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墓前的61個「守靈人」爲何都沒有首級?

李勇材


無字碑,無頭人,武則天的一生充滿謎團。她的陵墓前站著61尊石人像,身高大小和真人接近,卻唯獨沒有腦袋,究竟是何原因?且聽吾慢慢道來。

武則天生前稱帝,但死後被廢帝號,只能以皇后身份和高宗李治合葬在乾陵。

乾陵坐落於陝西乾縣梁山之巔,距西安80公里左右,據說這裡是著名風水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強強聯合,一起給武則天找的墓地。當然,這個說法相當不靠譜,因為袁天罡早在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就仙逝了,這個時候武則天還是一個12歲的黃毛丫頭。

乾陵的規模相當大,而且很傳奇,因為如此著名的陵墓竟從未被盜——確切來講是從未被成功盜掘過,1300多年來,各路盜墓大神紛紛光顧,但無論是冷兵器還是大炮火藥,都無法撼動乾陵,那工程質量槓槓的,在我國曆史上實屬漢奸,當時的承包商一定沒有偷工減料。

除了未被盜墓的謎團,再就是乾陵外61尊沒有人頭的石像之謎。

就在乾陵陵園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分佈著61尊石人像,這些石像殘高在1.5米至1.77米之間,身高和真人差不多,而且都是一些外國人的形象。這些外國人都是外國使者,用他們守陵是為了突出“萬國來朝”大唐盛世氣象,因此被稱為“蕃像”、“賓王像”。

更重要的是,這些石像齊刷刷的都沒有頭顱,但他們原本都是有頭的,在明朝人寫的乾陵遊記中就有明確記載,只是明朝以後頭顱才“神秘失蹤”了。

關於這些守陵人的頭顱去向,有四種說法:

一是地震毀壞,可信度80%。

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1月,陝西華縣發生了史上記載最強烈(震級8至8.3級)的關中大地震,造成巨大破壞。乾陵距離華縣100公里,因為工程質量過硬,防震等級高,並未受到毀滅性打擊,但這些石像頂不住,最脆弱的頸部首當其中,全部斷折。這種說法可信度是最高的,因為古代守陵人或守陵獸大多都遭受過毀壞。

二是百姓破壞,可信度40%。

據說乾縣一帶曾流行過一場瘟疫,死者不計其數,有一個神棍給當地官府和百姓出主意說,這些都是乾陵的守陵石像在作怪,因為他們是外國人,會給當地帶來噩運,只要讓他們腦袋搬家,就能消滅瘟疫,拯救百姓,於是當地人就把所有石像都砍了腦袋。這種說法有一定可信度,因為古代老百姓是很愚昧很迷信的,但並無史料記載。

三是盜竊毀壞,可信度20%。

據說近代一些前來中國“探險”的外國文物販子,看到乾陵61尊石像後,如獲至寶,但苦於石像巨大無法搬運,便只把石像腦袋盜走。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實則不然。別管中國還是外國人,既是文物販子就對文物價值略知一二,這種粗糙的石像並無多少市場價值。

四是洋人破壞,可信度5%。

且說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侵華,在乾陵發現這麼多外國使臣,居然恭恭敬敬地站在中國皇帝面前朝貢,太丟面子了,於是掄起錘子把石像的頭都砸爛,藉此發洩憤怒。這種說法最不靠譜。一是八國聯軍侵華根本沒有到過陝西;二是既然洩憤,乾脆把整個石像砸爛更簡單,只砸腦袋更麻煩,不符合邏輯。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認為上述哪一種說法更合理呢?你又有什麼見解?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一代女皇武則天和老公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叫“乾陵”。這座大墓,充滿了各種謎團。

乾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對“皇帝夫妻墓”,即男女都做過皇帝的雙皇帝夫妻墓。乾陵坐落於今陝西咸陽市乾縣的梁山上,是一塊絕佳風水寶地!

這個“風水寶地”作為帝陵,是唐高宗在世時就選好的,非常考究。武則天死後,兒子唐中宗李顯把母親武則天,和早前已入葬的父親李治合葬在了乾陵。

古人講究“生同室,死同穴”,把父母合葬一處,也算作為兒子的唐中宗李顯盡一份孝心了。


乾陵:唯一沒有被盜的唐代帝王陵

乾陵地宮建造的十分結實牢固,據說是至今唯一座沒有被盜墓賊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為什麼沒被盜挖呢?

