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僅存老門墩 不足100個 他卻撿到上千個無愧「門墩之王」

北京僅存老門墩 不足100個 他卻撿到上千個無愧“門墩之王”

老北京有個童謠是這樣唱的:“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著喊著要媳婦兒。”孩子們在老奶奶輕聲慢語的歌謠中咿牙學語,就這樣過了一代又一代。

門墩曾經是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基本每家每戶都有。它是中國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來支撐正門或中門的門檻、門框和門扇的石頭。古人云:“宅,所託居也”,住宅是中國古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大宅門裡的每一件生活之物都寄託了院主人的美好祝願,門墩也不例外。當你還未走進庭院裡,門墩早已悄悄地告訴你,庭院主人那些往日的榮光。

然而,如今北京的老門墩倖存的已經不到100個,它們大多遺失流散在城市改造的過程中。幸好,有位有心人把很多門墩都“撿”了回來,60多年來他竟收藏了上千個老門墩,被譽為京城“門墩之王”。

他便是“松堂齋民間石刻博物館”的館長李松堂先生,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北京松堂臨終關懷醫院”院長。李松堂說自己“平生好兩物,蓋集古與敬老而已。”他認為,自己畢生做的這兩件看似無關的事情其實只是一件,都是“臨終關懷”,只不過一個是對臨終老人,一個是對傳統文化。

父親一巴掌換來第一對門墩

北京僅存老門墩 不足100個 他卻撿到上千個無愧“門墩之王”

松堂齋雕刻博物館內

在古色古香的國子監街,高大的“成賢街”牌樓旁邊,有一座精美的四合院,掛著“松堂齋雕刻博物館”的牌子。現在這裡因重新布展暫停開放。筆者有幸在館長李松堂先生的親自帶領和講解下,一睹博物館真容。

今年70歲的李館長身板筆直,一口京腔,帶著老北京人特有的周到客氣。說起他的經歷,也是頗為傳奇,李松堂從小喜歡集郵,在上世紀80年代靠郵市的火爆積累起自己的第一桶金,成為那個年代北京最先富起來的人。此後他把所有的金錢和精力都投入到開辦臨終關懷醫院和收藏古代藝術品這兩件事兒上。

“松堂齋雕刻博物館”是北京最早的私人博物館之一。這座精美的四合院是李松堂私宅,他精挑細選了1000多件古老的建築構件,在原四合院的基礎上恢復了明清時期的裝飾,成為“修舊如舊”的典範。他饒有興致地在大門口講起了“門當戶對”的典故,原來也和門墩有關。

北京僅存老門墩 不足100個 他卻撿到上千個無愧“門墩之王”

門當與戶對

門墩又稱“門當”,門框上方突出的圓柱是“戶對”,也叫門簪子,它們都是有等級劃分的。國子監這樣的國家大學用12顆門簪子,王爺府用8顆,一到五品的官員院門用6顆,五品以下用4顆,富商宅院用2顆,老百姓不用門簪子。而門墩有方門墩和圓門墩之分,一般是當官的人家用的是圓門墩,有鳴鑼開道之意,大戶人家書香門第用的是方門墩,代表裝書的書箱子,如果區分是文官還是武官,就是看門墩上面的雕刻,文官雕飛禽,武官雕走獸。門墩越大,說明官做得越大。所謂“門當戶對”,指的是兩家聯姻要身份地位差不多,所以要找門墩大小相似,門簪子數量相當的人家去說媒。

要論起門墩裡的講究,李館長真是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他和門墩的緣分還要追溯到60多年前。7歲那年,李松堂“撿”到了此生的第一件寶貝,就是他家祖宅搬遷時本欲丟棄的一對精美門墩,這是他跟家裡大人磨了三天,還捱了父親一巴掌得來的。

北京僅存老門墩 不足100個 他卻撿到上千個無愧“門墩之王”

李松堂家幾代老北京,當教師的父親喜好收藏老北京的古董,耳濡目染,他從小就對古代藝術品深感興趣。他家老宅在蘇州衚衕依狀元府為鄰,是畫家陸鴻年的宅子,陸家跟李家相熟,李松堂小時候常到陸家玩。“當時陸家的古董很多,用幾千個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的蛐蛐罐壘起的山牆就有三四米長,陸鴻年的母親常給我們講古董文化,這大概也是對我收藏的開蒙。”李松堂回憶說。

解放初期城市改造,北京很多四合院被拆除了,門墩也被丟棄了。想起每天騎在門墩上搖頭晃腦地背唐詩,和小夥伴們繞著門墩嬉戲的美好時光,李松堂心裡滿滿的捨不得,“因為門墩是我童年的見證,是我的朋友。”當年北京胡同裡那些千姿百態的門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因如此,當父親要遺棄自家這對門墩時,李松堂又哭又鬧,非要帶走不可,當時忙著收拾東西的父親急了,隨手給了他一巴掌,那是他從小到大第一次捱打。捱了打的李松堂仍然不死心,又去求爺爺,爺爺心疼孫子,終於說服了爸爸,帶走了自家垂花門前的門墩,無意中成了李松堂的第一對收藏。

