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这些老城街巷

新一年的阳光,从林立高楼的岐关西路方向穿过,时浓时淡地斜照着南下纵横交错的老街旧巷。

中山这些老城街巷

撰文|周振捷 摄影|周宏陶

在石岐祠庙元素最为密集的这片区域,老人们从三级石三三两两地走过,前往三山古庙等祠庙焚香礼佛。此间的氤氲之气,糅合着明晃晃的朝阳,充盈着虚实相间的生活况味……

由此,且以“三”字为题,触摸三山庙、三级石、三元庙、三德里、三多里、三民坊、三帅坊、三家村与三公祠巷这9条街巷的历史脉搏。

雨露风霜南下风云

三山庙既是一座庙,也是一条街,街凭庙得名,庙以街伸延。这条街始建于明代,北起于中山二路,南转东南再折西南接麻洲街一横巷,长209米宽4.8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称解放正街。至于这座庙本身,始建年份可回溯至宋代,不过现存的主体建筑为清代重建。为了便于与街道区分,同时彰显庙宇的悠久历史,当地居民习惯性称之为三山古庙。

三山,是指南下的三座山丘————西林山、迎阳山、东林山。

古史有云,“三峰森列若笔架然”,三座山丘远远看起来就像是一副笔架,因此中间的迎阳山也被称为笔架山。一千多年来,它们见证了南下这个当年四面环海小渔村的沧海桑田。

中山这些老城街巷

期间,除了三山古庙,当地乡民还在山下前前后后兴建了不少庙宇,譬如康公庙、武侯庙、华光庙、金花夫人庙、白石庙、三仙娘庙、先锋庙、三圣宫等,从而衍生了“睇庙睇南下”的民间说法,是为一大特色。

三山古庙坐东向西,三间三进带左右偏殿,面阔16.79米,进深27.16米,建筑面积468平方米。庙内现保存有清雍正、道光年间及民国时期的重修碑记,其椽木主架、墙壁彩画、青砖灰塑、檐廊木雕、立柱楹联等元素,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岭南建筑特色。香烟袅绕之间,古庙的外墙与门框残留着的一些小弹坑依稀可见。这些弹坑,无声铭刻着抗战时期中山游击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峥嵘岁月。

抗战胜利之后,这座古庙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职能,先后“变身”为学校、藤织家具厂、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等。2009年,它被列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据悉,时常“陪伴”其左右的,有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的民间特色醒狮队。

中山这些老城街巷

三山庙西侧,是长163米的三级石。它北起中山二路南接麻洲街,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初年因有三级石阶作为街区界,遂得此名。此外,坊间形象地称它为第三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曾易名为解放南路。

别小看这条其貌不扬的老街,南下的得名与它有莫大关联。旧时这儿地处香山县城南部,乡民把县城南门至三级石阶这部分区域 (如今的民生路一带)称为“南上”,三级石阶以南就是“南下”。不过时至今日,传说中的三级石阶早已无迹可寻。

中山这些老城街巷

时窄时宽的三级石两旁,云集着士多店、手机店、服饰店、大排档、水果摊等临街店铺,来来往往的本地街坊及外来租户,略显嘈杂,各有各的忙碌与自在。

在这样一条满是烟熏火燎市井生活味道的老街上,屹立着一座走过93年风雨征程的杨仙逸中学。这所为纪念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将军而创建的教育机构,尽管是时下全市面积最小的一所中学,却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在中山近现代教育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为纪念,更为传扬。

纪念的是革命先驱,传扬的是爱国精神。1923年,杨仙逸意外殉难后,根据孙中山先生的指示,时政当局、杨氏家属及热心人士于1925年在石岐龙母庙街创办仙逸小学;翌年,扩大办学规模,随后迁至民生路的杨氏大宗祠;1935年,又在西林山下三级石旁增设了中学部。沿承至今,这所学校载誉前行,一路春风化雨,只为桃李芬芳。

回眸历史辨析真意

与三山庙一样,烟墩山下的三元庙,既是一座庙,也是一条街。

中山这些老城街巷

三元庙西起庆隆里东至公园路,长137米,环境清幽。据传,这儿曾有一座三元古庙。旧时,元宵节被称为上元、元夜或元夕,因信奉“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的缘故,石岐一带的信众会在这一天成群结队涌往三元古庙,庆贺上元大帝诞。在这一天,自然少不了赏花灯猜灯谜的“常规操作”。据《香山县志》记载,“元宵灯火装演故事游戏通衢,舞者击鼓以三为节,歌者击鼓以七为节,又春宵结队彼此酬唱,曰唱灯歌又曰唱鹤歌”。

除此之外,石岐老城的“三”字头街巷还有6条。咱们不妨逐一来看。

说出来也许有人会感到诧异,起于柏桠直街的三德里,只有5米长,宽倒是有4米。其面积,甚至不如大户人家的一个阳台,但它偏偏还有一个颇具内涵寓意的名字。

具体的,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诠释的吧。

《书·洪范》谈及,“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史记·中庸》记载,“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周礼·地官·师氏》有云,“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中山这些老城街巷

起于亭子下正街的三多里,走的同样是“婉约”路线,长10米宽2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易名为红星六巷。三多,是旧时多福、多寿、多男丁的祝福之词,《庄子·天地》中曾有相关记述。有意思的是,除了这儿,小榄镇也有一个叫三多的地方,它隶属北区村委会管辖。

离三多里不远处的民生路,还有一条长58米的三民坊,传有纪念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之意。

中山这些老城街巷

至于太平路东段南侧的三帅坊,始建于南宋末年,上世纪50年代初有过一次重修。其得名源于坊内曾有一座三帅庙,由于是旧时沙岗墟的所在地,久而久之,一些猫狗小动物的城乡农贸交易约定俗成在此进行,因此它被俗称为猫儿狗仔巷。这“么么哒”的名字,读来令人会心一笑。

中山这些老城街巷

视线从太平路往北偏东方向移,约三四分钟车程即可来到三家村。它的斜对面,正是人来车往的城区商贸旺地——

大信·新都汇

起于天门正街、全长106米的三家村,见证了石岐腹地的巨大变迁,早已从莲峰山下最初的3户人家变成了热闹的社区一隅。言及于此,顺便插点题外话,三家村这一称谓较为“抢手”,除了石岐的,南朗竟然有2个自然村叫三家村,此外五桂山也有1个自然村叫三家村。究其渊源,均为清朝中后期各有3户人家落户于当地

中山这些老城街巷

三家村往西,连接着的是莲塘路。长78 米的三公祠巷,位于这条路的一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的中共中山县委曾在此开办多期游击训练班、妇女训练班及青年训练班,培养了不少本土积极有为的青年骨干。其名,源于一座三公祠,这一点又与三元庙、三山庙相像。

原文刊登于《中山画刊》

2018年2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