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代有的詩人寫的詩歌越來越越讓人看不懂?

海天男孩


我想現代人看不懂的詩歌主要是指當代詩,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詩歌,詩人和詩評家都看不懂,作者自己也看不懂。


此類詩大多是東施效顰,即食洋不化,東方崇拜模仿西方的作品。這種以“西方中心主義”為標榜的混血詩歌,即便在少數職業詩人和準職業詩人的小圈子沙龍里,也會褒貶不一。詩人幻想自己左腦半球是天才,右腦半球是瘋子,其技巧無非就是雜糅西方的各種流派技巧,這主義那主義,把詞典當魔方耍弄玩轉成型後,再進行山寨產品的流水線作業。此類詩歌沒有大眾市場,創作數量不多,他們也有自知之明,故用阿Q精神宣稱,我的詩是寫給子孫後代看的,從而體面又光彩的下臺。


第二種詩歌,詩人和評論家看懂了,老百姓卻看不懂。


這種情況對花費時間的拜讀者很糟糕,因為大眾讀者要被慘遭貶謫了,——不是貶謫成詩仙,而是貶謫成詩盲。此種作品也許是當代精英精品,詩評家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口吐蓮花,引用古人詩歌理論“詩無達詁”各說各話。公說的很有理;婆說的也不差。但是,此類終究會被時間檢驗的詩歌作品,也是極少數。當今雙重身份“作者+讀者”的百萬網絡詩壇的主流,是寫“婆婆媽媽”和“吃喝拉撒”,即人們看慣不驚的流水賬口語詩。——大多成為一跑偏就寫得形如口水的排列分行,動輒就幾百上千字的散文敘事詩。



第三種詩歌不得了,也是近來飽受爭議和吹捧的口語詩,模仿者眾多,影響力超大,必須重點評述。


這種讓人搞不懂的詩歌,綜合了上述兩種詩歌創作的情況。有件事有首詩,曾經轟動中國網絡詩壇,相信不少吃瓜詩友,都對此表達過自己的質疑和不解:它就是,一首在前不久落幕的,中國咸寧第二屆世界華人詩歌大獎賽上,被隆重地鐫刻在紀念碑上,由詩作者參加揭幕的驚世之作,一首價值十萬元(一字七千)人民幣的應徵詩《故鄉》。這首十三字的詩歌如下。



別看這首“謎語”故弄玄虛,其實是在投機取巧,利用古今中外的懷鄉主題,拿“鄉愁”二字做謎底——

鄉愁是讓中國古代詩人和當代詩人感情氾濫的主題。說大:鄉愁可以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可以是“一條大河波浪寬,我家就住岸上邊”;說小:可以是家鄉升起的一縷炊煙,小路上趕集的牛車和圪梁樑上飄來的信天游山歌。

但是打住,作者用口語敘述“故鄉小得只盛得下兩個字”(念著感覺就彆扭不順口。我覺得十三字不精練,可以再去掉“真小”倆字),能達到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高度,深度和廣度嗎?

再舉李靚《思鄉》一首如下,這才堪稱極品啊!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只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比落日天涯更遠的家,被重重璧山阻隔就夠慘的了,可這遮擋望眼的璧山,還被層層暮雲遮斷。全詩用眼前景道胸中情,不是用抽象概念敘述。李靚若是穿越大半個中國去愛咸寧詩歌大賽,不知這首詩一個字該估價多少?






天邊飄過一片白雲,它不停地在向我呼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歸來喲,不再四處漂泊······。

這首思鄉詞明白如話,卻無比形象生動喊出了故園之戀和遊子深情。它不會拿大白話似是而非的說:故鄉就是兩個字,各位去猜吧猜吧鄉愁出來了,我就不說了。這,就是一首刻在石頭上,期望永垂不朽的謎語詩,為網友們奉獻出的“巨大”價值。