地下室“撿”到元朝的寶貝

從此,李松堂開啟了60餘年“撿東西”的生涯。他走遍北京大街小巷,深入全國荒山古村,光是各個年代的門墩就撿回來1000多對,還有無數老物件,足有10萬件。這些都成為“松堂齋民間雕塑博物館”的藏品,按他的話說,這些老物件足夠恢復幾條老街。

李松堂的經驗是先騎著自行車到京城的大街小巷“踩點”,哪條衚衕有什麼樣的雕刻,他都做好記錄。得知哪兒要拆了,他就想辦法把主人肯出讓或被拋棄的建築構件淘換到手。

北京僅存老門墩 不足100個 他卻撿到上千個無愧“門墩之王”

一次,李松堂在一處即將拆遷的四合院門口發現一對“太平有象”的門墩,他和屋主商量打算買下,誰知卻被男主人轟了出來。後來幾次上門也都吃了閉門羹。有一天,李松堂進院看見只有一位正在翻看郵票的小姑娘,他靈機一動,對小姑娘說只要她能說服爸爸把門墩給他,他可以幫她補齊想要的郵票。後來李松堂把幾十張郵票送到女孩的手裡,女孩的父親終於同意把門墩給他了。

李松堂淘到的最得意的鎮館之寶是一對元代的“胡人飲獸”、“胡人馴獸”石墩,專家鑑定門墩圖案為元朝趙孟頫繪製。在2009年博物館日互動百科舉辦的“北京100家博物館館之寶”的網上評選活動中,清明上河圖、後母戊方鼎被評為第一、二名,松堂博物館的《胡人飲獸圖》門墩獲得了第八名,被譽為“中國門墩之王”。

李松堂說起這個寶貝的來歷頗為傳奇,當時西城正在拆遷一個大宅院,很多磚雕特別漂亮,李松堂送給一位住戶一條大前門煙,請人家幫他留下了30多塊精美磚雕。這位住戶無意間提到,聽老人講宅院正房下面有個地窨子(地下室),下面還存放了一些老東西。他求這位住戶帶他下去看看,結果在一堆破木板底下,發現了一躺一立兩個門墩,已經落滿塵土。但是,李松堂一眼看到門墩上罕見的“海東青”圖案,立刻覺得是件稀罕的古物,於是,又給了這位住戶一條大前門煙,把門墩搬回了家。

北京僅存老門墩 不足100個 他卻撿到上千個無愧“門墩之王”

元人馴獸門墩

據專家考證,李松堂撿回來的是元大都時代的“胡人飲獸圖”、“胡人馴獸圖”門墩,是依照趙孟頫畫作刻制而成,刻工精細、保存完好。它的珍貴之處在於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有其歷史價值,這畫是當時蒙古人對待漢人政策的真實寫照,意味對漢人既要馴服,又要懷柔。細看胡人深眼高鼻,鬚髮捲曲,腰別匕首,手持鐵鏈拴住一隻猛獅,動作神態極為生動。這對門墩作為當時的社會等級場景的見證,堪稱門墩中之國寶,許多國家博物館都還沒有此類藏品,尤其珍貴。

北京許多人都知道李松堂收藏門墩,一旦自家老宅拆遷都會通知他來搬門墩。也正因為李松堂對門墩的偏愛,門墩的文物價值才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重視。2001年李松堂在北京石刻館舉辦門墩展,日本的門墩學者巖本先生特意來到北京和李松堂研究切磋門礅文化,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的關注,也引發了更多人對門墩的保護和研究。

門墩裡的祝福和祈盼

幾十年來,李松堂對門礅的研究和收集,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認為 “作為中華民族石雕藝術的代表,中國的門礅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它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中國的圖騰偶像、民間傳說、歷史典故、祝福祈盼都被栩栩如生的雕刻在門墩裡面。”

在一次眾多專家學者參加的門墩研討會上,有位古建專家提出為什麼門墩多為鼓形的問題,一時誰也回答不出來。李松堂站起來講,古時人們都願意在門前顯示自家身份地位,表達美好願望,於是將門墩延伸出來,好在上面雕刻圖案,雕成鼓形是取希望家裡能出個狀元,一鳴驚人之意。他還即興編了一首歌謠來解釋:“小小子,坐門墩,門墩是我的第一個夥伴,曾經多少次騎著它背誦功課,那是父親指定的唐宋詩篇。別人的門前曾經,鳴鑼開道,出了探花榜眼。爺爺的爺爺請來了石匠,將我家的門墩雕得鼓圓,哈哈,我家一定能出狀元。”這一番準確而有趣的解答,在場專家都致以熱烈的掌聲。

北京僅存老門墩 不足100個 他卻撿到上千個無愧“門墩之王”

李松堂表示,在古代建築中,門墩只是尋常之物,容易被人忽視,然而細細研究,門墩上任何一個小的細節都有其講究和由來,這裡面的學問可就大了。

門墩通常由須彌座,抱鼓或方箱,以及獸吻或獅子三部分構成。須彌座是整個門墩的基礎,一般會刻有蓮花的形狀,上面通常有錦鋪。門墩的方圓,又被稱為箱形和抱鼓形,它們有著不同的寓意。

