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提示:今天的韋州鎮相對來說已經成了一個回族人的居住區,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群眾在這裡建起了清真寺,但康濟寺塔還在,雖然還是有些孤零零,但它已經在這個曾經叫安樂州的地方站了近千年。而在這裡面對歷史上那些個曾經的故事,我們非常非常想說:一片土地,可以有無數個民族,隨後,有的駐足繁衍生息,有的帶上行囊匆匆離去,但不管是駐足的還是離去的,都是中華民族,土地永遠都是中國地。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韋州即寧夏同心縣韋州鎮,位於同心縣東部,距縣城93千米。這個地方在寧夏的歷史上非常有名,現在,很多拍它的照片都要拍一座塔——康濟寺塔。坐落在大羅山東麓,由塔身、塔座、相輪寶頂三部分組成,有四十多米高,剛勁有力的拋線外輪廓,顯得凝重柔美,體現了我國早期密簷式佛塔的風格。它站有曠野地裡,有些近於孤單地向人們訴說著自己的前世——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後,把這個地方改名葦州,西夏人信佛,就在這裡建立了一座寺廟,進而有了它。

近千年了,就讓我們從這個塔的節點上介入,述說葦州的歷史吧。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很早很早的時候,有我們熟知但現在已經距我們很遠的兩個民族在這裡放牧,一是月氏,一是烏孫,後來,他們雖然沿河西走廊西遷,消失在了遷徙的里程裡,但這裡也曾留下過他們的足跡,可以給我們一份遙遙遠遠的懷念。當時,這裡屬於夏、商、周時斯的雍州地。

後來,也就是戰國的時候,這個地方屬義渠國,秦將其納入北地郡。義渠這個民族我們應該很熟悉的,嫁到秦國的羋月還在電視劇裡與義渠王談過戀愛呢,羋月在讓很多男人追捧的同時,義渠王也給很多女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時,北國的男兒總讓現代的女人愛的。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漢代,在這裡設置了三水縣,這也是寧夏曆史上最早有縣一級的行政建制之一,葦州就屬於三水縣的轄區。當時的縣城就是同心縣下馬關鄉北紅城水古城,隸屬安定郡(治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東漢依舊建制,並設置安定屬國都尉駐三水縣。

當時,漢帝國對於寧夏的開發建設非常重視,除像河套地區一樣在此投入大量移民,還在這一帶修築了當時的高速公路,即歷史上有名的回中道,很快就讓這個地方發展了起來。富不富,先修路。漢帝國的人口和公路使這裡有了一個非常非常響亮的名字——新秦中。即經過發展,這裡的新興農業尤為繁榮,堪與關中地區相媲美。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漢帝國之所以如此重視這個地方是因為,當時遊牧民族如果從固原取道進攻西安,基本接近於無遮無攔,不利於漢帝國的步兵軍團作戰,會威脅至帝國的安全,與帝國的生死存亡息息相關。而守住了這個地方,就等於去掉了架在帝國脖子上的一把刀。

當歷史的車輪來到唐朝,這裡迎來了一個非常非常迷人的女人,她的一生雖然多少有些不幸,但這並不影響她的迷人。她就是唐朝的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出生於唐朝宗室之家。據史書記載:貞觀十四年(640年)二月,李世民遣左驍衛將軍、淮陽王李道明及右武衛將軍慕容寶節攜帶大批物資護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渾與其國王諾曷缽成婚。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弘化公主入吐谷渾,是唐將公主嫁於外蕃的開端,是中華民族團結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使唐與吐谷渾的關係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進了唐與吐善的友好往來。貞觀十五年,即弘化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王松贊干布,從而更加密切了唐與吐蕃的關係。

這是公主的歷史意義,也是公主給予歷史的貢獻。然而,公主的不幸在於她嫁的諾曷缽是吐谷渾的末代國王。因為和親的關係在於吐蕃和平相處了一段時間後,吐蕃王朝的松贊干布死了,吐蕃大權掌握在大臣祿東贊手中,吐蕃開始向四周擴張,首當其衝的便是吐谷渾。經過一番戰鬥,吐谷渾終於招架不住了,祿東贊出動精銳之師,大破吐谷渾,吐谷渾亡國了。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這一年是663年,弘化公主已經41歲了,遠嫁吐谷渾已經23年了,公主沒有想到自己也成了一位家破國亡之人。帶著諾曷缽的幾千帳殘部及民眾經過長途逃亡,他們來到涼州(今甘肅武威)南山,暫時安居下來。

漫長的等待由此開始了,在公主與諾曷缽的心裡都有一個非常強烈的願望,那就是復國。為此,他們付出了近10年的時間。670年,為了牽制日益向西域擴張的吐蕃,也為幫助吐谷渾部迴歸故地,唐朝派薛仁貴率軍出擊河源地區。然而,很不幸,大非川一役,唐軍大敗,最終使吐谷渾依靠唐朝力量恢復其勢力的希望破滅。從此,吐谷渾作為一個部族,散居青海、甘肅、陝西、寧夏等地,再也無力復國。在此情況下,弘化公主及諾曷缽上書唐朝,希望遷居大唐內地。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然而,公主的這一請求並沒有得到唐朝的答應,朝廷仍然希望他們回到故地,以遏制吐蕃,並在672年,將他們遷到鄯州(今青海樂都)大通河之南。

