀,靠賈寶玉的鼻菸,通了鼻塞的描述。有清一代,隨著鼻菸的風行普及,鼻菸壺相當流行,盛清時期就有各種材質製成的精采作品,嘉慶時期在鼻菸壺製作上的重大創新,就是內繪技法的使用。在小小的玻璃鼻菸壺內壁作畫,想來就是一件極度困難任務,先以金剛砂和小鋼珠倒入壺內搖晃,讓表面變粗糙,顏料容易附著,再以特製有弧度彎頭的細尖竹筆,伸入口徑往往不到半公分的壺內描繪。此件作品描繪鄉野景緻,人物、建築的精細繪製,山石甚至作出渲染的效果,一面近頸處有工匠署名,「寫於冬月,周樂元作」,此壺為清宮舊藏,周樂元活動於十九世紀末,因此此件鼻菸壺應屬十九世紀末地方上貢的作品。

臺灣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珍玩

清乾隆 西元1736-1795紫檀多寶格方匣 附珍玩31件

長25.2公分,寬25.4公分,高19.9公分

收闔時,這件多寶格是個再規矩不過的方盒形。此種樣式的優點是所佔體積最小,利於收貯。然而,外形雖簡單,看來卻不顯單調。原因在於工匠運用「開窗」的裝飾手法,一方面讓人能欣賞到書畫;另方面又使人對窗內產生期待的心理。不負眾望的,方盒在一一抽去隔板、推出四個扇形後,造型剎時間變得有了流動感,加上中心圓璧回旋的效果,我們幾乎以為它會像風車一般開始轉動!若你以為,尋寶的樂趣已結束而就此停手,那損失可大了!其實,方盒底部的須彌座也是一個貯藏空間。這種手法和現代室內設計利用地板下儲物,概念是一致的!是不是很有創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