默金cc


教你讀詩

詩歌不是靠學問和理論來理解的,所以,所有的好詩都有可能被讀懂 。

理解詩歌,首先靠人生的經驗。

當然,很多詩人是有其特殊的人生經歷的,如李白的被皇帝認親,杜甫的出身名門望族卻過著窮人的日子。

李白因此浪漫杜甫因此現實。

但都不外人生的得意與落魄,人是可以設身處地的。

理解詩歌,其次靠人的直覺,雖然說不出,但第六感已經知道詩人在說什麼。

唐代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號稱晦澀難懂,有著情感經歷和五十歲的人生的人心領神會卻並不難。

朦朧詩本朦朧,可是顧城的《一代人》於那“一代人”來說,就是寫實:“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北島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雖然格言一樣,結合歷史與現實,也不難讀懂。

現代派詩歌曾經最難懂,例如意象派詩歌領軍人物埃茲拉·龐德先生的《地鐵車站》:“人群中悠然浮現的面孔,黝黑的溼樹枝上的花瓣片片。”你不管那高深的意象並置的理論,就當簡單的比喻就懂:走出地鐵車站的年輕人生氣勃勃的面孔,在人群中就像黝黑的溼樹枝上生動的片片花瓣。為什麼這麼簡單?因為埃茲拉·龐德崇拜的卻是中國的《詩經》,他認為那些單純率真的中國民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歌”。

沒有一個真正的詩人是故弄玄虛的。

詩歌就是孩童天真爛漫的語言。

餘秀華的詩難懂嗎?

“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不是聖人和宗教徒的,誰沒有想過?

詩歌層次的上升是“由絢爛而歸於平淡”而不是相反,初學寫作的和超凡入聖的的區別在於一個是“以艱深文淺陋”,一個是以淺陋寫艱深。

我自己的詩,不知列位能懂不?我認為很好懂。

《黎明》:

路燈的光芒

像一片樹葉一樣落下去了

窗外天空漸漸變白

《光滑的生活》:

光滑的門

光滑的窗

光滑的電視機

光滑的微波爐

……

愚以為,當代關鍵詞一是光滑:生活的舒適享樂的無止境追求,二是焦慮,三是腐爛。

“光滑”表現在《光滑的生活》裡;“焦慮”表現在《黎明》裡;腐爛則還沒有寫。

配圖是一粒掉在牆縫裡的花種,在滾燙的夏天萌芽,又別無選擇地靠牆縫裡一點點泥土的滋養緊挨著滾燙的水管生長,最後開出生氣勃勃的花。在我拍照後的兩天它被曬死,第三天它枯乾,第五天,它消失。

它痛嗎?它有何必要?

這是照抄生活,但它應該已經是一首詩。

詩歌有如生活,並不難懂。



大悔憶智冰


認識不少號稱寫現代詩的朋友,他們以反傳統為務,絕去格律,甚至連最基本的押韻也不做。這在被舊詩詞影響千百年的我國,人們談詩,一般都覺得能以接受。這是在表現方式脫離國情,人們不喜歡看,也就正常。

西方詩、部分中國現代詩人,寫現代詩也有好的,但絕大部分寫新體詩的人很少佳作,人們視之為分行散文。

特別是很多現代詩人在營造意境、錘鍊文字上欠工夫,另外,在哲思上也愛故弄玄虛,人們看不明白,自然就放棄它了。

一邊是巨大的傳統詩庫,一邊是單薄的新詩,人們想到詩,自然不是現代詩。

現代詩詩壇很熱鬧,詩人很多,希望現代詩人們加油,寫出讓人能容易明白、能背誦的名作,新詩才有被大眾認可的時候。


胡榮錦詩文


這次必須把這個問題說清楚。詩歌的“懂”與“不懂”涉及的是一個詩歌接受的問題。詩歌的接受不僅關涉到詩人和讀者兩個當事主體,還關涉到詩人和讀者之間的“理解協議”滯後,漢字本身的靈活性也使得詩歌接受出現各種可能性。

中國現代詩歌接受問題的“懂”與“不懂”集中爆發於上世紀70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對“朦朧詩”的命名。


當時,北島顧城舒婷楊煉等人寫了一批類似的詩歌,這種詩歌呈現的總體特徵就是打破了2000多年詩人與讀者之間建立的“理解協議”,那就是詩人把感情放在文字裡,讀者讀到文字就開啟了自己感情閘門,形成情感的共鳴,達到“你抒了情——我舒了情”。