不是後世的盜墓賊們善良,也不是什麼陰兵怪力守護,而是歷史上的盜墓賊們“無從下手”。來了一撥又一波,個個都想打乾陵寶藏的歪主意,可惜都是無功而返.....

我說說歷史上幾個大型盜墓團伙的“光顧史”,個個凶神惡煞的來,灰頭土臉的走。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起義軍首領黃巢,氣勢沖沖帶著40萬大軍,在乾陵四處挖了四五十米深,搞得到處是大坑,也沒有挖出墓道。

走了一波,還有不死心的,又來了一波。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的崇州節度使溫韜,也是率領軍隊,興致匆匆,揚言要挖開乾陵,發筆橫財。又是折騰了一番,掘地三尺,累得汗流浹背,可惜依然一無所獲!

後世歷代的盜墓賊一波又一波,陸續紛紛“問候”乾陵,卻都垂頭喪氣的敗走。


乾陵:詭異的“六十一藩臣像”

作為唐朝一大帝陵,乾陵一直有兩個詭異現象,非常令人關注:

一是矗立在乾陵前的名震古今的武則天“無字碑”,一塊高大而空無一字的墓碑,至今依然成謎。

二是矗立在乾陵前的詭異“六十一藩臣像”個個有身無頭,又成一大驚天謎團!

峰子哥今天只講其中一個:詭異的無頭“六十一藩臣像”

乾陵“六十一藩臣像”,也叫“賓王像”,據說最初有64尊像,現今我們見到的是61尊。這些尊石像,代表著臣服於大唐王朝的六十多個藩屬國國王(或藩臣)。

後人也認為這61尊石像代表“藩國使者”,習慣上稱“六十一藩像”。他們齊刷刷且姿態恭敬的排列於陵前,甚為壯觀。

從雕像看,多為胡人裝飾,穿戴各異,高度與真人相仿。每一尊石像都是按照當時藩王的身高及樣貌等身打造,且每一尊石像的背後,都刻著石像主人的國別、姓名及來歷。

比如至今姓名可考的36人,吐谷渾、吐蕃、突厥、安北、北庭、安西等眾多民族或都護府。這些雕像的身份,有藩屬國國主、南北方民族首領、部落酋長以及城主等。

由於年代久遠,石頭風化及風雨侵蝕,很多石像字跡模糊化。至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于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幹”、“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這些藩國首腦,生前效忠於大唐;皇帝死後被立成雕像,護佑陰間的二帝。石像個個雙手拱於胸前,神態謙卑,這足以令人想象到當時我國的唐朝,國力多麼強盛,可謂萬國來朝,四夷賓服,國威震懾之強之烈!


乾陵:“六十一藩臣像”無頭原因

那麼,石像的頭顱為何不翼而飛?關於此事,主要有下面幾種說法:

1、地震說。

據史載,明朝嘉靖年間,發生震級高達8級的關中大地震,死傷無數,石像有可能遭受地震波及。石像並不牢固,脖子處較全身較細、容易震裂。

另外考察發現,斷頭的並不只是石人像,還有石馬和石鴕鳥。

但峰子哥認為,地震說並不靠譜。乾陵距離當年的地震點華縣有100多公里,從石像頭部斷裂情況來看,地震力度不致,人為可能性更大。


2、洋盜賊說。

清末民國年間,國家落後貧弱,外國侵略者紛紛湧入中國,洋人盜墓賊也隨之湧入。乾陵石像的東方文化和藝術價值較高,一些洋人團伙砸下石像頭顱,作為文物流向國外。

峰子哥認為,這一點說法也站不住腳。且不說是不是洋人所為,至少有一點:如果洋人真要想做壞事,完全可以盜走整尊像,犯不著只拿個頭顱。既然決心幹壞事,就沒有拿得不疼不癢的。


乾陵:一個最可能的真相

地震說、洋盜賊說,都不太靠譜,到底真相是什麼?


