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還有哪些國家具備統一的實力?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我看來戰國七雄在整個戰國期間除了韓國,都有統一天下的能力,只不過陰差陽錯把這個機會留給秦國了!雖然很多人覺得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已經成了天下第一強國,真相是,當時七雄之中仍然有楚國和齊國與秦國國力相當,甚至要更強一些,一直到秦國充分開發巴蜀等地後才敢說對山東六國有優勢,而這個時候齊國已經衰落了!

所以,先說齊國

齊國崛起的時間和秦國差不多,早在商鞅變法的時候,齊國也在積極改革,並且湧現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田忌、鄒忌、孫臏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

齊國強大之後,面對蝸居於山東半島的窘境也在積極尋求對外擴張,一開始它是準備南下的,可是很快被南方的楚國教做人,於是轉而北上。北邊的燕國在春秋時期是齊國最忠心的小弟,可是到了田氏代齊之後,燕國和齊國關係逐漸惡化。

齊國想要擴張領土,地廣人稀背靠蒙古草原和遼河平原的燕國無疑是最佳對象。於是,早在戰國初期兩國就經常爆發衝突,齊國曾經在今天的天津一帶擄掠了大量燕國人口。但這只是小打小鬧,子之之亂爆發後,才真正引來了齊國大軍。由於燕國當時國內混亂,齊軍只用了50天就佔領燕國全境,國土面積一下子擴大了一倍。而且,齊國此後完全可以以燕國為基地向遼東地區發展,將這裡變成糧食基地或者重要的產馬地!這樣一來齊國就是當時天下第一大國,完全擁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可惜,齊軍在燕國境內無惡不作最後被趕回了國內,齊國也永遠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燕國

戰國七雄之中,燕國算是國力最弱的之一。如果不是因為齊國對燕國的侵略,這個國家很可能會在無聲無息中度過戰國這幾百年。齊軍在子之之亂中對燕國的侵略,使燕昭王視齊國為最大仇敵,於是在國內開始了改革。很快燕國開始強大,擊敗了東胡向東拓地千里。

公元前284年,名將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幾乎將齊國滅亡,如果不是燕昭王去世,那麼齊國的絕大部分都將會成為燕國領土,可惜新王繼位後對樂毅不信任導致功敗垂成。

假如燕國能夠佔領齊國,憑藉齊國的人口和文化優勢,同樣可以成為當時足以與秦國匹敵的強大國家。燕國強大後,秦國遠交近攻的外交將會大打折扣,而燕國則可以坐山觀虎鬥,看秦國和三晉、楚國撕逼,以坐收漁翁之利,最後到底誰統一天下就不一定了!

魏國

第一個成功改革的國家,曾經稱雄半個多世紀。如果魏惠王能夠留下商鞅,能夠將主要力量用來對付秦國,那麼就不會有秦國的強大。甚至,秦國很可能被魏國佔領!可惜,魏惠王窮兵黷武,將父親和爺爺辛苦創造的局面打亂,不僅交惡韓國和趙國兩個盟友,還同時被楚國、秦國和齊國圍攻,最後大傷元氣,成為魏國由盛轉衰的責任人!

如果當時魏惠王繼續聯合趙國和韓國,向西滅掉秦國,再趁機滅掉剛剛復國的中山,那麼統一天下幾乎非魏國莫屬了。

楚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假如不是出了個千古一帝秦始皇,楚國就可以熬過最艱難的階段。接下來它將會進入開掛模式。項羽作為名將項燕之後,將成為執掌楚國大軍的將領。除了項羽之外,蕭何、劉邦、周勃、樊噲、龍且、桓楚等全是楚國人。

所以,假如讓楚國再多續幾年命,楚國將會對秦國實現逆推。


趙國

戰國末期,趙國是秦國最大的敵人,即便是長平之戰後,趙國仍然多次擊敗秦國。除了趙國胡服騎射的優勢之外,國內名將輩出也是一大原因。廉頗、趙奢、李牧、樂乘等,在當時都是一等一的名將,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其中之一,足以自保!而趙國幾乎同時擁有四大名將,可見實力與秦國不相伯仲。

唯一不足的是趙國的國力遠不如秦國,而趙王多次中秦國的反間計自毀長城也是最終敗給秦國的重要原因。在秦趙最後一戰中,王翦率領秦國大軍竟然需要反間計除掉李牧可見一斑!