方形的門墩多為文官文人使用,方形即箱型,取其諧音“書香”,表示自己是書香門第,也有人品方正的意思。箱子型門墩多刻有蝠(福)、鹿(祿)等吉祥之物,表現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嚮往,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渴望。

北京僅存老門墩 不足100個 他卻撿到上千個無愧“門墩之王”

圓形即抱鼓形,相傳,在古代,打仗勝利歸來的將軍,為顯耀其赫赫戰功,把戰鼓置於門前,後來逐漸衍變

為抱鼓石。抱鼓石有擊鼓、升堂、聽政之意,只有衙門或官宦之家才可置立。抱鼓也有通報來客之鼓的寓意,說明主人的人緣兒好,家業興旺。

北京僅存老門墩 不足100個 他卻撿到上千個無愧“門墩之王”

門墩,雖是一方小小的石頭,卻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它與門戶建築一同被用於彰顯屋主人的身份等級、門第卑賤。門墩上的各種雕刻和圖案,也隱含了中國傳統古老的觀念。雕刻獅子代表事事如意、好事不斷、子嗣昌盛,因“獅”和“嗣”、“事”諧音,雕九隻獅子的圖案是“九世同居” ,表示閤家團聚、同堂和睦的祝願。獅並行是表示“事事如意”,獅佩綬帶表示“好事不斷”,雌獅伴幼獅是預祝“子嗣昌盛”,獅子咬住繡球則是將有喜事上門的吉兆。門墩上雕“白猿偷桃”有祝願老年人壽長萬年的象徵。雕魚則是連年有餘、化魚為龍,“魚”和“餘”、富裕的“裕”諧音,象徵吉祥富裕、美好。雕“ 蓮”和“魚”的圖案象徵著“連年有餘”。雕鯉魚躍於兩山之間的 流水之中,表示鯉魚跳龍門,象徵著仕途高升。門墩上動物的祥瑞習氣,花草的高潔特徵,訴說了一個個生動美滿的故事。

想用門墩構件恢復北京老街

如果說李松堂當年撿第一對門墩是源於對“兒時朋友”的保護,那麼此後大規模的門墩收藏則就是他對老北京建築文化的執著守望了。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李松堂開始系統地收集門墩等建築構件,他的親人和朋友曾極力勸阻,認為這件事根本不會有什麼經濟回報。可李松堂不這麼認為,他內心的想法是“我沒能力完整地保存四合院,但可以保存它的建築構件,那一磚一石都是歷史的見證,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價值。”

北京僅存老門墩 不足100個 他卻撿到上千個無愧“門墩之王”

如今,李松堂是當之無愧的民間收藏門墩第一人,被譽為“門墩之王”。讓李松堂深為遺憾的是,直到現在也沒有一本研究門礅藝術的專著。“中國的門礅,石雕藝術非常精湛,最早的門礅在商周時代就出現了,隨著歷史的衍變,它與古建相配,成為一種封建等級制度和富有程度的象徵。門礅的形式和圖案內容豐富多彩,從小小的門礅,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風土民情和文化寓意。也許是中國的好玩藝兒太多了,門礅作為石雕藝術的代表,卻沒有像陶器玉器瓷器青銅器那樣引起人們的關注。”

李松堂常說自己“腰纏萬貫,身無分文”,這些年他幾乎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來收集古物,卻不曾出賣過一件,他的夢想不過是建一座博物館把它們保留下去,讓後人還能見識北京芳華時代的美麗。他甚至想過如果政府支持,可以用這些老物件恢復幾條老街,他也曾經考慮過捐出三百對門墩給政府用於南鑼鼓巷整治改造。

北京僅存老門墩 不足100個 他卻撿到上千個無愧“門墩之王”

李松堂更希望門墩能夠放在它們原本該在的地方,成為城市的活化石,而不是博物館的收藏品。他說:“品相好的門礅應該放在它該呆的地方,我不會掠人之美,我只收藏那些離開了大門和院子的門礅。門礅離開了院門已失去了它存在的實際意義,而只能成為文物。”

李松堂對這些石頭的感情也許很多人不能理解,他說:“別人看石頭是石頭,我看它們卻都有生命,這是我們的祖輩們將他們的心血雕刻在了建築構件上。我每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都感到是在和前輩們進行心靈的交流與感情的溝通。”

作為一個民間博物館的創建者,李松堂走過的這幾十年其實是很艱難的,隨著文化從政府行為向民間行為的逐漸過渡,私人博物館已經成為文物保護和研究的一支重要的民間力量。然而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完整的博物館法,私人博物館無法與國立博物館一樣獲得各方面的優惠和支持,在發展方面也存在因無法可依致使經營方向迷失的危險。

對此,李松堂心裡很焦急,他很清楚目前碩果僅存的幾家私人博物館都處境艱難,這項事業僅靠他個人努力是不夠的,更需要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與支持。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圓了博物館這個夢,這是他對北京歷史文化的執著守望。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首席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