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方言特別多,就是離的三五里地也都差別很大,這是爲什麼呢?

茗茶泉水


山西話,也就是晉語,她與官話方言相比,歷史演變要滯後得多,但仍然保留不少與官話方言明顯不同的特點。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

晉語區——歷來為多民族雜居的地區



西周時期,那時山西的主要少數民族有遊牧民族戎、狄。

《左傳》:“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公子重耳逃難於狄……公子取季隗,……以叔隗妻趙衰,生盾。”

東漢以來,由於山西遠離戰亂,地理封閉,成為匈奴、羯和鮮卑等少數民族內遷的集中地。

原住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南匈奴族,東漢末進入到山西中部地區。

羯族原為中亞人,一部分隨同匈奴人遷入山西,故稱“匈奴別部”,聚居山西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

鮮卑族東漢末佔據東起遼東,西至雲中、五原地區。拓跋部於西晉初佔據今內蒙古南部和山西北部的代縣、定襄、雲中一帶。

北魏平城時期,為發展京畿,曾長期實行移民政策。

據《魏書》記載從拓跋猗戶定居陘北,至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前,總計170多年,較大的移民有20多次,遷移人口175萬餘。其中最大的三次:拓跋猗戶時期把10餘萬鮮卑族遷到平城(大同市)一帶;拓跋硅遷都的同年,將山東六州居民及徒河(遼西鮮卑)、高麗雜夷36萬、百工伎巧10餘萬遷往平城;太武帝置降民5萬餘家於平城京畿。

唐末五代,突厥沙陀人已進入山西、後晉時期河東節度使將歸附的吐谷渾部安置於今離石與太原一帶地區。

到了宋朝,遼族統治者曾一再南下,將山西北部人民大量掠往遼境,女真族進入山西后“悉起女真土人,散居漢地”,“令下之日,比屋連村,屯結而起”,——《金史·世宗記》

蒙古貴族進入山西后,又派出大批軍政貴族到各地進行統治。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可見山西成為我國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基地,語言融合不可避免。



而且山西省是一個被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型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最高點是五臺山的北臺頂,海拔3058米。

大致說來,晉語區的東側是山西與河北交界的沿太行山地區,全長400多公里的太行山像一張臥弓躺在山西與河北、河南交界處。

晉語區的西側是沿黃河地區,晉語區的南側(中間有個過渡區現屬中原官話)與黃河相鄰。太行山和黃河作為天然屏障對於晉語區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晉語分佈的地區多為黃土高原,晉語的主要地區——山西省為山地型黃土高原,境內多山、溝壑、盆地,山區地貌分別明顯。

不同的地貌特徵造就大同、忻州、太原、臨汾、上黨等平原或盆地環境。自然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晉語區內部的分片,可以說,封閉的地理環境是晉語區語言具有明顯保守性的重要原因。

地理因素

①山西地理位置居中,人類進化史比較靠前,流出人口多,流入人口少,所以人類初始語言比較多,古代部落多,這樣就出現許多方言的情況

②山西主要是山地、丘陵和谷地,客觀上造成交流不便,行政區劃也大多以山河為界,加劇了生活習慣和語言的閉塞,長期就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方式和固定的語言

③山西地理封閉,遠離戰亂,成為少數民族內遷的集中地,使得山西成為我國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基地,語言融合不可避免。

文化因素

太原府工商頗盛,產葡萄酒及絲,有商人到印度通商牟利——馬可波羅

①古山西的各地大多都有輝煌的歷史,都覺得自己了不起,不去主動與其他地方交流溝通!例如太原,由於商業發達,宋代就已經成為當時北方的商業貿易中心

《史記·貨殖列傳》說三河是“天下之中”,“土地狹小,民人眾”,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三河”有相當一部分今屬於晉語區及其相鄰地區。“三河”中的“河東”,指的就是今山西省南部地區。“三河”中的“河內”指的就是今河南省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

②山西有些地方在歷史上受外省影響大,文化和語言趨同於外省。

山西是我國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基地,多民族雜居,語言的交流,文化的融合不可避免,又加之地理封閉,便造就了山西十里不同音的特點。

20:02


宇文度鵬


山西的方言就是多,老人講十里鄉俗不一般!作為山西人。總覺的外省的方言沒有山西的方言種類複雜!比如河南話,覺得河南省都差不多;四川話,四川省也差不多!即使有差別,互相都能聽的懂!山西話可不是這的,運城人講話,太原、晉中、大同等地都聽不懂!雁北人說話,運城和臨汾人絕對聽不懂!當然這都是歷史遺留,老祖宗就傳下的東西!自己分析覺得有些必然的原因,供大家討論:1、山西主要是山地、丘陵和谷地,客觀上造成交流不便。過去一個地方的大多數人基本就沒有離開過出生地,長期就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方式和固定的語言!