所以,假如趙王排除各種干擾,聯合山東各國打贏長平之戰,就可以讓秦國大傷元氣,再向東滅掉燕國也就不是問題了。有了燕國領土,趙國將成為足以和秦國相比的超級大國。雙方國力相當,名將相當,誰贏誰輸還真不一定!


歷史風暴


這個問題不簡單,答案卻很簡單,就只有半個——趙國。

理由很簡單,戰國七雄的對抗,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秦國的最終勝利,並不在於他對比其他對手如何“先進”,而在於其特殊地緣位置而“輸得起”和“等得起”。

其餘六國,在戰國時代都曾強盛一時,卻因為各種原因而中衰,而這種強盛,距離能夠統一天下,又相去甚遠。

具體來說:

魏國

戰國初年,魏國最為強盛,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魏國由東壓齊,西破秦,南御楚,走向三個方向紛紛落敗,並不是因為它的國力已經達到單挑六國的水平,而是從魏文侯時代就確定了“和合三晉”的戰略,三晉聯軍對抗齊、楚,西河之地獨立對抗秦國。

然而,魏武侯時代,魏國不滿足於這種“後春秋時代”的爭霸戰爭,而是轉為拓地之戰,其對手也轉向了三晉內部,取得了一些戰果,也破壞了原本牢固的“三晉聯盟”。

到魏惠王繼位時,韓國和趙國的干預,險些讓魏惠王喪命,也將魏國本身的“雙政治中心”問題暴露無遺,魏惠王時代開始,魏國併力東南,拋棄了原本需要經過“三晉”借道的黃河運輸線,而轉向對宋國、楚國的侵攻,以大梁為新的政治、經濟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時代,哪怕魏國最強盛時,哪怕對付楚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也需要聯合三晉,自己一家是不足的,而它始終不具備滅亡七雄中任何一個的能力,齊國“圍魏救趙”、“圍魏救韓”的戰例,都說明了這一點,魏國沒有真正的兩線作戰實力。

楚國

楚國非常有意思,自春秋被吳國攻破都城之後,一直與吳、越在長江上拉鋸,自己內部也不斷髮生王室內訌,乃至區域性的叛亂。

在吳起南下楚國之後,楚國短期內消滅了陳、蔡的獨立勢力,又向南、向東打敗了越人,短期內凝聚了力量,北上直至梁門,打到了黃河邊上,楚王甚至在洛陽王畿中尋找建設新都的地點,這可以說是楚國整個戰國時代爆得最大一次進取。

短短一年後,楚王死去,吳起被殺,接下來50年,楚國不復向北。

直到楚懷王的時代,楚國與秦國反目,國君被扣,鄢郢被佔,根基在江漢流域的楚國被驅逐到了江淮流域,原本橫跨東西,西到巴蜀,東至於越的大國被打斷了脊樑骨,成為避居江淮的二流國家(人口大幅削弱)。

楚國的根本問題在於封君太眾,地盤很廣,離心力太強,甚至出現了莊蹻之亂,讓楚國裂而為三四,自己的統治問題尚且沒解決,更何況滅國大戰後的消化。

齊國

齊國是春秋以來的傳統強國,卻在戰國初年發生了“田氏代齊”,內亂頻仍,反而被人按在地上打。等到政治基本穩定,也就到了齊威王的時代。

齊威王之後,建立了五都、四鄙的兵制和地方管理體制,以五個大邑作為動員中心,實際上是自守的體制,並嚴重依賴於都市的商業發達。

所以,在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的強盛時代,齊國趁著燕國內亂,可以短暫佔領燕國,最後在趙國的外部壓力和燕國內部的反抗下,灰溜溜地退出,最強的時代,還需要聯合魏、楚才能瓜分掉二等強國宋國,當然,這個聯盟也是與秦、趙、宋三國聯盟的對抗。

即便如此,齊國在整個戰國時代,極少有勞師遠征的案例,也缺少對應的動員能力,更是直接提供了滅國失敗的案例。

趙國

趙國的崛起,卻與上述幾家完全不同,其基礎是趙襄子之後,繼承人大戰以及大宗小宗之間的爭鬥,持續了近100年,直到趙肅侯的時代,趙國才完成了這一系列的折騰,開始走向正軌。