離吐蕃又近了一步,受到吐蕃的討擾是一種必然。很快,公主他們就因“畏吐蕃之強”而“不安其居”了。沒有辦法,只好再唐朝,當時的皇帝唐高宗就讓他們來今天的寧夏了。

史書上說,為了安撫這位不幸的公主和諾曷缽,唐高宗在靈州劃出一塊地盤,讓吐谷渾部居住,並設安樂州,任諾曷缽為刺史,世襲其職。弘化公主隨諾曷缽開始了在靈州的新生活。這個安樂州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韋州,在它“安樂”的名稱裡,當然有著唐王朝對自家公主與吐谷渾民族的美好祝願。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此時的弘化公主已經50歲了,但她沒有向命運妥協,依然全力協助諾曷缽勵精圖治,建設新的家園。688年,與弘化公主相濡以沫了48年的丈夫慕容諾曷缽因病去世,其子慕容忠繼位,被唐王朝加封為“青海王”。66歲的弘化公主繼續輔佐慕容忠治理安樂州。

在今天的葦州,我們分明還能看到這樣一幕,年輕的公主在馬背上隨著一個衰敗的王朝顛簸了大半生,在安樂州這個地方,在她生命的最後里程裡,她終於顛簸不動了,她坐了下來,坐在了昏黃的夕陽下,時而望望在青海高原上的故國,時而看看自己遠在長安的故鄉,在兩束渾濁的眼淚裡,終於停止了呼吸。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是公元698年5月3日。歷史上因為公主的離去,發生了奇絕、巧合的一幕,史書上說在公主去世的同一天,她的兒子慕容忠也隨她去了。公主76歲,兒子51歲。母子二人的靈柩於第二年3月運抵涼州,同時於當月18日葬於青嘴喇嘛灣。

世間真的這麼巧合的事情?儘管《隴右金石錄》說中:“公主以聖曆元年五月三日薨,以二年三月十八日葬,而忠之薨、葬,皆與同日;同日而葬事所恆有,乃母子同日而死,此事之未必有,殊可疑也。”但人們對此還是深信不疑的。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一位大唐的公主就在葦州這個曾經被稱作安樂州的地方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正如公主的墓誌評價她說“顛承榮於不朽,庶傳芳於未聞”。

歷史的舞臺總會輪流變換主角,正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西夏人的到來,不僅是這裡有了康濟寺,還使這裡有了康濟寺塔,但西夏人在這裡燃起的香火併沒有持續多少時間,明朝的時候,這裡又來了一個人,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朱旃,我們今天在看到的《明朝那些事兒》一書中被反覆提到的那個人——明慶王。

朱旃,生於1378年,1393年詔以韋州,就藩寧夏,以韋州為王都。據《嘉靖寧夏新志》記載:朱栴為慶王而居韋州時,常從王府到寺院內觀賞這座古塔,並賦詩抒懷。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面對這座古塔朱栴在賦什麼詩呢?當然不外乎韋州之美景,它被概括在了當地的一段順口溜裡:“羅山疊翠賽美蘭,韋州古城象只船。金頂塔身鋼鈴響,菩陀寺內鬧嚷嚷。雪玲山下暖骨泉,鴛鴦二湖在城南。”

據說,韋州古城四周建有護城河,看上去古城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隻一樣。坐在船上的朱栴說:“韋州之西多峻嶺,邊防也有仙佛境。風送路旁花草香,雲橫野外山川景。山川秋來最可口,夕陽徑照尤宜看。回家欲學王摩潔,淡墨塗抹圖屏間。”他很快就愛上了這個地方,愛得至深,以至於最終把自己埋在了這個地方。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大羅山位於同心縣韋州鎮西距鎮區30公里,山勢挺拔、獨然訖立、峰巒重疊、蒼翠如染。唐初,大羅山稱“墮落山”,後來因為安置吐谷渾,不但將葦州稱為“安樂州”,還將大羅山稱為“安樂山”。朱旃到這裡的時候,不但在在韋州修築了王府,還在大羅山選中了一塊風水寶地,作為他的陵園地,他的子孫也相繼在這裡建造陵墓。這就是大明慶靖王陵墓,位於羅山東麓,面積約30平方公里,有墓冢34座。據說,陵墓全部為坐西朝東,選擇在兩條山水溝的交匯處,使陵臺左右二溝環繞,在風水上象徵著“二龍戲珠”。

來了,就不想走了,就把自己永遠地留在了這個地方,這也是葦州盛載的歷史。還是據說,朱旃受封到韋州當慶王時,看到西夏古城裡康濟寺,是一座孤零零地豎在那兒的塔,大殿柱廊全沒有了,只剩下一些碎磚爛瓦和長滿青苔的遺址,就捐資興修了一座大殿——千佛殿。香火是燃起來了,但若干年後,這千佛殿也無跡可尋了。歲月的風吹過康濟寺塔,在這裡彷彿變成了差別一些人離去的哀鳴。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今天的韋州鎮相對來說已經成了一個回族人的居住區,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群眾在這裡建起了清真寺,但康濟寺塔還在,它已經在這個曾經叫安樂州的地方站了近千年。而面對歷史上這些個故事,我們非常非常想說:一片土地,可以有無數個民族,隨後,有的駐足繁衍生息,有的帶上行囊匆匆離去,但不管是駐足的還是離去的,都是中華民族,土地永遠都是中國地。

和許許多多的地方一樣,寧夏同心葦州亦是這樣的一片土地,沒有哪個民族可以在這裡被區別對待,來了,它無限溫情、竭盡全力地養育你,去了,你就是它盛載的歷史。無論來了或者去了,它始終都在哪裡,都是世界上只有中國才有的偉大的黃土地。這就是土地給予人類的,它不僅是歷史的,更是當下的,也是未來的。同時,也是永遠公平的。

回首的時候,他們永遠都在那裡,永遠都不會被忘掉或者抹掉的。(文/路生)

寧夏同心葦州的歷史是怎樣的?被稱作安樂州,有佛塔在此千年聳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