2、古今山西行政區劃界限大多也是以山頂、深溝為主,加劇了生活習慣和語言的閉塞!

3、其他省就好多了。比如河南是大平原,溝通方便,語言就差不多,至少聽得懂吧!四川山也多,但四川這二字就告訴我們,四川多河流,河流本身也是便於溝通交流的平臺!

4、古山西的各地大多都有輝煌的歷史,都覺得自己了不起,不去主動與其他地方交流溝通!

5、山西有些地方在歷史上受外省影響大,文化和語言趨同於外省!比如晉南的臨汾和運城就受河南和陝西的影響很大,生活習慣和語言與他們相近!但與省內其他地方的語言就差別很大!閉門造車,見笑了!


茗茶泉水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是山西民情風俗的特色。在外地人聽起來好象分雁北、太原、運城(河東)、長治(上黨)口音。讓本地人聽,那真真實實的是"五里不同音"。譬如忻州市,走一個地方一個口音。寧武、神池、五寨、偏關、保德、河曲、岢嵐、靜樂等西八縣好象大體是一樣的口音。而東六縣忻府區,原平,定襄,五臺,代縣,繁寺真就是一個縣(市)一個樣了。

具體到我們原平按地域分的十分清楚:大崞縣口音(原平市原為崞縣)包括崞陽鎮、蘇龍口鎮、大林鄉、薛孤鄉、大牛店等地域。同川絕對的另一個口音,和其它區域格外不同。子幹隔在同川和原平鎮之間,但口音獨具特色。西山像軒崗、長梁溝、段家堡等鄉鎮是另一種口音。閆莊鎮、樓板寨、王家莊是西南鄉口音。就是我們閆莊鎮隔五里就有了忻州口音的味道了。


其最主要原因,我個人認為:是千百年來山西基本上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口流動量不大所決定的。而戰亂必定是暫時現象,戰打完,人走了;不走的第二代人就完全被當地口音融合了。譬如我們村從有記載的唐朝建村以來,幾個大姓基本沒變。在我記憶的六七十年裡,除個別婚嫁之外,幾乎沒有遷入外地人口。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不少人通過讀書、外出打工等都能說普通話。


李彬文


山西方言多是事實,十里不相俗,各具特色。從大的局域來講,運城,臨汾,晉中,晉北,晉東南,晉西北,各有明顯的地域特色,運城人初到晉中,很難聽懂這裡的語言交流,山西口語最複雜多變,不象東北人,山東,河北,河南,陝西,甘肅,寧夏,基夲以省為特色,大致一樣,都不象山西口音習慣用語多變。拿運城來說,各縣都不一樣,嵇山和萬榮緊挨,口音大不一樣,到運城街上碰見,嵇山腔一發話,不相識的人聽音就斷定是嵇山人,河津人,萬榮人,臨猗人,萬榮的縣西縣東也不盡同,榮河人另是個口味。南張人和賈村人也十分有區別。說山西口音多變,各有特色確是十十在在的。

方言是山西最多,五里不同音,十里俗不同倒是山西一大特色。為什麼山西口音多變複雜?想來有以下幾大原因。

一,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中國的根在晉中南。使用語言文字最早的地方,母系語言流傳甚廣,歷史最長,各具地域,族派特色,具有源古流傳,部落,蕃國多地特性。遺傳是一大特點。

二,中原地帶,中華始祖,物質,人文發明較早。是政治,經濟,文化,人文發展最快最好的地帶,常受外族部落侵佔掠奪,人口遷移交流頻繁,長達幾千年的人口交流,是方言多變的原因之一。

三,外部介入語言文化,被當地同化之後,保留著各自特色,經歷史演變便形成了多種方言習慣,有地域特色。

四,普通話始發於萬榮,嵇山,普及率極低,不象全國各地,尤其是北京以及各大城市普及的早,並且徹底,山西當地至今習慣用語還是方言習慣,口音還是延續祖傳,這又一個主因。