而趙國的一步步強盛,恰恰是踩著被滅亡國家的屍體進行的,包括準一等強國中山國,二等強國代國,草原民族林胡、樓煩,甚至在五國伐齊的戰爭中也是主導者,更是燕昭王復國的後臺老闆。

歷史課本上往往過度放大有“改革”之名的胡服騎射,這也是近40年教科書編撰的常例,而趙武靈王最強悍的,並不是換一條有褲襠的褲子,而是他高超的外交手腕,與秦、宋的互相結盟,穩住燕、齊,大規模向北擴張,到趙惠文王的時代,經歷了“沙丘之變”動盪的趙國,又介入了對東方霸主齊國的滅國之戰,形成了事實上的燕、趙聯盟。

哪怕是在長平之戰大敗,損失了40萬青壯後,仍舊能夠在鄗代之戰中大敗燕國的60萬大軍,在邯鄲之戰中重挫秦軍,其實力和底蘊絕非其他五國可比。

然而,正是長平之戰的大敗,讓趙國失去了秦國對等爭雄的能力,所以,它也只能算“半個”有統一可能性的國家。

至於其餘的韓國、燕國,地峽人寡,沒有任何可能性完成統一的逆襲,能活下來就不容易了。

而秦國,正是由於有山河之固,才能避免與關東各國之間的錯綜複雜的爭鬥,得以好整以暇地出關奪地,哪怕戰敗,也只是讓人堵住函谷關就到頭兒了,關中根本不丟,仍可以休養生息捲土重來。

所以,關東各國的滅亡,根本上是地緣政治的劣勢,並不是秦國就比他們先進了多少個世代,從社會複雜程度和文明發展來說,秦國更是落後了不知道幾條街。


劉三解


眾所周知,秦滅六國,統一了天下,但戰國時期並不只有秦國一個強國,戰國七雄中還有幾個國家也有不弱於秦的實力,他們輸就輸在強盛不持久。

我們按照時間大致將戰國分為幾個時期:初期、中期、後期以及末期,分別來看這幾個強國的興衰。

魏國:一家獨大,東西失利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此時魏國的國君是魏桓子之孫魏文侯。

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四面皆是敵人,很容易被四面圍攻,難以兼顧。

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先通過外交保證魏國的安穩,他聯合韓趙,打出三晉一家的旗號,同時又交好於齊國田氏,幫助田氏代齊,使得魏國三方安定。

隨後魏文侯對內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對外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將魏國霸業再上層樓,對西面的秦國一頓接一頓地揍,奪取秦國大量土地。

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初期是魏國最強盛的時期,魏惠王也因此稱王。可盛極而衰,魏惠王即位之初韓趙舉兵攻魏,三晉聯盟瓦解,同時田氏已經穩住政權,不願受魏國操控,尤其是志不在小的齊威王上位,魏國東面告急。

與此同時,西面的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國力大漲,誓要奪回失地;而南邊的楚國也上來撈兩杯。所以在魏惠王統治中後期,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到了戰國中後期,完全就是打醬油的角色。

齊國:威王霸業,愍王失國

田齊是代姜齊而建國,初期因為魏國幫助而以魏國為主,但齊國畢竟富庶,經過數十年的治理,田氏穩固住了國內,明君出世,齊威王將齊國帶上了霸業通途,成為七雄中的佼佼者。

齊威王以後,齊國的君主開啟敗家之路,肆意耗費國力,齊宣王派兵攻燕,在燕國境內燒殺擄掠,激起燕國全國的仇恨,後來在趙國的干預下,齊宣王退兵。

齊宣王之子齊愍王同樣好大喜功,與齊國互相稱帝,還派兵滅宋,激起五國聯軍攻齊,打得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齊愍王自己也客死異鄉。

雖然齊國後來復國了,但是實力大不如前,而且傻乎乎地跟秦國搞聯盟,眼看其他國家滅亡都不出手,最後被秦國順手滅了。

趙國:起起落落,終為秦滅

趙氏在分晉之際是三家最強,但隨後陷入奪位內亂,勢力大損,三晉的老大成了魏國,趙國只能做起了魏國的小弟。

魏國衰落以後,趙國可算是獨立自主了,隨後迎來了輝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軍力大增,攻滅中山國,使得趙國國土合一。但趙武靈王在立儲問題上犯了大錯,自己也死於內亂。

