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 POI 數據的廈漳泉同城化進展評估

研究區域

(一)區域概況

廈漳泉區域,即由廈門、漳州、泉州組成的城市群範圍,是福建省東南沿海社會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圖1),共計28個區、縣、市級單元(金門縣除外),土地總面積為2.52萬平方千米,佔福建省總面積的20.16%。

基於 POI 數據的廈漳泉同城化進展評估

(二)廈漳泉同城化的發展歷程

廈漳泉同城化過程主要分3個階段:閩南金三角階段 ( 啟蒙階段 )、城市聯盟階段 ( 探索發展階段 )、大都市區階段(快速發展階段)。

(1)啟蒙階段:閩南金三角階段。

閩南金三角階段是廈漳泉同城化的啟蒙階段,時間段為1981~2003年。1981 年,“閩南金三角”首次被作為一個區域概念提出。1984 年,閩南區域經濟開發辦公室成立,具體負責制定閩南三角區的合作開發方案。198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紀要》,明確提出將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開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7月,廈門、漳州、泉州三市共同出資成立三江貿易總公司,具體負責閩南三角區的合作與投資。1986 年,中國福建省黨委第四屆四次全會作出了《關於加快開放、改革步伐,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決議》,明確提出將廈漳泉經濟開發區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1987 年,福建省委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廈漳泉經濟開發區的示範作用。在此階段,政府、企業、民眾形成了將廈漳泉三市視為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然而具體的思路和進程設計仍較為模糊。

(2)探索發展階段:城市聯盟階段。

探索發展階段為2003~2010年。2003 年,福建省出臺《福建省開展城市聯盟工作總體框架》;2004 年,廈漳泉三市政府舉行了城市聯盟第一次聯席會議,並發表了《廈漳泉城市聯盟宣言》,拉開了廈漳泉同城化建設的序幕。城市聯盟在規劃、區域基礎設施和旅遊業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廈漳泉同城化建設在此階段初具雛形。

(3)快速發展階段:大都市區階段。

第三階段為2010年至今。2010年,《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推進廈漳泉一體化,實現組團式發展”。2011年8月,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第一次黨政聯席會議召開,並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的工作方案》,標誌著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正式啟動。同年9月,簽訂《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合作框架協議》,啟動了總體規劃和 8 個專項規劃的編制。同年年底,國務院批覆《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標誌著廈漳泉同城化正式被納入國家戰略。2012 年 10 月,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第二次黨政聯席會議通過了《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總體規劃》。同年11月,三市簽署《廈漳泉產權要素市場同城化合作框架協議》。2012 年,福建省交通運輸廳編制了《廈漳泉大都市區綜合交通一體化規劃》。這一階段,廈漳泉同城化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一系列促進同城化的措施不斷進入實施階段,如城際軌道、跨海大橋等基礎設施,以及九龍江水資源共同整治等。

總體上,廈漳泉同城化在2010年以後進入了實質性的快速發展階段。因此,本研究選取2010~2014年作為研究期,評估廈漳泉同城化模式的實際效果。

基於 POI 數據的廈漳泉同城化進展評估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1.重心模型

POI重心是對區域內要素的座標進行加權平均後所得的點,用來表徵區域空間活動的時空演變軌跡。由於獲取的POI數據量較大,將樣本容量上萬的POI進行分類賦予權重的難度較大,故默認POI重心模型中權重均為1。

2.標準差橢圓

標準差橢圓 ( 方向分佈 ) 工具通過以中心、長軸、短軸和方位角為基本參數的空間橢圓從全局、空間的角度描述 POI 空間分佈特徵,能夠精確描述區域空間活動的主要分佈範圍及其變化,並可以將其在空間上進行可視化表達。

3.核密度估計法

核密度估計法可表達區域空間POI點的分佈模式、分佈密度等特徵。它是一種非參數估計的方法,對原始數據分佈不基於任何數學前提假定。核密度估計函數計算步驟如下:首先,將網格置於研究區域及點群分佈之上;其次用一個移動的三維函數觀察每個單元,計算搜索半徑內每個點的權重值,越接近搜尋中心的點權重越大;最後通過求每個位置的圓表面的權重值之和計算得到格網單元的密度值。

(二)數據來源

區域的空間結構是動態發展的。為了比較廈漳泉同城化規劃的實施效果,選擇 POI 數據表徵區域的空間活動。大數據背景下產生的 POI 數據能夠刻畫並測度區域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分佈與演變。POI 是一種包含了名稱、類別、經度和緯度信息的座標點。POI 可以反映區域內設施的空間位置及分佈密度。隨著互聯網的普及,POI 與社會經濟活動具有良好的對應性。從數據內容看,POI 數據是以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為主要內容,如出行、餐飲、政府服務和商業活動等。從數據質量看,POI 數據具有精確的空間定位與屬性標註。本文使用四維圖新電子地圖服務公司 2010 ~ 2014 年的 POI 數據來進行研究。

