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啓貨幣政策撐經濟,高房價料拖累百姓

央行重啟貨幣政策撐經濟,高房價料拖累百姓

中美貿易戰延燒,中國再次啟動寬鬆貨幣政策以支撐經濟。但是專家認為,過去的寬鬆貨幣政策已造成中國經濟薄弱,如再放水吹生房地產泡沫,將拖累百姓、讓中國經濟陷入崩潰。

透視央行報告 貨幣政策暗示將再度放水

中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8月6日發佈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是否再次開閘放水(印發更多貨幣、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引發外界關注。

中國投資公司中金旗下的固定收益部門隨後發表報告點評說,“(央行)貨幣政策表面上仍強調‘閘門’,實質上已經轉向寬鬆”。

“我們過去一直強調,僅僅依據(央行報告用語)‘穩健’還是‘中性’是無法判斷貨幣政策真正的鬆緊,”報告說。

報告解讀說,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一般有一個核心的暗語,就是是否提“閘門”一詞。一般在貨幣政策真正的寬鬆週期,央行不會提“閘門”;但在態度和立場上有偏緊傾向時,它一般會提“閘門”,常見的官方說法是“管住閘門”、“把好閘門”、“調節好閘門”。

比如:最新第二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提法就是“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這意味著貨幣政策已經轉向寬鬆。根據中金固投的分析,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在今年二季度就已經轉松,且目前的貨幣市場利率是有過去“閘門”時間段中最低的一次。

中國央行曾在4月和6月兩次降準,7月再向市場投放超過5,000億中期借貸便利(MLF),到7月中下旬,整體資金面已徹底轉松,貨幣市場利率降至2010年以來的新低。

央行重啟貨幣政策撐經濟,高房價料拖累百姓

英《金融時報》社評 中國不應重啟貨幣政策

財經專業人士警告說,中國正在用老做法——靠推動債務支出緩解經濟增長下滑,但可能加劇經濟中的風險。

“從長遠來,對貸款閘門的放開只要稍稍超出理智的限度,就可能對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造成反作用,”英國《金融時報》8月6日發表社評文章說。

文章指,隨著美中貿易戰的爆發與中國國內GDP增長開始放緩,中國需要抵制重開寬鬆貨幣閘門的誘惑。

以中國2009年推出的刺激政策為例,貨幣寬鬆政策雖刺激了新興市場復甦,但也讓債務成為了中國經濟現在最薄弱的部分,更帶來兩種風險——債務危機以及拖累經濟增長。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報告,中國債務總額與GDP之比已從危機前的171%飆升至今年的299%。

文章指,雖然跟發達國家比,中國的債務比率並不高,但它已是新興市場中的一個異類;且除了債務總體規模驚人,債務的分佈特徵更是要命。這表現在:不光中國企業負債是全球最高,槓桿倍數也最高;此外,龐大的影子銀行蘊藏著爆發式金融風險,還有中小型銀行的高風險融資規模在過去十年也翻了一番,達到銀行業總資產的43%。

央行重啟貨幣政策撐經濟,高房價料拖累百姓

謝國忠:貿易戰是機會 但不是擴大流動性的藉口

知名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週四在《南華早報》發文說,貿易戰是解決中國結構性問題的機會,不應成為當局擴大流動性的藉口。

他表示,從2002年以來,只要中國經濟一遇到挑戰,當局就採取流動性政策(大舉撒錢),靠著吹起房地產等資產泡沫,帶動經濟復甦。

“此種做法在不斷積累經濟扭曲的惡果”,他批評說。對內而言,這激化貧富不平等以及買不起房產人士的不滿,同時也讓家庭收入和消費在經濟中的比重日益萎縮。

據他估計,中國的住房存量價值可能超過GDP的六倍,就像25年前的日本一樣。而家庭債務已佔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15%,按照這種速度,七年內將達到200%。根據2016年人均GDP數據,中國的個人可支配收入也只佔GDP總值的42.5%,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且遜於印度。

此外,流動性也造成企業產能過剩,導致企業對補貼和貸款的依賴,並讓金融體系中不良資產激增。反過來,這些問題又迫使中國政府不斷提高流動性以防止“大廈”坍塌。

“政府一直騎著這隻老虎十多年,”他說,但如果這次重新回到流動性泡沫政策,可能再次推動房地產繁榮,增加政府支出也能帶動更多投資,讓經濟保持幾個季度持續增長,但最終結果是使現有問題“惡化”。

一旦信心危機蔓延到房地產市場,情況將更為嚴重。“因為中國至少一半的信貸以房產為擔保,如泡沫破裂,房地產市場正常估值、房價可輕易出現對半腰斬,勢必引發全面性金融危機,”他分析說。

謝國忠表示,貿易戰增加了中國未來的不確定性,但當局需要的是反補貼經濟措施來穩定局勢,而不是把問題繼續往後拖。

他說,減稅是早該進行的改革,個人所得稅、增值稅和員工的社會福利繳款應砍掉三分之一。其次,要讓老百姓的個人可支配收入提高到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

“任何新政策都應當用來減少內部結構的不平衡,同時加強與外界的協調一致”,謝國忠寫道。“結構性改革,而不是貨幣貶值和泡沫膨脹,才是前進的方向。”

央行重啟貨幣政策撐經濟,高房價料拖累百姓

國內專家:推升房產泡沫 讓老百姓真正受害

中國財經專欄作家葉檀週四(8月9日)撰文說,中國百姓財富有三大特色:一是GDP增長,百姓收入不怎麼長;二是百姓財富主要集中在房地產;三是去槓桿債務一爆雷,百姓財富沒人管,成為主要受害者。

葉檀強調,房地產泡沫恐成中國經濟的更大災害。她表示,中國居民資產太集中,基本上都在房地產上,所以只要房地產價格動一動,就直接影響百姓財富。

以工薪家庭為例,房產佔資產的比重約78.2%,而中國又有至少一半的信貸以房貸為擔保。如果泡沫破裂,房地產市場正常估值、房價可輕易出現對半腰斬,屆時中產收入階層的資產會消失一大半,而一旦房地產崩盤,如同“兜底的口袋破裂”,勢必引發全面性金融危機。

她表示,現在主要是國企、大型企業有中國政府託著。大國企受到優待,地方政府更是可以左右口袋倒騰,實在還不上也可以當壞賬註銷。但是百姓和中小企業的負債基本都得自己還,所以風險爆發、老百姓就首當其衝成為受害群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