內亂平定後,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將趙國帶上了巔峰,連秦國也奈何趙國不得。但等到趙惠文王一死,繼任的趙王沒幾個像樣的,屢敗於秦國。

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四十萬戰俘,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楚國:一直強國,還是被滅

楚國在春秋時期是個刺頭,大肆吞併小國,敢與晉國爭鋒,即便到了戰國時期,論土地、人口、軍隊人數,楚國皆為七國之冠,可以說是除了秦國以外最有可能統一的國家。

但楚國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沒有變法!變法是戰國時期的時代主流,但楚國卻死抗時代洪流。楚悼王支持吳起搞了一段時間,結果楚悼王一死,吳起立刻就被頑固派幹掉了,新法也被廢除。

而且楚國後期昏君迭出,像著名的楚懷王,一次又一次被秦國騙,最後死在了秦國。正是由於這些君主,楚國的家底被他們一敗再敗,由東可抗齊、西可御秦的超級強國衰落成無力對外征戰的普通國家。

即便無比衰弱,但秦滅楚還是打了兩次,而且是傾全國之力才完成此舉,可見楚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平沙趣說歷史


戰國七雄中的勢力排列,秦國,趙國,楚國,齊國,魏國,韓國,燕國。具有諷剌意義的是,勢力最看好的趙國最先亡國,燕國最弱卻最後亡國。

春秋以前不說,自戰國開始,秦國一路爬升,開疆拓土,向北向西向南方擴張,屢戰屢勝,崤山以東的六國,不是講和割地,就是戰敗稱臣。秦國的蠶食,讓六國日益萎縮,一提秦兵心頭驚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趙國胡服騎射,滅中山,李牧打殘匈奴後,國力猛增。若不是趙孝成王貪那點上黨之地而使國家四十五萬雄兵歿於長平之戰。秦國的一統恐怕會遲滯得多。趙國人才濟濟,文武俱佳。壞就壞在趙王之類不會使用。這個國家有個好當家,可以成為次於秦國的一統中國的國家。楚國,地大物博,擁兵百萬,國力雄厚,但王室紛亂,一個楚懷王就夠說明問題了。楚國是大,但上層腐敗,一盤散沙。齊國,守戶之犬。一個樂毅用點兵力,就打得齊王到處跑。與秦國勾勾搭搭,坐視自己的勁敵吞食鄰居。齊國的國力遠比趙國,魏國,韓國強,一個遠離秦兵,二是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但是,齊國困守一域,認識不清。不敢打。至於魏國,韓國,燕國就不說了。



趙國本有機會與秦國爭大的,但長平之戰後,國力驟減,加上上層一錯再錯,就沒資格了,出局了;楚國上層一盤散沙,聚合力差,一打就跑,比趙國還差勁,出局是必然的了,齊國的歷代王與秦國的外交政策呼應,不識大體,只求自保,這樣的國家再多財富也是替別人存的,不是用來幹大事的,依然只有出局的份。


劉一千五


戰國時代除了秦國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外,就只有趙國有這個能力了。秦趙同源,皆出於嬴姓,共同祖先是幫助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趙國有統一天下的實力理由如下:



其一、趙國以武立國,國民驍勇善戰,悍不畏死,兵員素質高。在鐵血大爭的戰國時代,武力是生存與壯大的根本保證,趙國跟秦國一樣流著尚武好戰的血液。戰國四大名將,趙國的廉頗、李牧入選,秦國的白起、王翦入選,可見趙國軍隊戰鬥力之強悍!


其二、趙國變法徹底,國力雄厚,後期為六國之首。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的方式進行了變法,不僅軍事力量提高了,國內生產力也極大提高。攻滅中山國,擊敗匈奴,威懾燕齊楚,使得趙國成為唯一一個具備抗擊秦國的強國!

趙國最終失敗的原因如下:

其一、秦國的全力打壓與持續打壓!一山不容二虎,闕與之戰秦國首敗於趙國後,秦國重點打擊的目標成為趙國。完璧歸趙、澠池會盟都是秦趙爭霸的文戲,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則是秦趙的生死大戰,結果是秦國傷筋動骨,趙國傷及五臟六腑。



其二、趙國昏君與佞臣同時現世,秦國則明君強臣現世,強弱之勢定矣,趙國休矣!趙遷與郭太監一個千古昏君,一個萬古佞臣,二人弄死戰勝李牧,遇到嬴政跟王翦的君臣組合,趙國不亡都沒有天理!