整個古詩的接受系統大部分都遵循這個套路,“詩人抒情——文字寄情——讀者閱讀——讀者舒情”,這樣讀者一讀就懂,而且覺得詩人寫得好。

而且經過多年的文學沉澱,中國古詩的文字在詩人和讀者之間形成了固定的意象和意義,比如“西風落葉歸雁等”看到這些詞,這首詩的意思基本就懂了,那就是傷感的基調,要麼悲個秋啊,要麼離個人啊,總之詩人和讀者之間秒懂。說白了就是詩人把意象一丟,讀者一看,詩人說“你懂的”,讀者那邊已經哭啦。



從朦朧詩起,詩人們長進了。因為詩人不長進,詩歌就永遠沒有突破,這是最牛逼的詩人的天命。真正的詩人都是母語的信徒,對母語文字有著天生的責任,尋求語言文字在民族文化裡的突破就是詩人對自己內在的要求。

從朦朧詩起,真正的現代詩人逐漸開闢了一條“上天”的路,那就是詩人的寫作不再關乎一般讀者大眾,而重在關乎詩人自己對文字本身精進的嘗試。因為這些真正的詩人認為,只有這樣的詩歌才能進入文學史。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起,詩歌已經不能掙錢了,真正的詩人把詩歌堅持寫下去最大的理由就是自己的詩歌要進入文學史。

詩人這邊感情經歷了千百折回,一般讀者大眾開始忙著下海掙錢,那顧得上詩人怎麼折騰?就從這個時代檔口起,詩人和讀者之間的關係一下斷開了裂口。

就正如笑話“我去買幾個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動”這個梗一樣。當先鋒詩人們寫詩(罵人)已經文藝到無法言說的時候,一般讀者大眾(網友)又哪裡知道詩人(罵人)這個梗呢?

這個詩歌接受問題,在今天看來簡直就不是個問題。詩人寫你的詩,讀者愛看不看,反正你也沒什麼大不了!讀詩不讀詩都能過,生活也能過得很好,有詩沒詩,沒什麼大不了。

只剩下一些追求詩意的人心裡還過不了這個坎,整天揪著“懂與不懂”的小辮子:你寫的詩我怎麼看不懂啊?一般的詩人說:“你不懂是因為你不寫詩,沒有把詩當做生命!”真正的詩人理都不理讀者:“你不懂是你的事,只要有人懂就好!即便沒人懂又怎樣?!”

這就是當代詩人與讀者之間的“閱讀協議”已經撕碎了,已經無所謂了。如果你真的想讀懂經典的現代詩,很好辦。保哥推薦幾本讀研究生時候的書給你看,能讀懂一兩本就差不多恍然大悟了。比如詩人陳超的詩歌評論集《打開詩的漂流瓶》、《20世紀中國探索詩鑑賞辭典》。


不瞞大家說保哥當年24歲的時候嗜詩如命,當某些詩歌讀不懂的時候在書店尋求幫助,結果讀到著名詩人詩評家陳超的這些書,並且跟隨老師認真學詩三年,最終解決了年少時的”詩歌不懂”這個問題。

不說了,說起來全是淚啊!


保哥談


"看不懂"詩主要有三點:太直白無情感,太白話無意境,太晦澀難懂!!→這是因為詩人越來越小眾化,越來越無病呻吟而譁眾取寵!l

本人是詩歌愛好者,下面將舉幾首本人的詩來回答這問題![

A>平白直敘,毫無情感→這種詩不是"看不懂",而是看得太懂了,一點意思都沒有



這首獲獎十萬的十三字詩,怎麼讀怎麼不舒服/彆扭,直白而豪無意境,也沒有想象力ll

這種書寫公共情感的詩,太直白,就不可能引起共鳴→無論是寫個人情感還是共公情感,詩,必須字在情中,句在情裡,才能引起讀者共鳴!!

把這首詩與余光中的<>相比,<>讀著讀著便使人產生共嗚。

使讀者產生感情共嗚的詩→這就叫"讀懂!!