峰子哥認為比較靠譜原因是:胡人和漢人的洩憤、宣洩,我就姑且叫它“胡漢破壞說”吧

其實有專家也指出,在遼、金、元時期,乾陵石像損壞最為嚴重,而當時陝西這個地方,恰恰就是這些少數民族的管轄範圍。

唐亡後,這些石像主人的後代們,少數民族統治者們,覺得自己的祖先形象被擺放在乾陵,往大了有辱國格,往小了說有失人格,情感上無法接受,氣急之下就把頭顱砸掉了。

而當地的漢族人又受這些胡人統治壓迫,見到乾陵矗立著那麼多胡人石像,種族對立摻雜著個人私憤,加上生活不如意,不敢明著反抗高壓,暗地裡咬牙切齒,只好拿這些胡人石像洩憤了。

六十一藩臣像,最終不幸的成了當時胡人和漢人雙方共同的“宣洩點”。

看完了,也說說你的感想吧!

【原創:峰子哥;點關注更多趣歷史!】


峰子奇觀


謝謝愛從身邊過774友邀請!武則天墓前的61個《守靈人》為何都沒有首級?

因前段時間卸掉微信及其他功能,留下頭條及悟空,有時間才回來一覽!今天才回各答,諒!

武則天墓,又名乾陵,史記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墓,唐代歷史的十八陵墓之_。

依梁山而建,位於西安西北方向60公里的粱山主峰,距陝西咸陽市乾縣縣城北方6公里,自唐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兒,貞觀649年即位至683年止,稱之為永徽之政。百姓安居樂業,有貞觀之治之遺風!唐代最大的版圖由此而生。

東起朝鮮半島《高麗,高句麗》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至貝加爾湖,南延伸到越南,開疆拓土,盛唐之風。

歷時23年建成的乾陵,公元684年李治入葬到公元706年武則天入葬加蓋,依照長安城規制建設,陵園周長80裡,建築面積100多平方公里,堪稱世界第九大奇蹟,以山為陵,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建設於一座圓錐形石灰質山峰上,是陝西地區的唐代陵墓基本上保存完整的一座,墓穴的最北峰南麓穿山開鑿而成,蔚為壯觀,三峰聳立,最高山峰為陵墓地的主體!可以居高臨下,俯視京城長安!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東西南北四門拱衛!石刻,華表,翼馬,石馬,翁仲,石獅,石碑《無字碑》是一代女皇為自己立的功高德天,難以用言辭表達,惟留後人評價的自有帝王將相唯一的一尊無字碑!

依山而建,也體現了大唐盛世的唐代文化與技術水平和雄厚的國力,至於乾陵地面建築及地下墓穴的設計,施工,構想,實施都蘊含了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

至於61尊無頭人像雕刻,是唐高宗李治葬禮來參加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的使臣石刻像。為什麼無頭,歷史至今無一統一口徑,眾說紛擾,不一而足,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一統一認識及說法!






黃寬huang55308


1971年的秋天,陝西省乾縣瓜婆嶺村有兩位村民正在地裡幹活,一位村民的鋤頭碰到了地裡一塊堅硬的東西。最初他們以為是埋在地裡的石頭,可是當他們挖開泥土時,發現泥土下並不是什麼堅硬的石頭,而是一顆雕刻精美的石刻頭像。他們馬上就想到了身後的那座神秘的帝王陵——乾陵!

這兩位村民把石刻頭像拿到縣裡的文管會,文管會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工作者第一眼看到這件石刻頭像,頓時興奮起來,因為他斷定這件頭像就是來自於乾陵中的61座無頭石像。他們來到乾陵,在朱雀門的東邊29尊無頭石像,西邊32尊無頭石像。但是這61座石像為何會沒有頭部?這讓乾陵添加了幾分神秘色彩。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陵。據說是袁天罡和李淳風為他們選的墓址,無論是風水、還是位置都是一流的,事實證明乾陵被盜墓者惦記無數次,可就是沒有人打開過,而現代人發現乾陵並沒有盜洞的痕跡。乾陵也成為唐代18座帝王陵中唯一未遭盜的一座。

我們先來看看這61座無頭石像都來自於哪裡?

歷史學家陳國燦先生研究表明61尊石人像應該叫61番臣像,他還找到了其中36人的名字,據說在宋朝時期,有人曾經把這些人的名稱以及事蹟都記錄在石碑上,但是經過風吹雨打,這些石碑上的字跡早已模糊不清了。而這61座番臣像從身份來說應該是少數民族的首領以及唐朝官員。





那麼他們為何會沒有頭部?