大秦鐵鷹劍士


經過春秋數百年的大浪淘沙後,戰國七雄時代,除了秦國之外,實力能夠與秦國抗衡的,到後來還有齊國與楚國,然而這兩個國家很尷尬的都出了局。

首先是齊國,作為春秋時代第一個稱霸的大國,無論是之前的姜氏齊國還是後來的田氏齊國,國力都非常雄厚。

尤其後來,公元前314年,齊國趁燕國“子之之亂”入侵;公元前301年打敗楚國;後來還趁秦國內亂入侵,迫使秦國議和。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國,擊潰三晉與楚國,齊國勢力達到頂峰。

然而之後,秦國與燕國崛起,聯合諸侯攻齊,齊國幾乎滅亡,後來雖然復國,但從此一蹶不振。

再者就是楚國,楚國當時是東方最大的國家,面積與人口幾乎是其他六國的總和,非常富庶文化昌盛,而且實力雄厚。楚威王時代,楚國滅越,攻陷巴國,成為整個南方的統治者。

然而楚威王死後,繼承王位的楚懷王用人不當,在處理變法等問題上猶豫不決,導致楚國的實力迅速衰落,最終走向了衰亡。


齊國與楚國的最終出局,一個是破壞了“合縱連橫”的方針,得罪了太多其他諸侯;一個是用人不當,在變法問題上遲疑不決。而秦國則把握得很好,對於山東六國各個擊破,而在變法問題上態度堅決,最終統一天下。


澹奕


這是個隨著時間變化而定的話題,縱觀二百年戰國史,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一開始並是不秦國,而是魏國。後來發展到楚國,其後才是齊國,最後才是秦國。秦國可以說是戰國的“幸運兒”,隨著時間的推移,統一的步伐向著秦國邁進。這跟當時七雄的決策者們干係巨大。

首先得益於“李悝變法”雄起於列國的魏國。戰國中期,魏國為列國之首強,然而到了魏惠王時期,劇情直轉直下,魏國內部開始出現了兩派不同政見的人發生了爭議,以公叔痤為首的“爭霸派”認為,魏國此時雖然國力遠超其它諸候國,但還沒有能力滅掉所有諸候實現一統天下,故仍然堅持走稱霸道路抑制各諸候發展,繼續維護魏國霸主地位;另一方則是以龐涓為首的“一統派”,龐涓認為,以目前魏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可以對列國採取各個殲滅的方式,實行統一戰爭,以達到漸漸統一六國的目標。

兩派相爭,魏王更親近“一統派”。但是魏惠王認為龐涓的統一戰爭先滅弱後滅強步驟又不可取,應該是先滅強再滅弱。結果,魏王不聽龐涓滅秦計劃,而是採取先滅韓、趙的辦法,首先公元前353年,趙國發起滅國之戰。

為解趙國危難,趙候開始向齊、楚兩大國求救,結果楚國不來,齊國當時齊威王在位,採取孫臏的救援辦法,等到趙快消耗殆盡之時,派兩路大軍救援,一路猛攻魏國都城大梁,一路在桂陵設伏,在路上伏擊正在回援大梁魏軍。結果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挫敗魏國主力軍。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將領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

桂陵之戰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又開始恢復對外實行滅國方略。馬陵之戰後,魏國與統一徹底無緣,從此走向衰落。馬陵之戰是魏國攻趙之後又一次發動的滅國大戰,這次的滅國對象是當時經歷了“申不害變法”國力大增的“中原小霸”韓國。

此次大戰,韓國同樣向齊國求救,齊國孫臏也採取了上次桂陵之戰的同樣辦法,等到韓國消耗殆盡之時,兵分兩路,一路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另一路則以孫臏為軍師設伏馬陵道。

當龐涓率領魏軍回援經過馬陵道時,設伏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 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 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兩戰下來之後,以魏國為首的戰國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此時的秦國開始商鞅不久,雖然在河西一戰挫敗魏國,但國力尚弱,比起齊、楚、魏等國差距還很大,比起齊楚兩大國,仍處於三流狀態。到了秦惠文王繼位之時,最有實力爭取統一實力的便是齊楚兩國,論國力、人口、土地都遠勝秦國,可楚國雖有統一的資本,卻出了個“不爭氣”的楚懷王,錯失了弱秦的機會,讓秦人佔了巴蜀和漢中,從此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