基於 POI 數據的廈漳泉同城化進展評估

同城化效果評估

(一)總體空間結構演變

2010 ~ 2014 年,廈漳泉區域 POI重心主要位於廈門市同安區南部(圖2)。從重心遷移路徑上看,2010 ~ 2013 年POI重心逐漸向東部沿海移動,在《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總體規劃》中,“沿海產業城鎮集聚帶”將是生產與生活等建設空間的集聚帶,是承接城市化、工業化的重點開發區。2010 ~ 2014 年廈漳泉區域的標準差橢圓範圍不斷縮小,並且縮小程度明顯,表明社會經濟活動不斷趨於集中,集中範圍主要為廈門市6個區,漳州市龍文區、龍海市,泉州市豐澤區、鯉城區、南安市和晉江市,這與《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總體規劃》中定義的“大都市區核心區”範圍大致吻合。

基於 POI 數據的廈漳泉同城化進展評估

對廈漳泉城市群的 POI 進行核密度估計,並根據自然斷裂法 (NaturalBreak),將POI核密度值分為10個等級。如圖3所示,廈漳泉城市群呈現出明顯的“中心—外圍”式的區域空間格局。2010年,POI密度核心主要位於廈門島、漳州市區和泉州市區,3 個區域的核密度差異較小。2010 年,漳州核心開始逐漸衰弱;到 2011 年,泉州核心開始逐漸衰弱;2014 年,廈漳泉城市群最終形成“一主兩副”的空間格局,即一個主中心 ( 廈門島 ),兩個副中心分別為漳州市區和泉州市區。

基於 POI 數據的廈漳泉同城化進展評估

總體上,根據重心遷移、標準差橢圓範圍及核密度值,廈漳泉“核心—邊緣”空間結構明顯,已初具同城化的空間雛形。曾月娥從人口、經濟等角度出發,認為廈漳泉城市群空間結構呈現出集聚與擴散並存的現象,同時同城化特徵顯現。本文的結果與其較為一致。

(二)市域之間空間發展的異向性

從標準差橢圓看,2010 ~ 2014 年三市各自的標準差橢圓範圍逐年縮小,其中泉州的縮小程度最為明顯,表明三市的社會經濟活動均趨於集中,且泉州的集聚效應最強烈。

從重心的空間分佈及其遷移路徑看,廈門市POI重心主要分佈在廈門島的西北部(圖4),說明廈門島仍是廈門市的主要發展區域。儘管廈門市POI重心在2009~2014年的移動軌跡上表現出一定的波動性,但整體上POI重心仍往島內方向移動了1725.82m。儘管廈門市政府已經提出“跳出本島,連接島外、建設大廈門”的發展戰略,但廈門島的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仍明顯高於島外組團。

基於 POI 數據的廈漳泉同城化進展評估

漳州市 POI 重心與行政中心相距較遠,主要分佈在龍海市西南部。2010~ 2011 年 POI 重心往南偏西移動,在2011 ~ 2014 年 3 年內,POI 重心總體上向東北移動,空間發展方向不是往本市區靠攏,而是逐漸接近廈門市。這與《漳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的“推進漳廈全面對接,實現同城發展”“中心東移”的發展定位是相吻合的。

泉州市POI重心主要分佈在南安市及鯉城區。2010~2013年POI重心東南偏移明顯,2013 ~ 2014 年略微向西偏南移動175.81m,說明泉州市沿海的鯉城區、豐澤區、晉江市與石獅市的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大大領先於同市其他區域,這契合了《泉州市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的“環灣發展”的戰略佈局。

空間上的集聚融合是同城化最重要、最明顯的外在表徵。如果3個市的POI重心在空間尺度上不斷靠近,則可以反映出三市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開始逐漸融合,存在同城化的趨勢。但是,綜合3個市的POI重心轉移路徑看,廈門、漳州、泉州三市的社會經濟發展軸存在明顯的異向性。漳州對於同城化建設的角色融入最為積極。漳州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緊緊抓住同城化這一重要機遇,對其今後的發展將尤為關鍵。廈門市作為同城化的門戶城市,廈門島仍是其發展的重心。不管是在廈漳泉一體化還是廈門市島內外一體化建設中,廈門市的輻射帶動與統籌規劃的表現均有所欠缺。泉州市作為廈漳泉經濟發展的龍頭,擁有雄厚工業基礎的晉江市、石獅市仍是其發展重心,對於同城化的參與度並不熱衷。三市在利益訴求上的差異直觀地表現為各自POI重心移動軌跡的異向性。在現行行政區劃及考核機制的約束下,三市各自站位,利益訴求差異明顯,在重大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例如,《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發展總體規劃》從 2012 年開始編制,卻遲遲不見公佈;黨政聯席會議只開過兩次,第三次因分歧過大而無法開展。廈漳泉同城化發展面臨權威不足、協商不足、擔當不足的尷尬,都普遍忙於自身發展。

