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智慧:真正聰明的人,爲什麼能居下不爭?

謙掛是六十四卦中唯一的六根爻全是吉的卦,是第十五卦,在第十四卦大有卦之後。大有是大富有,大有之後要怎麼做——要謙,謙虛、謙讓。《序卦傳》說:“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大有的意思是太大了、太富有了,這樣滿了之後就要虧,“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所以說“滿招損,謙受益”。“謙”是言字旁,意思是首先要從語言上謙虛,然後還要從行動上謙虛。那麼謙卦為什麼六爻皆吉呢?

易經的智慧: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能居下不爭?

我們先看卦辭:

謙,亨,君子有終。

謙卦,是亨通的,君子能夠善始善終。

我們再來看謙卦的卦象——地山謙:上面是大地,下面是山。山本來是高出地面,居高位的,但這裡是山躲到大地下面,居低位了,這就叫“謙”。

《彖傳》解釋: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為什麼“謙”是亨通的?因為“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上天總是把光明向下照耀在大地上,大地就光明瞭;而大地上的事物是低的,所以要上行,這樣上下就交通了,陰陽之氣交和,萬事萬物才能生生不息。

接下來《彖傳》從四個方面解釋“謙”,有四個“盈”四個“謙”,“盈”是滿,“謙”是少:首先“天道虧盈而益謙”,“虧”和“益”都是使動詞,意思是天道總是減少盈滿而增加虛少,以太陽和月亮為比喻,太陽最滿、最高的時候就會西斜,叫“日中則昃”;月亮每月農曆十五的時候最滿,過了十五就開始虧了,這叫“月盈則虧”。所以這就是“天道虧盈而益謙”,始終保持公平性。

第二個方面是“地道變盈而流謙”:改變盈滿而流向低謙。“流謙”是水流向“謙”,也就是水往低處流,越高的地方越存不住水,水會流向低的地方,這樣就平衡了。大地上最低的地方是海的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海拔負1萬多米,都是水,所以水往低處流。

易經的智慧: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能居下不爭?

第三個方面是“鬼神害盈而福謙”:鬼神會懲罰盈滿而降福于謙和。鬼神是我們平時看不見的,但會在暗地裡懲罰自滿的人,保佑謙和的人。

第四個方面是“人道惡盈而好謙”:人是討厭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所以“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謙虛的人是值得尊敬而光明的,越謙虛的人越不可超越,只有君子才能始終保持這種謙虛的品格,告訴我們只有謙虛才能善終。

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曹操約孫權夾擊關羽,起初孫權沒有答應,還派使者找關羽和親,想讓自己的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結果關羽大怒,辱罵來使說“虎女焉能配犬子”,孫權聽了之後極為憤怒,派呂蒙偷襲荊州,而關羽平時對荊州的守將就非常傲慢,所以荊州的守將不戰而降,呂蒙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荊州,這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後來關羽的手下四處逃散,最後僅餘十多騎跟隨,而孫權事先命令手下兩員大將斷了關羽的去路,關羽就被活捉了,最後和兒子關平一起被斬首。所以關羽可以說就是死在“驕”字上,驕兵必敗,他看不起屢建功勳的老將黃忠,聲稱“不與老兵同列”;看不起吳主孫權,對孫權說“虎女焉能配犬子”;也看不起同僚,稱年輕的東吳將領陸遜為小兒。實在是太過驕傲,很難善終,只有謙虛才能善終。

易經的智慧: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能居下不爭?

《象傳》的解釋: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地中有山”就是“地下有山”,山在地下面,這就是“謙”。君子按照這個卦來“裒多益寡”,減少那些多的,資助那些少的,把財富從富人那裡減一些來資助窮人、不足的人,這就叫“稱物平施”:“稱”是衡量,衡量事物,然後公平地去施與,達到平衡,社會就和諧了。所以謙卦這裡告訴我們要有公平性原則。

下面來看爻辭,謙卦每根爻都是吉的。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謙虛的君子可以渡過大河大川,這是非常吉利的。好多人說我們在生活中放低姿態,做一個謙虛的人,就可以萬事大吉嗎?