楚國在楚懷王時期,由於過多的對外策略失誤走向衰落的同時,也助長了齊秦兩國的快速強盛。到了秦昭王時期,最有實力爭天下的七雄中也只有齊、秦兩國了。尤其是齊國,實力遠遠強於秦國,在秦昭王繼位之初孟嘗君率領合縱大軍首次攻破秦國函谷關,危些攻破秦首都咸陽。

可惜,齊人運氣不佳,出了一個貪婪無知的齊閔王,之後五國合縱攻齊,齊國慘敗從此再無統一的實力。

最後是趙國,趙國之敗在起初也是源於趙孝成王的貪婪,認可不費一兵一卒可以盡得韓國投誠的上黨郡,結果因上黨之爭引發長平之戰,舉國殆盡於長平。

綜上先是魏國;其後便是楚國;其後便是齊國;最後便是秦國。可以說,戰國時期最不被看好的就是秦國,秦人在那個大爭之世裡,得益於掌握了正確的策略和作出了正確的反應才從列國中脫穎而出成為那時的幸運兒。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1.第一個是魏國。

魏國,四戰之地,死地也。要想成功必須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魏國,南楚北趙東齊西秦,其中秦國最軟。函谷關在手,秦國就只能捱打。一代雄主魏文侯重用吳起,奪關西五郡,秦國眼看就要滅國了。如果滅國以後,以秦國為後勤,走秦國滅諸國之路,天下唾手可得。

可以二世祖,逼走吳起,調轉槍口向中原,滿足虛名霸主。終於被打爆。在函谷關被秦國奪走之後,終於沒有可靠的後防線了。四戰之地,死無葬身之地。

2.趙國。

馬背民族。函谷關被秦國所奪,天下大勢一定。秦國以函谷關為基地,進可攻,退可守。遲早耗盡天下精英。(多國聯軍多次在函谷關下折翼)唯一變數趙國。趙國開始中原稱霸,被魏文侯打臉後,轉換方向向北,拓展土地,到滅中山之後,國力大勝。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橫空出世。趙國眼看就可以從北方繞過函谷關,直取咸陽。可惜在內訌中失去最後的機會。

其他各國根本無法一統天下。

楚國,春秋時期,楚國如此強勢都打不過北方諸國。

齊國,齊國有錢,真的太有錢了。所以戰鬥力很渣,可能有一兩次崛起,但最終會瓦解。

至於韓國,燕國也就是醬油黨了。

最後我來比一比這些國家

魏國好像美國,在新軍事變革下,咄咄逼人,不可一世,但被霸主虛名所累。

趙國好像蘇聯,北方民族,在一代雄主斯大林的帶領下滅德國,佔東歐。如果一路向西,未必會輸。可惜掉頭向東,與人口最多國家發生矛盾。在決定生死的冷戰中一敗塗地,一蹶不振。

齊國好像英國。祖上也富裕,英聯邦也有實力,二戰後,打埃及,打阿根廷也贏過,可惜其地理也就決定其無法爭霸。

楚國好像印度。人口多,地盤大,武器也有。就是打不贏大國,只能欺負效果,並吳越(錫金),分天下(巴基斯坦)。但面對中美就是慫(秦國,魏國)

韓國,燕國好像法國,德國,日本,又好像不像。總之是個醬油黨。

最後還有一個搞改革開放,引進外資人才(商鞅)的國家,正在大興土木搞國民建設(都江堰,鄭國渠),而且總是被世界忽悠的秦國。

你說秦國像哪個國家,想好了,告訴我。


yyyysssswwww


武安君夫人趙弋跪在秦國王宮大殿之中,她懷有身孕,楚楚可憐。

秦王示意近臣扶起入座,趙弋叩首不斷,她在祈求一道詔令,這道詔令關乎40萬人的生死。

此時此刻,安國君白起在長平地區把趙國馬服子趙括40萬兵馬牢牢圍住,正在等候詔令處理這些戰俘。

秦國丞相範脽之前諫言秦昭襄王贏稷,秦國是山東六國眼中的虎狼之國,連年征伐列國,攻城略地,可是山東六國的實力絲毫沒有傷筋動骨,為什麼呢?秦國獲勝,列國割地賠款,可是列國保持著有生力量,一場大戰之後,不到10年人口新生,通過訓練又補充了新生軍隊。得其地而不殺其民,秦國雖勝卻不能保持霸權。