綜上所述,廈漳泉雖初具同城化輪廓,但實質進展仍較為緩慢,三市的異向性發展明顯。不同利益主體的對話與博弈將貫穿著同城化的整個過程,其實現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前,廈門市自身尚未實現完全的“島內外一體化”,島外的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等各區的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與島內的湖里區和思明區仍存在較大的差距,由此看來廈漳泉同城化還有一個長時間融合過程。

基於 POI 數據的廈漳泉同城化進展評估

規劃建議

(一)突出“大都市核心區”的地位

在集聚度上,廈漳泉區域空間結構不斷集聚,“核心—邊緣”的空間結構特徵明顯,初具同城化的雛形。對於廈漳泉區域來說,積極引導資源要素向核心區集聚才能適應同城化發展的要求。核心區包含了三市的中心城區及中間連接縣域,是廈漳泉經濟實力最發達、綜合競爭力最強、聚集和輻射功能最強的區域。為實現空間資源利用的綜合效益最大化,三市必須因地制宜地在核心區找準自身的功能定位。例如,核心區中部的廈門市應該加快促進金融、旅遊等服務功能集聚,提升中心城市輻射能力,培育成為大都市區參與國際國內競爭的帶動核;東部的泉州市以民營經濟見長,其主要定位為先進製造業基地;西部的漳州市要從區域的戰略高度來尋求定位,大力發展港口物流、文化創意、金融和旅遊等現代服務業,做精都市休閒觀光農業,積極培育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與新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深化區域合作

長期以來,廈門和泉州依靠本身優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類型。因此,二者之間的競爭與摩擦並不顯著,但之前廈門和泉州都專注於差異化發展,導致兩市之間同城化的離心力顯著。而漳州由於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即使同城化意願明顯,也難以得到回應。這點從三市POI重心的遷移路徑可見。本文提出推進產業分工合作和融合發展,加快構建一體化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破行政性壟斷,構建區域共同市場,以及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三)推行跨界增長區

行政壁壘一直是同城化的最突出問題,針對此問題的解決方法眾說紛紜。廈門、漳州和泉州三地的向心力發展趨勢不明顯,甚至存在發展軸線異向性傾向。如何通過相應的政策來規範和調控區域發展,以協調發展取代狹隘的地方本位意識,是廈漳泉同城化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從地理學空間角度出發,筆者認為跨界組團是解決行政隔離的必要空間手段。原因在於跨界組團的發展易於淡化不同行政主體間的行政界限的概念,跨界組團可以形成區域之間的向心力。同時,跨界組團的發展也是資源組合的最佳方式。因此,未來廈漳泉同城化的規劃重點在於海滄—龍海和翔安—晉江兩個跨界組團的發展。例如,廈門海滄區與漳州龍海市都擁有良好的海港資源和山水資源優勢,可以組團打造東南航運物流中心、大都市區對臺產業合作新高地和生態宜居新港城,促進兩市在此組團形成合力;廈門翔安區與泉州晉江等地區的組團發展需要加快區域空間整合和產業重組,促進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

(四)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共享

加強廈漳泉城際軌道交通建設,串聯各城市中心區和主要城區,服務區域一體化,促進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近期建設城際軌道交通1號線,串聯廈漳泉發展核心區,主要服務廈門、泉州和漳州中心城區,以及晉江、石獅、翔安、角美等主要城區。遠期建設城際軌道交通2號線,串聯廈漳沿海新興發展帶。促進漳州開發區、龍海新城、漳浦、古雷等空間與廈門北站、廈門島的軌道銜接。在高速公路路網體系基礎上形成兩條廈漳泉大都市區快速路:①廈漳同城大道—海翔大道—泉州晉江快速路;②廈漳同城大道—馬青路—仙嶽路—翔安南路—泉州石獅快速路。

結語

本文以能夠刻畫並測度區域社會經濟活動空間分佈與演變的 POI 為數據源,採用重心模型、標準橢圓差和核密度估計等空間分析方法,從空間角度分析廈漳泉同城化的實際進展程度,探討了廈漳泉區域的空間特徵及存在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規劃策略。空間結構的動態演變不僅是同城化最明顯的外在形態,更內含了區域內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同城化包括經濟、社會、體制與空間一體化等多維度。本文只從空間的角度回答了廈漳泉同城化的實際進程,並依此提出規劃發展建議,雖然不夠全面,但可以為同城化提供一種可參考的驗證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