“謙謙”回答了這個問題:第一個“謙”是山的謙,山是穩定的、有主見的、成功的、高的,這就說你自己首先要是一座山,品德高尚、事業有成,這時候再去“謙”,居於大地之下;第二個“謙”是地的謙,是寬廣的,能容納一切事物,能做到這樣“謙謙”,肯定能渡過大河大川,獲得成就。但是要注意,你自己必須首先是高山,不能是爛泥,如果你本來就是泥土,那就不能算是“謙”了。

《象傳》的解釋: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卑”是卑下,“牧”原意是放牧,這裡是管理,“自牧”就是自我管理,自我制約。首先要謙虛卑下,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然後自己管理制約自己,這才叫“謙謙君子”。我經常跟別人開玩笑說我最大的優點就是“自卑”,因為《禮記·中庸》中說:“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邇”是近處,想要行走的遠必須從近處開始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而要登高,必須要自卑,先從低處著手,要把自己的姿態放低,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要“自卑”。

六二,鳴謙,貞吉。

“鳴”可以理解為出名,雖然出名了,但是照樣很謙虛,堅守正道,因為六二爻是下卦的中位,而且得正,又中又正,這是吉的。

《象傳》的解釋: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從內心感覺到滿足。知足常樂,足了也還要謙虛,保持中庸之道,這是最難能可貴的,所以叫“鳴謙”。歷史上那些信奉道家的人取名字就喜歡取“鳴謙”,後面還有一個詞叫“謙”,還有“勞謙”。儒家也喜歡用“謙”字,所以不管儒家、道家,都喜歡用謙。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勞”是有功勞,有了功勞還謙虛,這樣的君子當然能夠善終,最終肯定是吉的。

《象傳》的解釋: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有了功勞,居於高位了,還反而謙虛,老百姓都會服從你。

易經的智慧: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能居下不爭?

六四,無不利,謙。

“”通“揮”,發揮,要把謙虛的美德繼續發揚光大,是無不利的。六四爻已進入人生的第二階段了,仍然要保持謙虛還繼續發揚,這是很難的。

《象傳》的解釋:

象曰:無不利謙,不違則也。

沒有違背法則,是天道的法則。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六五爻沒有提到“謙”,這是六條爻辭中唯一的,但是“不富”其實就是謙, “不富”是不富有,心中不驕傲,不自滿,虛懷若谷,這種“謙”我稱之為“虛謙”。“以其鄰”就是“與其鄰”,把財富給予鄰居,不要自己佔有。“利用侵伐,無不利”:用這種心態來征討別人或者為人處事,不驕傲自滿,肯定沒有什麼不利的。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徵邑國。

“鳴謙”出現了兩次,一個在六二爻,一個在上六爻,程度是不同的:上六爻是堅持到最後,名聲大振,這時仍然謙虛,用謙虛的心去征討那些驕橫不遜的人,肯定能打勝仗。

《象傳》解釋: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徵邑國也。

“志得”是自滿,“志未得”是沒有驕傲自滿,雖然得到了最高的名聲,卻還沒有自鳴得意,這樣的人就是大人,可以去征討“邑國”,“邑國”不一定指國家,也可以指不虛心的人。

謙卦從開始到最後六個階段都要謙虛,雖然每個階段的謙虛有所不同,但結果都是一樣的。我們來概括一下這六個不同的謙:“謙謙”、“鳴謙”、“勞謙”、“謙”、“虛謙”、“鳴謙”,在任何時空點,只要謙虛,做什麼事都是吉利的。

最後我來講一下曾國藩的例子:曾國藩就是一位典型的“謙謙君子”,他一生經歷了三次變化,一開始是儒家,後來是法家,最後是道家。

他一開始攻打太平天國的時候,基本都是打敗仗,所以別人說他是屢戰屢敗,他自己改了一下叫屢敗屢戰,這就是一種自強不息的儒家精神。後來還是打敗仗,曾國藩就採用了法家的思想,用嚴厲的手段來治理他的湘軍,有一個詞叫“就地正法”,就是曾國藩的法令,所以他得了一個外號叫曾剃頭,但這樣還是打敗仗。後來曾國藩得到了一本宋版《道德經》,一看之後頓然開悟,他覺得要謙卑低下,學道家以柔克剛、以下勝上。

易經的智慧: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能居下不爭?

這裡還有一個曾國藩和左宗棠的故事:這兩個人在當時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左宗棠的才能還要略勝於曾國藩,但是左宗棠不夠謙虛,他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今亮”——當今的諸葛亮,諸葛亮是“古亮”,但是曾國藩的官職比左宗棠大,還曾經提拔過左宗棠,所以朝廷一般都以“曾左”並稱,這樣左宗棠就很不高興,他為人很自負,從來不把曾國藩放在眼裡。有一次左宗棠非常不滿地問身邊的隨從,為什麼大家都說“曾左”而不說“左曾”呢?有一位隨從大膽直言,因為曾公眼裡有左公,左公眼中無曾公,一語道破天機:曾國藩很謙虛,他的眼裡有左宗棠,而左宗棠太自負了,他的眼中沒有曾國藩。

我們看越是謙虛的人名氣反而越大,所以希望大家都做謙謙君子,這樣肯定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做事也肯定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