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俄羅斯士兵正準備用氯氣瓶對德國陣地進行化學襲擊

1916年,俄羅斯士兵正準備用氯氣瓶對德國陣地進行化學襲擊

這些士兵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俄羅斯第五軍的一部分。他們正在準備對Ilukste地區(現代拉脫維亞)的德國陣地進行化學攻擊。1915年,德國陸軍首次將氯氣引入戰場。德國科學家後來成為諾貝爾獎得主,德國柏林Kaiser Wilhelm研究所的弗裡茨·哈伯與德國化學聯合企業IG Farben合作,開發了針對頑固的敵人排放氯氣的武器。

正如士兵所描述的,氯氣是一種介於胡椒和菠蘿之間有著獨特的混合氣味的毒氣,它也嚐到金屬味,刺痛喉嚨和胸部。氯可以與肺部粘膜中的水反應形成鹽酸,這是一種可致命的刺激物。

氯氣造成的損害可以通過防毒面具中常見的活性炭或其他過濾方法防止,氯氣造成的死亡總體機會遠遠低於其他化學武器。

天然氣如何運送到敵方陣地?用於大規模輸送氣體的第一個系統涉及將氣瓶釋放在有利的風中,使得它被攜帶在敵人的戰壕上。這種方法的主要優點是它比較簡單,並且在適當的大氣條件下產生了能夠壓倒防毒面具的集中雲。氣瓶釋放的缺點很多。首先,交付是在風的擺佈。如果風是變幻莫測的,就像Loos的情況那樣,氣體可能會適得其反,造成友善的傷亡。

氣雲給了很多警告,讓敵人有時間保護自己,儘管許多士兵發現了一片令人不安的氣體雲。此外,氣體雲的穿透能力有限,只能在消散之前影響前線戰壕。最後,氣瓶必須安放在溝渠系統的正前方,以便將氣體直接排放到無人地帶。這意味著必須通過通信溝槽對氣瓶進行處理,通常會堵塞和浸潤,並將其存放在前方,因此在轟擊期間氣瓶總是有可能過早破裂。

有趣的事實:

  • 據稱哈貝爾(發明人)在使用氯氣作為致命武器方面的角色迫使他的妻子Clara Immerwahr自殺。

  • 燃氣武器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人數的貢獻相對較小。英國的數據從1916年開始就得到了精確的維護,其中只有3%的氣體傷亡是致命的,2%是永久性無效的,70%的人在六週內再次適合執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