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叔侄,益陽茶史上的雙傑

黄氏叔侄,益阳茶史上的双杰

汪勇

侄兒黃千麒在回顧黃本鴻的主要成就時,主要總結了五個方面:一、扶持發展安化茶區的茶葉生產,會同湖南省合作事業管理局組織安化縣後鄉茶農生產合作社,中心點在礄口鄉的仙崗,推廣臺刈更新、施肥和合理間作等茶園管理新技術。 二、在初制技術上,推廣簡易機械和新法制茶,在提高茶葉品質方面起了良好的示範作用。三、在精製加工技術方面,發明了鐵木結構的抖篩機,軋茶機、撞篩機等精製機械,為我省精製茶機之始。在精製工藝流程上,改變了舊的看茶做茶、雜亂無章的傳統,創造了“四條龍”精製法。當時產品嘜頭“裕農”,在香港售價達港幣115元,創“湘紅”外銷歷史最高售價。 四、開發新產品,擴大茶葉銷售。主要項目有:試製烏龍茶成功;試驗用陳紅茶、花香及低級茶提煉茶素(咖啡鹼)成功。1940年以後,紅茶沒有銷路時,便採取土法上馬的辦法,小批量生產茶素,為當時滯銷的茶葉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五、努力培養茶葉技術人オ。除培訓本場職工茶葉技術外,並受聘為省修業農校茶科授課。所培養的學生,後來,很多成為全省以至全國各地的茶葉技術骨幹。

解放後,黃本鴻看到了茶業生產發展的光明前景,內心充滿喜悅。他接任安化茶廠廠長後更是把全部心血撲在事業上。在省茶葉公司和當地黨政的領導下,與全廠職工共同努力,以原安化茶場簡陋的舊址為基礎,著手擴建了主要工場。1950年初,上級分配了滾筒圓篩機、平面圓篩機、抖篩機等主要精製機械,於是,兵分兩路,一路派員深入茶區,宣傳黨和政府發展茶葉生產的政策,發放茶貸,支持發展茶葉生產,當時十多歲的陳先敬是其中的一名宣傳員;一路邊建廠,邊加工精製。從而使安化以至桃源、沅陵的紅茶生產得到了迅速恢復,安化縣茶葉產量和質量名列全省第一。到1952年,安化工夫紅茶產量達18900公斤,較1949年增加51.87%。安化紅茶廠成了當時全省最大的紅茶廠。茶廠投產第一年產品質量優良,超額完成任務;資金週轉快,經濟效益高,多次受到中南區和省茶葉公司的稱讚。

黃千麒沒有辜負叔叔黃本鴻的期望。他從事茶葉技術工作40餘年,由一名普通的茶葉學徒成為了高級農藝師,製茶專家。他曾任益陽地區茶葉學會副理事長、益陽市政協委員、湖南省茶葉學會常務理事。先後保送去全國製茶幹訓班、中南茶幹班、安徽農學院茶幹專班進修。1959年曾參加全國第一次茶葉科研工作會,宣讀了《生產紅茶814斤》的高產總結,同年秋在《茶葉》上發表試驗報告,在國內首次提出了水肥因素對夏秋茶增產的數據;曾任安化茶葉試驗場科研負責人,參與研製了著名的“安化松針”;1963年,他主持分級紅茶(紅碎茶)試驗及初精聯合加工工藝,摸索出初精製聯合加工的經驗,他發明的螺齒式切壓機技術大大提高了分級紅茶產品質量,他是我省初精製聯合加工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從1962年起,參與對黑茶製造進行了系統研究,就黑茶渥堆與溫度的關係,水分對黑茶渥堆的影響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並撰寫出論文,對黑茶品質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1966年,黃千麒調益陽縣從事茶葉技術工作,他為使該縣迅速跨人全國18個年產茶5萬擔主產縣的行列貢獻了自己的力量。1980年調益陽地區茶葉公司,曾任農藝師、科長等職。主持推廣低產茶園改造技術,改造低產茶園10萬畝,提高產值1000萬元,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同時參與茶葉購銷業務,為公司由管理服務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作出了很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