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偏」的區塊鏈,會成爲「鬱金香泡沫」嗎?

恭喜區塊鏈,在2018開年成為科技領域第一魔性概念。

雖早已過了最初的新鮮勁,但和過去那些交替流行過的明星科技概念一樣,幾乎一夜之間,這項技術被投資圈再次頂上風口,彷彿只要蹭一蹭,就能上天。

人人、迅雷、柯達等沉寂多年的科技公司,藉此“起死回生”;賣保健品的腦白金宣稱要在2018春節市場大促中試水區塊鏈送禮應用;甚至一些賣茶葉、賣飲料的公司,直接將名稱改成了“區塊鏈集團”。

一些人認為,此輪概念爆發的誘因,可能是1月初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在投資群呼籲CEO們要“all in 區塊鏈”。這一信息流出後,不僅刷爆了科技創投界的朋友圈,還在兩日後,讓區塊鏈的百度搜索指數迎來歷史最高峰值。

而隨後,經過近一個月的發酵,它在A股市場引發小高潮。截稿時,已有50家上市公司被貼上“區塊鏈概念股”的標籤,部分公司股票的異常快速上漲,甚至引發滬深交易所的監管,提醒投資者警惕區塊鏈炒作風險。

“跑偏”的區塊鏈,會成為“鬱金香泡沫”嗎?

不過,熱情追捧區塊鏈的公司們,真的抓到它的重點了嗎?

“跑偏”的區塊鏈,會成為“鬱金香泡沫”嗎?

區塊鏈不是炒幣

實際上,即便沒有徐小平的振臂疾呼,2018年區塊鏈再現熱潮也是大概率事件,這還得“歸功於”2017年一整年比特幣的暴漲暴跌。

從2017年初的1000美元到年末最高觸及2萬美元,比特幣年內振幅接近20倍。儘管2018年初的一輪暴跌後,已腰斬至最低9000美元附近,但比特幣仍然成為唯一一個創造8年暴漲約600萬倍神話的虛擬貨幣。

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架構技術,自然不會被忽略。資本和科技市場愛屋及烏,期望能繼比特幣之後,把它也捧成投資界和科技圈的新寵。

但事實上,很多追捧區塊鏈的公司和投資者,根本分不清它和比特幣有何區別。

新聞上,一位51歲大媽,在一個所謂區塊鏈遊戲上“收益”過萬。在她看來,區塊鏈就是一種和股票、黃金、收藏品一樣的投資產品,通過“炒幣”賺取差價,和炒股沒什麼區別。

更“專業”一點的投資者則直接將它等同於“挖幣”,直接利用電腦CPU運算來挖取虛擬幣,它比“炒幣”更賺錢。

龐大的市場需求甚至帶動了電子產品集散地的轉型,一位深圳華強北的手機供應鏈從業者對筆者說,這裡的商人們利用強大的供應和產銷能力,打造出了一條覆蓋全球的礦機生產及經銷鏈條。對他們來說,區塊鏈不過是電腦攢機、山寨手機沒落後的下一個商機。

區塊鏈技術社區NRC創始人張珺對筆者說,“將比特幣或虛擬貨幣等同於區塊鏈,是當下人們對區塊鏈最深的誤解。比特幣只是虛擬貨幣的一種,它只是區塊鏈目前最成熟的應用,區塊鏈才是底層技術,區塊鏈技術就是一種信任機器。”

她介紹說,區塊鏈本質上是將虛擬貨幣、網絡服務以及信息去中心化的技術,它的價值在於所有這些將不再掌握在某個機構手中,而變成了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關聯形成的數據塊。說白了就是通過陌生人一起記錄的方式來保證信息不會被壞人破壞。

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陳新河對筆者說,“區塊鏈本沒錯,錯在當下被用在比特幣這個沒有土壤的‘鬱金香’上。”

張珺認為,區塊鏈領域目前最應警惕的就是概念炒作,應讓區塊鏈迴歸到提供真正價值上。有些企業只是做個姿態,這樣不利於區塊鏈的發展。

“跑偏”的區塊鏈,會成為“鬱金香泡沫”嗎?

找到自己的土壤

區塊鏈和比特幣的歷史要追溯到2008年。當時,一位化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學者發表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區塊鏈概念誕生。

一年後,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服務器上挖出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並將當天泰晤士報頭版一則關於救助銀行的新聞標題寫入創世區塊,比特幣誕生。

而實際上,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區塊鏈技術上發展出來的應用遠不止比特幣一種,比如2013年由一位俄羅斯少年開發的以太坊。它如今已是市值第二大的虛擬貨幣。

與比特幣稍有不同,除了是虛擬貨幣,以太坊還可以被當作是一種編程語言,開發人員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和發佈下一代分佈式應用。如果說比特幣是去中心化的貨幣,那麼以太坊就是去中心化的合約,目的是擺脫不可信任的中心化機構,如各類平臺化公司。

在此基礎上,依託區塊鏈技術,開發覆蓋生活全方面的應用也成為可能。張珺解釋稱,“區塊鏈具有無需中介參與、過程高度透明且成本很低、數據高度安全的優勢,在這三個方面任意一方面有需求的行業,都有機會使用區塊鏈技術。”

舉個例子,早在2015年,英國歌手和詞曲作者伊莫金·希普就把一首歌曲“Tiny Human”的相關數據存儲在了以太坊平臺中,通過區塊鏈技術,數字音樂無法再被無限度、無成本複製,音樂版權問題將通過技術從根源得到解決。

同樣的技術還可以被應用在數字內容版權的方方面面,從而造就一個相對公平的交易環境,成為藝術、文化等內容產業的肥沃土壤。在這裡,內容從業者將獲得應用的經濟收益,商業巨頭間的版權大戰可以得到部分緩解,整個數字化內容產業都將被重新激活。

由此可見,聚焦到科技公司,深耕區塊鏈技術、在此基礎上開發應用、找到所在行業的痛點、解決自己行業的問題,才是科技公司當下最應努力的方向。

而按照賬本的公開程度,目前區塊鏈有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三種主流類別,其中,公有鏈就是公開透明的帳本,對全網開放,所有人都能看到,以比特幣為代表;私有鏈是私密帳本,不會公開;聯盟鏈則由聯盟內成員共同遵守聯盟規則,共同分享。每一種類別,都大有潛力可挖。

當然,有關區塊鏈技術的探索才剛開始,區塊鏈應用最接近哪個標靶,還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單純依靠概念在資本市場炒作的行為,不僅不會為投機者們帶來合理合規的收益,還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就像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泡沫”一樣,過分的熱情背後是隨時可能破滅的泡沫,而只有找到自己的區塊鏈土壤,才能生長出真正有價值的“鬱金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