其一:清朝初期,有個外國使節的後代來到乾陵遊玩,無意中發現他的祖先竟然在給大唐的皇帝守靈。這讓他覺有失國格,有辱人格,可是又不能自己把他們拆了,於是每晚都去糟蹋莊稼,然後忽悠村民說是乾陵裡的石像作怪,如果要保護莊家必須把他們的頭敲碎,這樣他們就不能成精了。當地農民覺得這話說的有道理,就一氣之下把石像的腦袋都打碎了。


其二:這一說是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同樣看見乾陵前立有外國使臣的石像,覺得是對他們的侮辱,於是把這些石像的頭全部砍了下來,這個說法不可靠,因為八國聯軍當時並沒有到過乾陵。

其三:這是最有可能得,即明朝嘉靖年間那次震驚世界的大地震上,史料記載明嘉靖34年,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震級達到8至11級,這次地震死亡人數有八十多萬人,乾陵也難逃厄運。所以專家推測關中大地震是造成61番臣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僅是61番臣像,許多陵前石像石馬毀壞的部分恰好也都是頭部。因為這些人馬雕刻像採用的石料除了石像頸部脆弱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質不夠好,尤其是頸部石頭受損時,最容易從這些地方開裂。



其四:明末清初的戰亂導致石像被毀壞。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羽評歷史


乾陵(武則天陵墓)朱雀門外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石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甚為壯觀。遺憾的是,這些石像都沒有了頭顱。

關於這61尊石像,他們的原型是唐朝貞觀年間,歸順唐朝的61位蕃王,所以這些石像又叫“蕃像”、“賓王像”。唐中宗為了弘揚先帝的功勳榮耀,雕刻了這61尊石像

有一點可以肯定,直到明朝,這些石像都完好無損!明朝劉伯溫《乾陵》曾記載:蕃王儼侍立層層,天馬排行勢欲騰。那麼為什麼後來石像腦袋都沒有了呢?關於此事,主要有以下3種解釋。

一、盜墓賊說。明末清初時,大量西方盜墓賊橫行,倒賣文物,瞄上了乾陵。乾陵的石像因個頭太大,未能得手。盜墓賊索性砍掉了石像的腦袋,偷到國外倒賣。

不過這個說法後來存在很多疑點,因為考古學者後來在乾陵附近的農田,發現了幾個石人的頭顱。

二、外臣摧毀說。明末清初時,有一個外國使節到乾陵遊玩,無意中發現自己的祖先在為乾陵守陵,感到奇恥大辱。

他們想到一個計策,就是每天晚上到附近莊稼地裡踐踏糧食,然後第二天散播謠言,說是石像成精啦。村民們信以為真,砍掉了石像的腦袋。

三、地震說。考古學家考證,自然災害給這些石像帶來災難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考察發現,斷頭的並不只是石人,而且還有石馬和石鴕鳥。

因為這些石像的材質不是很結實,加上每個部位的材質和硬度都不同,以及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損的時候,脆弱的頭部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

在明朝嘉靖年間,在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0級。這場地震致使80多萬人死亡,而乾陵距離華縣僅有100多公里,是最容易受到地震危害的。

在1906年,日本一位考古學者足立喜六到乾陵考察時發現,仍有20餘尊石像倒在地上,進一步印證地震說法。

所以說,武則天陵墓前61尊沒有腦袋的石像,不是什麼陰謀論,也不存在什麼陰兵作亂的事。反而61尊蕃王石像,更加證實了當年唐朝的強大!


豔豔色彩幽默間


在陝西咸陽市乾縣的梁山上,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對皇帝夫妻倆——唐高宗李治和他媳婦兒武則天大帝的合葬墓——乾陵就坐落於此。

這裡最早是唐高宗李治生前選取的帝陵,武則天死後,唐中宗李顯把武則天也於此合葬。可能是構建太過結實,也有可能是二聖發威,總之乾陵也是截至目前唯一沒有被盜墓賊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唐末黃巢起義時曾經出動40萬大軍,在這裡挖了四五十米深,也沒有挖出墓道,五代十國的時候,後梁崇州節度使溫韜也發動軍隊鑽探乾陵,同樣因為建造的太牢固而無從下手。

1960年在此放炮炸石的卻炸出了意外驚喜,露出了墓道口,為此還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郭沫若也幾次申請,最後總理批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終於保住了乾陵。

除了名震古今、引發眾說紛紜的“無字碑”,碑後的61個無頭蕃臣石像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他們的頭究竟到哪兒去了?