很多表達個人感情的詩,雖無華詞麗句,但一樣讓人讀懂!!→下面獻醜,這是小編的一首小詩,表達了對因故身亡的弟弟的思念。

清明節==致四弟

此刻,

我祈禱著

這清明的陽光

一定會照亮你天國的門窗

拔開你沉睡的雙眼

看見我思念的目光

△△

我只想

再看-次你活生的臉

再喊一次你那溫暖的名字

我只想用我所有的歲月

換你回家走一趟

讓我拉著你的手

去爸媽墳前 上一柱高香

△△

又是清明

在這清明的日子裡

我的淚 化著紛紛細雨

含啜又含哽

這是麻婆橋上的黃湯

也是一堆錢紙

在墳前漂盪

△△

又是清明

沒有牧童

也沒有杏花村

只有一份深深地思念

在通往天國的路上

2014.4.5日11:50於辦公室

B>讀不懂的詩,是指詩沒有意境

情感和意境是詩歌的兩大核心構件,沒有情感又沒有意境,也就讓人"讀不懂"!!

"梨花體"和"白雲"體,純粹是譁眾取寵式的惡搞|!

烏青《對白雲的讚美》

天上的白雲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極其白

賊白

簡直白死了

啊——

這種詩與散句無異!無意境無美感!→而詩之美在"意境"。

詩“意”就是情意,“境”就是境界,情與景是意境的兩個基本要要→追求感情的真摯、形象的真實和語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詩人創造意境常常用“觸景生情”和“緣情寫景”(即“寓情於景”)→沒有意境的詩當然讓人"看不懂"了!!

下面是我寫的詩→"故鄉的表情"→第一首,獻醜於各位:

那棵刻有我乳名的樟樹

己斑駁於秋天的落葉

不變的是修河,在唱歌

是沉緬於樹的滄桑

還是感嘆人生的蹉跎?

想起童年的快樂

我就心傷

看看村口老奶奶與我告別

我就絕望 .....

所有的故事終會被流水漂白

一點點回憶

還在努力保持著當初的模樣

那個叫桃花的小姑娘

在桃花溪裡向我招手

我向她走去

一睜眼 就走出了夢境

也走出了故鄉......

C>還有一類詩,過分地西化,堆切形象,話言跳躍太多,普通人真的看不懂→晦澀難懂,己是現代詩的普遍現象和通病,所以大多數人讀不懂!!→此處不舉例了。

當然,讀不懂詩,也不能全怪詩人,現代詩因為講意境/意象等,大大有別於傳統詩,越來越小眾化,如果不是讀詩之人,又無讀詩之法,確實讀不懂很多詩!;

下面以我的小詩結尾,希望你喜歡,點個贊哈!!

<>

日夜兼程

疲憊的心 己沉落在冬季

你幫我打開., 那本..發黃的日記

讓冷卻的記憶

悄悄溶化在 ...這個春季

我的思緒己經老去

我的詩意己經乾涸

我的眼睛己沒有淚水

麻木在歲月的沙裡

有潮漲汐退

卻是別人的故事

你跋山涉水而來

輕輕對我說:

"我是你的花季"

把不馴的目光收起

把輕狂的表情封存

把愛逐漸逐漸分散

把悲歡榮辱 都當作過客煙雲

鉛華洗盡 我才想起:

一百年前的約定:

我和你躺在 ..家鄉的映山紅裡

相擁成葉 同眠成泥 !!


月亮TA爹爹


現代詩不多少,主要談談舊體詩,那麼這個問題就要從兩個方面看

作者水平

寫舊體詩的很多,但是入門的很少。說一首詩寫的好,無非就是寫的真,技巧好。但是技巧好,又體現在層次分明,各有側重,諸如此類等等。

但是現在很多寫詩的,其實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寫點啥。寫的東西沒主題,沒側重,或者有的根本就不通順。也就是所謂剪刀漿糊,大抵就用一些看似很‘高端’的字句,剪刀漿糊拼湊起來,就完工。這樣一來,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寫的什麼,又怎麼會有人讀的懂。

讀者水平

前面說的是作者的問題,但是反過來,作者寫的好,讀者也不一定看的懂。畢竟舊體詩還是需要一定的文學素養的。很多人說自己看的懂古人詩詞,看的無非就是別人的賞析罷了。自己單看,也是不懂的。無非就是隨大流罷了,大家說寫的好,也就跟著拍手叫好。