總之,山西口音方言是山西人的一大特色,多變多樣,十分豐富。榮河笑話用榮河方言講出來,確有獨到風味,現在是萬榮笑話,有興趣一聽,捧腹笑不停不說,榮河方言那股撐勁還是非常嗲活的,幽默風趣搞笑,憨牛。


用戶6003889228


這點我簡直是深有感觸,我宿舍的舍友有平遙人和運城冀山人。

他們和家裡人講起方言,我就和聽外語一樣,英語我還能聽出幾個單詞,他們的話我真的真的是一點也聽不懂。很無助,有時候,中午午睡,開始打電話,嘰裡呱啦的,我都想捶死他們(開玩笑的,我們關係很好)

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首先第一點就是山西多山,地勢極為的複雜和不軌整,這就極大的限制了各個地方的人的交流,交流減少了,自然而然的,各種地方話就難以融合成一個大的差不多的體系,所以各個地方的話都很多。

第二點,很多地區方言的融合,比如晉北和烏內蒙,晉南和河南,這些地方比起晉中又普遍有了更多交流融合的機會,而且,往往人群混雜居住,也會對方言產生影響。

我認為主要就是上述兩點。


英雄光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堯都平陽,在今天的山西臨汾,舜都蒲板,在今天的山西永濟,禹都夏縣,華夏民族的先民在世代繁衍生息,眾多的部落,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春秋戰國,三家分晉,韓趙魏秦齊燕楚,七國爭雄,山西是兵家必爭之地,秦漢南北朝,隋唐宋元,山西是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戰爭主戰場和貿易往來的橋頭堡,所以山西,人口流動頻繁,明清民國,黃河,長江水患頻繁,眾多的逃荒者紛紛遷移到素有"小江南"的山西,不同的移民,帶來了不同的語種,方言,形成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奇特景觀。如我的家鄉山西運城稷山縣,十多個鄉鎮,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比如干什麼,就有,奏,抬,拿,幾種意思一樣,但方言不一樣的奇特現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與外省交界的地域,那個地方的方言就一樣,這就證明這是兩地文化,風俗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結果。

只曉得這麼多,發表一下拙見,還請各好友指正。


河東微記者


這個人不是出來提問滴!又是出來看有幾人上當滴!中國這麼大,接近14億人口,十里不同音。河南話不是一個標準,河北也不一致,當然,四川話也不統一,要細分種類恐怕語言學家也沒辦法區分。全國各省各地都是這樣子,連國際語言英語都分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只不過是不熟悉的聽不出來而已!如果說山西方言多,只能說樓主不瞭解不熟悉山西。更不熟悉中國語系(包括山西相鄰省份)。如果樓主是山西人,那麼他(她)僅僅接觸過小範圍滴山西人。山西全省10個地市,舊的地區管轄數個個或者十幾個縣,每一個縣籠統滴說一種口音,有滴縣倆種或者三種,四種口音。全山西大概119多個區縣,細分就有超過120種小語種口音。漢語大致分為南語系和北語系倆種。所以說小語種可以忽略不計!基本不構成語種。


寒遇春


本人就是晉南老家!那裡風土人情,真的是三里不通,五里不同……都是因為五千年甚至更久年代的文化沉澱,生活積累……非一個文章寫的了……這,就是中國……


坐忘茶室59073484


好多土話也逐步消失,例如,臨汾話中‘堯窩’、‘柏子’、‘dei石’、‘月mie’、‘ya樓個’大家知道是說什麼嗎?更神奇的是個別話都沒法拼音,例如取g和e之間半個音,大概先發說成‘’趷者‘’吧,知道啥意思嗎?fuo了半天都tie不懂,不fuo了!

答案還是說一下吧:太陽、樹、石頭、月亮、昨天。趷者就是寶貝、親蛋的意思。


小白55249428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山西方言全國最多。所以國家有專門的晉語研究機構,造成這樣現狀的主要是歷史原因。歷史上,山西地處中原與少數民族的交界處,各遊牧民族由於戰亂等原因,大批遷往內地,於是山西就形成了很多文化區和很多方言區,雖然都有交流,也基本接受了漢文化,但是在風俗習慣與發音方面還保留著本民族的一些特徵,這就造成了山西方言眾多和十里不同俗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