這些石像現存61個,皆是胡人裝飾,穿戴各異,高度與真人相仿,可是都齊刷刷的沒有了頭部。

乾陵蕃臣像也叫“賓王像”,最初的數量應該是64個,每尊石像的背後都刻有主人的姓名和來歷,現今官銜姓名可考的只剩有36人,這還是在歷經各朝的考據基礎之上流傳下來的,有吐谷渾、吐蕃、突厥、安北、北庭、安西等民族或都護府,都是小國國主(城主、酋長、首領)兼唐朝政府任命的將軍職位。這些頭頭腦腦被立成石像,忠心耿耿的護佑著陰世的二帝,充分顯示著唐代國力之盛、國威之猛。

到了北宋時,蕃臣像只剩下了61尊,且“姓名漫滅”,多有損壞;到了明朝中期,已經東倒西歪,多已無頭;到了晚清之際,乾脆就“頭部全部丟失”了。

頭部為什麼被砸掉,民間有如下幾種流傳:

一、地震說,此說指出明代中期關中大地震毀壞了石像頭部。

二、走私說,此說指出是洋人把它們撬走的。

三、某石像主人後代破壞說,此說認為是某個石像主人的後代對先祖被擺放在這裡難以接受,設計把它們腦袋全敲掉了。

以上三種說法各有一點道理,但仔細推敲,地震破壞度似乎不會那樣高,明代中期洋人走私中國文物還沒有那麼氾濫,哪家主人後代破壞你家先祖那一個也就是了——所以都不應成為主要理由。

還有專家們分析指出,在破壞最為嚴重的那個階段——遼、金、元時期,陝西恰是這些少數民族的管轄範圍,少數民族統治者不難從石像裡找出他們的很多先祖形象,氣急敗壞之下,很可能不注重民族團結,下了黑手。

不是專家的我也可以分析指出,在遼、金、元統治時期,下黑手的動機豈止唯獨少數民族的統治者,當漢族熱血青年面對這些胡人面孔的石頭腦袋時,雖然不敢觸碰胡人朝廷的高壓電線,敲掉幾個石頭腦袋大概還是不太費力且能得到一些心理愉悅感的。


歷來現實


神秘的乾陵就坐落於,陝西咸陽境內梁山北峰之上。遠眺梁山,其三峰北高南低,北峰為頭,南二峰為胸部,宛如美麗的女人仰躺於天地間,恰與武則天的女性形象吻合。因而乾陵又有“史上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稱。



梁山南二峰之間,是長長的司馬道。司馬道兩旁堪稱盛唐石刻的露天博物館,依次排列著華表、翼馬、鴕鳥、仗馬及牽馬人、翁仲、無字碑、述聖紀碑、賓王像、石獅等大型石雕120多件。


其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61座無頭賓王像,史上有多種賓王像為何無頭的傳說。有書君就來聊聊有關乾陵賓王像的歷史吧。


一,乾陵選址的傳說。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他清醒的意識到,縱觀歷史沒有不亡之國,沒有不盜之陵。他吸取教訓制定了,以山為陵的規制。


因梁山有利於女主之說,武則天力勸李治,選擇梁山作二人合葬之地。易經中乾為天,又象徵著興旺強健。取乾為天之意,陵墓取名乾陵。有書君認為,從選址到取名,也許冥冥中暗示著女主則天將稱帝。


二,賓王像的由來。


李治薨逝後,曾有11個國家派來使臣參加葬禮。武則天為展大唐萬國來朝的氣派,同時幻想著在陰世亦享陽世榮寵。她將61來賓用石頭雕刻成像,立於墓前朱雀門兩側守靈,因此又稱“蕃像”或“賓王像”。



這些石像採用原雕手法,其高度和真人相仿,雕刻著各民族不同服飾,其背後刻有國家、身份地位、姓名等。他們雙手前恭,猶如真人一般畢恭畢敬肅立,以示對大唐的敬仰尊崇。


有書君認為,這些賓王像不但展示了大唐精美的雕刻藝術,更是睦鄰友好,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大唐盛世的明證。