那現代人寫的好的詩詞作品,碰見這樣的讀者,也無異於對牛彈琴罷了。


所以,總說現代人寫的詩詞看不懂,儘可能反省自己吧,自己水平高,自然就分的清好壞。也就不存在是看不懂的問題了。


無聊到巔峰


這個時代,大眾對於文藝批評最多的是詩歌與書法。

對於詩歌,都說看不懂。言外之意,是創作者的詩歌作品太次。

但要我說,大部分人看不懂就對了。

因為,詩歌本來就是小眾文化。就象音樂中的流行音樂與歌劇。

我們都在流行音樂的水平上,還沒有欣賞歌劇的水平。

而詩歌是作者個人情緒與情感的表達,採用高度凝鍊的語言的文學體裁,這就造成了我們看不懂,或似懂非懂。

而看不懂,無外乎三種情況。

一,不知作者是在何種情境下創作的,當然會出現理解困難。

二,也不排除少數詩人創作能力欠佳,表達混亂。

三,是最要的一點,在否定現代詩歌讀不懂的情況下,是否該反省自己的文化素養還達不到欣賞詩歌的水平呢?


說到不懂現代詩歌,我們對古體詩可是一片讚譽。是古體詩歌比現代詩歌好懂嗎?

不見得吧!

我們所欣賞傳誦的唐詩宋詞,不經過數百上千年的傳播與註釋,恐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經典作品也看不懂吧?或是似懂非懂吧!



所以,不懂現代詩歌,並不全是詩人的問題。

而是我們這個時代少了詩歌生存的社會環境,傳播的平臺,閱讀的興趣都遠離了詩歌。

詩歌,可以不喜歡,不讀,不懂,但別去冷嘲熱諷那些還在堅持寫詩的人。

畢竟,他們心中還有詩!


巫山雲


我想我可以說幾句。一,我寫詩。二,我一直在做網絡詩歌。雖然沒有成績也沒有建樹,但是,作為當事者會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你的提問應該是指現在,但是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特別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開始,討論、爭鳴、甚至鞭笞、謾罵,一直不曾停歇。爭執雙方也沒有多少理論,一方說美,一方說看不懂。這樣,看不懂的問題就出來了!今天也是喝了點酒,不揣冒昧,多少做一下交代。

任何藝術形式都有它的來歷,這個來歷就決定了它的基礎和基礎受眾。人類的文明是從使用工具開始的,人類的語言文化是從交流信息開始的,它可能早於使用工具,最起碼是同步的,所以文明和文化從來就不曾脫節。中國古代詩歌它的來源和其他民族一樣,來源於咿呀學語,來源於在當時現有的條件下想得到一個更充分的表達,發聲為歌,歌詠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就是歌舞的由來。當時沒有詩,只有歌,發展到一定程度,語言有了規劃,社會有了階級,怎麼利用就成了關鍵,話語權在遠古就已經存在並且得到確定。民之為歌仍是歌,首領為歌可能是政令和勸化,抑或矇蔽愚化。到了西周和東周列國,有了詩經,就分為風雅頌,風是國風,大都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多可以標榜正統,頌就都是歌頌王侯的了。都在詩經之內,都是詩,所以我們現在稱為詩歌雖然有別的原因,和這個理由也沒有多大的區別。好了,風雅頌的區別出來了,它的基礎和基礎受眾也就出來了。你給老百姓唱國風,他們懂,唱雅頌就未必能懂了。

唐朝的時候出了個李商隱,據說寫的很是晦澀,說讀不懂。當然那是文理艱澀,用典孤僻等諸多原因,但是而今讀來,美輪美奐,並沒覺得不懂。

中國現代詩歌,確切的說應該是中國新詩,它來源於清後期到民國初期的外國詩歌翻譯和教堂詩歌的普及,以及新文化運動或者說白話文運動。它的受眾一般分兩個層次,這兩個層次又混淆不清,一個是小知識分子,一個十大知識分子,在精神層面你能分得清嗎?