秦昭襄王看著眼前這位趙國女子趙弋,她在為她的同胞求情,按照秦律女子不得干政,可是贏稷不能治她的罪。秦國最精銳的部隊都在白起手上,趙國已經聯絡了齊國和魏國及楚國準備反撲,秦國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中,長平之戰是白起攻佔楚國國都郢都之後,又一次巨大戰略戰役,如果長平戰爭獲得徹底勝利,那麼戰國七雄除了秦國都將徹底的衰落。

贏稷給了趙弋一紙空白的詔書,讓其去找白起,自己不下任何命令,一切僅憑白起決斷。趙弋的空白詔書,讓白起下了決斷,乘著夫人安然睡去,四十萬趙軍灰飛煙滅了。

長平之戰後,曾經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鍛造精銳之師不復存在了,此前馬陵之戰龐涓喪失了魏國的魏武卒,郢都之戰戴甲百萬的楚軍都在歷史的天空中消失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秦穆公任用了百里奚獲得了百年霸權,秦孝公贏瞿梁支持商鞅改革秦國積蓄了國力收復了魏國河西之地,秦惠文王憑藉商鞅變法奠定堅實的綜合國力與趙國及齊國相互稱王,這個過程中百里奚,商鞅,張儀,蘇秦,範睢都是經天緯地的偉人,他們在春秋和戰國時代,抓住了秦國改革開放的機遇成功嫁接了自己的才華,秦國這個西陲之地開放心態源源不斷吸引山東六國培訓的人才。

同時代的霸主魏國,趙國,齊國,楚國,越國,燕國在半推半就的改革中開始衰落,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全方位開始陷入保守狀態,大爭之世中國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戰國七雄除了秦國都陷入了持續的權臣內亂和王位更迭頻繁動盪之中,擁有與秦國一戰的國家趙國與楚國也難逃宿命。


唐俊龍55398571


秦晉是一個路子,三晉走在了前面,都是強化君權,削弱貴族。用刑名之學,取代原先柔性司法。大量起用遊士,取代原先貴族壟斷的職位。所謂秦政是三晉變法的向外擴散,商鞅是來自玩這一套最早的衛國,從衛國到三晉到秦。

這一套類似於興奮劑,短期內增加了君主的資源,可加強爭霸的競爭力,但長期來看極大的打擊了民眾的自發組織性。一般情況下,組織性和戰鬥力就是一回事,失去了組織性和群體認同,戰鬥力也就瓦解了。所以,秦也好,三晉也好,秦漢之際的戰爭,這兩地的人已經掀不起浪花了,舊體制殘餘較多的楚人爆發出了旺盛的鬥志,實際上並非秦晉人變垃圾了,而是他們的組織破壞的最徹底。

秦政這套短期擴張強,老傳統則凝聚力強自保能力強。而在秦這段有優勢的時期內,最大的對手就是和他一樣的趙國。這兩國很類似,都有變法,都有君權和貴族權的爭鬥,都靠近胡地,軍隊裡有一定的邊民和騎兵,戰鬥力也是最強的兩國。

但秦有地理優勢,趙則是四戰之地,趙武靈王開拓代地進攻秦人的夢想沒實現就死於內亂。趙國最能打的代地人和政治中心的邯鄲始終有矛盾。最後死也死在這方面,代地良將李牧死,趙亡了。

不過秦也贏得很艱險,要是秦再不贏,讓李牧一再擊敗他們的話,匈奴在上升中,秦的地理優勢很快就會因為毗鄰匈奴而成為劣勢,並且匈奴這個對手是秦無法擊敗的,李牧為了打痛他們精心佈局很多年,秦再強面對這種對手也沒辦法,只要對方堅持不打決戰。

韓魏的位置決定了,他們要麼迅速擴張成功,要麼等死。他們沒能迅速擴張,所以只能等死了。

齊國的外交把他們毀了,被聯軍滅了一次後雖然復國了,然而已經沒有朋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