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集中居住何以讓農民笑開顏

宿遷網訊“小區裡有學校、有醫院、有超市,一點不比城裡差,空氣還比城裡好。”8月8日,泗陽縣八集鄉六塘村村民單成梅說起農民集中居住的好處,笑得合不攏嘴。

在泗陽縣,像單成梅這樣集中居住的農民越來越多。泗陽縣委書記徐勤忠說:“2015年起,我們嘗試推動農民集中居住,目的是把農村建設好,讓農民過上好日子。泗陽的集中居住之所以受到百姓歡迎,是因為我們用新的發展理念指導實踐,讓百姓切身感受到集中居住的好處。”

含金量十足的“政策紅包”

給農民發“政策紅包”,是泗陽縣農民集中居住工作得以順利推進的關鍵。說起“政策紅包”,泗陽縣委副書記、縣長馬偉如數家珍:

凡本縣常住農戶進縣城購買首套新建普通商品住房的,給予1萬元安家補貼;凡通過土地整治拆除農村宅基地上建築物並復墾到位的,給予1萬元搬遷獎勵;凡放棄安置、放棄搬遷獎勵的,縣財政再一次性給予購房總價5%的補貼。凡自願退出宅基地的,宅基地1畝以內的給予1.6萬元補助;農戶《自願退出宅基地協議》簽訂後10日內退出宅基地的,再給予1萬元的獎勵。

此外,凡在縣城購買商品住房的農村居民,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和涉農方面的補貼權益不變,還可自主選擇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其子女可進入縣城公辦學校讀書。這些“政策紅包”,激發了農民集中居住的熱情。

進城入鎮留村“自己選”

按照“鄉村振興”總目標,泗陽規劃了“532”人口布局:到2030年,規劃發展的重點村、特色村建設基本完成;農民通過搬遷,陸續進城入鎮,逐步實現50萬人進城、30萬人入鎮、20萬人留村的人口布局總目標。

圍繞“532”人口布局和農村產業定位,泗陽對規劃發展村莊佈局予以優化,4萬人以下鄉鎮按1個鎮區+2個集中居住區佈局、4萬人以上鄉鎮按1個鎮區+3個集中居住區佈局,初步形成63個重點村和25個特色村的規劃格局,每個重點村規劃約3000人,每個特色村規劃約1230人。根據《泗陽縣農民集中居住三年行動計劃》,到2020年實現三年搬遷4萬戶的目標。

謀定而後動。泗陽一方面加快城鎮建設步伐,為進城入鎮農民提供房源;另一方面探索“自建、代建、改建”的分類建設模式,農戶按照政府部門提供的建房圖紙,依據保留村莊規劃,自拆自建;對於規劃區外的房屋,通過土地整治項目,由村集體代建;對具有保留價值的房屋,採取“局部修復、整體提升”予以改建。

集中居住,尊重農民意願是關鍵。泗陽依據“政府引導、政策鼓勵、依法自願、循序漸進”的原則,採取“先申請後實施,先付款後搬遷,先安置後拆除”的方法,既規避了工作中的矛盾,又兼顧了農戶的意願和利益。

“醫教水住行”配套都不差

農民集中居住,不是簡單地把農民集中到一起居住,而是要配套解決好“醫教水住行”等民生實事,提高農民生產生活質量,讓他們共享鄉村振興的政策成果。

李口鎮八堡村,有16個村民小組,715戶3452人。這裡的綜合服務中心、農家書屋、娛樂活動場所、健身中心、幼兒園、衛生室、汙水處理、水電氣網、公交站點等公共服務設施設備一應俱全。

與八堡村一樣,泗陽88個規劃保留村莊都按照“十位一體”要求,搞好基礎設施配套。村民們都說:“現在住在小區裡,晚上有路燈,買菜有超市,特舒心。”

實行農民集中居住後,泗陽新增耕地3萬餘畝,新建高標準農田20萬畝,發展桃果、蔬菜、藥材等30萬畝特色產業,88個規劃村莊新增“三來一加”項目300多個,3萬多農民實現村莊內就業。(張耀西 張紹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