從胡適、郭沫若,到徐志摩,從王獨清、劉半農,到艾青、臧克家,到郭小川、賀敬之,他們一直走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邊緣地帶,寫下了一些耳熟能詳的詩歌作品。思想價值頗高,藝術感覺較低。有初創缺乏先例的原因,也有思想圄固的原因。

我一直認為民國文化是中國的文藝復興,而中國新詩的文藝復興,出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它的代表現象就是朦朧詩派的崛起。當然,他們受到的打壓也是非常嚴重的。以謝冕一派的為朦朧詩搖旗吶喊,另一派則堅稱看不懂,異端。後來有朱先樹出來調和,搞了個詩歌多元化,才算慢慢平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島、顧城、江河、楊煉、舒婷等等都有自己在文壇立身的詩歌作品,而且遠超先輩。雖然是朦朧詩派,但作品格調不一而足,各有所長,也不是讀不懂。我是小學文化,當時十幾歲不到二十歲,抱著一部朦朧詩遠,讀著謝冕的序文,淚如雨下,你說我沒看懂?



他們以後就是先鋒詩歌了,先是繼朦朧詩派以後的人物,手筆不凡,有車前子、叮噹、廖亦武、于堅、翟永明、昌耀、楊爭光等。

現在我們回到問題,為什麼讀不懂?讀不懂的原因很多,我們說幾個方面:

一,政治和社會環境,有些話在當時的環境下不能直說。北島的今天就是例子。

二,藝術考慮,都說大白話,語言的藝術性,詩歌語言的美感就不存在了。當年的口號詩就是例子。

三,前面說的,受眾問題作者方面,你寫給誰看的?有注重思想內涵的,有注重語言藝術感染力的,有注重情感宣洩的,有注重哲理思考的,有注重諷刺現實的,也是不一而足。一首詩從創作初衷就決定了它的受眾。不是讓每個人都讀懂。

四,受眾問題讀者方面,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文化閱歷和人生閱歷選擇你要讀的作品。不要因一己之愛好否定其他品味的作品。

五,是不是詩的問題。如若的確寫的不好,辭藻華麗,紛繁複雜,沒有可定的指向,只是文字遊戲。那,你就不要試圖去讀懂它了。

六,現在詩歌寫作最重要的問題,極少真正的詩人,大都是些詩歌愛好者,只是一味地傾訴,毫無藝術感覺,有詩歌創作的初衷,沒有詩歌創作的實力,連小花小草都不是,大都是這情感垃圾,你就不要去讀了。

好了,累死我了。你們再議論。


臨川熟睡以前告訴你


答:現代寫詩的人不少,有懂的,有不懂的,甚至字都難認。個人認為:詩即為虛,文字難以言表。突出意境。只有走進寫詩者的心境才能體味,如同身臨其境。情感豐富者,特色也突出。詩的圈子較小,是小眾化。品詩需要懂詩,需要時間理解,故一時看不懂。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不妨多讀試一試。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詩平易近人,字也好認, 連老百姓都看得懂,建議現代寫詩者多學習。


黃羅漢


我本不想再談這個問題但控制不住自己。問答講的完全正確!現代詩人大都功力不足又為了吸人眼球就才用包裝手法把自己的思想盡力包裝起來讓人看不清摸不著。還自以為是。其實是無能的表現。真正的詩人是不懼讀者抨論的,他們希望讀者任意解讀,從中找出問題進一步提高而現在詩人責不然讀者看不懂才好要的就是讓你看不懂,所以詩壇這些年來沉落了,多虧有幾千萬詩詞愛好者和詩詞深入人心的傳承不然早就消失了!文革造成了斷層青黃不接人們飢不則食於是混子多了。和相聲界一樣讓無能者把持。詩壇能興旺嗎?為了他們百己的利益把有才之人拒之門外你寫的詩不好他可以給你抄作讓你得獎但如你詩寫的太好了他絕對不會給你發表。許多好詩詞就這樣消失了。剩下的都是不怎樣的所謂好詩。不正詩風詩壇難以成長,我現在都不稱他們為詩壇了因為詩壇是神聖的不能參假不能勾對。我現在叫他們詩層寫詩的階層。我可能在噴了,但是真是這麼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