三,賓王像無頭的傳說。


郭沫若曾賦詩道“六十一賓立露天,栩栩如生守陵園”。頗為遺憾的是賓王像的頭顱皆被砸落,實感美中不足了。


其實在明朝初期,這些賓王像的頭顱還是完好無損。劉伯溫曾有詩作《乾陵》,其中一句“蕃王儼侍立層層,天馬排行勢欲騰。”,就可以佐證賓王像頭顱被損應該是明朝後期的事情了。


有關賓王像無頭的傳說,在民間亦有幾種不同版本,且聽有書君一一分解吧。


第一種盜墓說:相傳在明末清初時期,中國來了許多傳教士。他們以傳教為名,四處盜挖珍貴文物偷運國外。因為賓王像太過沉重無法偷運,他們就把頭顱砸下運走。


有書君認為,這種傳說不太靠譜,殘損的石刻頭像並沒有太大的文物價值,偷運出國有些費力而無太大利益。而且還有人在周圍的田野中,發現過幾個石人頭顱。所以這種傳說不足以為據。


第二種外國使臣陰謀說:相傳明末清初,有外國使節到乾陵遊玩。他看到賓王像背後的刻字,看見自己的祖先再給唐朝皇帝守靈,覺得是奇恥大辱。他們施計誘騙百姓將賓王像頭顱砸下。


有書君認為,使臣誘騙百姓只是砸下賓王像的頭顱,而沒有推倒整個石像,其背後的雋刻的國家、身份、姓名依舊存在,外國使臣就有些俺耳盜鈴之嫌了。有書君認為,這種傳說也不足以為據。


第三種地震說:相傳明嘉靖年間,陝西華縣發生八級強度地震,破壞力極大,而乾陵距離華縣只有100公里,亦屬於震中地區。據說,此次地震發生在子夜時分,死亡八十多萬人,各處建築大量損毀。


賓王像也未能倖免於難,因為石像全身受力不均,尤其頸部較細,容易折斷,致使賓王像頭顱脫落。同時,專家發現還有部分石馬等頭顱也折斷了。


有書君認為,災害損毀說比較靠譜。經歷了汶川大地震的人們,對地震的破壞力還是心有餘悸吧。有書君認為,這種傳說可以合理的解釋賓王像為何無頭。



歷經千年,乾陵地面的建築雖已有所損毀,可是它們依舊向世人展示著殘缺的美麗。


武則天真的是一個善於用時間打敗一切的人,她死後用1300年時間,證明了其陵墓的堅固以及其魅力的不朽,更證明了她巾幗不讓鬚眉的睿智。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2847658941839153360, "vid": "v02004bc0000bcr2vgfrri6cjkpvbu40\

百年不朽


乾陵可以說是一個很傳奇的地方了,這個陵墓是中國唯一一座兩個皇帝的合葬墓。裡面葬著兩個皇帝,分別是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則天。


乾陵有兩個奇異的景觀,一個是武則天立的無字碑,另一個就是61無頭守衛了。不過無字碑在經過了那麼多朝的更迭後已經不是無字了,上面刻上了許多後人給的評價,至於61無頭守衛就顯得非常神秘了。在這裡我們先講一個傳說吧。


61無頭守衛的原型據說是各國的首領們,當時都來參加了唐高宗的葬禮,武則天為了紀念就將這些首領們刻成雕像給唐高宗守靈,一個外國的王子聽說了這件事,覺得很沒有面子,自己的父親雖不比唐高宗,但怎麼著也是一國首領,在這守靈像什麼話,於是便過來將雕像的頭割下來帶回國,臨走時看到其他的首領也覺得不舒服,便派人晚上踐踏農民的田地,然後將泥塗抹在雕像的下面。第二天早上農民們發現這事,覺得是雕像作怪於是把雕像的頭全都割了。

而那個王子回國後發現他父親已經死了,頭被人割了,一問日期正是自己割雕像頭的那一天。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神話故事,聽聽也就算了。


接下來就說說為何這些守衛都沒有頭吧。 要知道這些守衛剛開始都是有頭的,這個沒有問題,何故頭都斷了呢,我想可能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地震,明朝嘉靖年間發生的關中大地震,震級高達八級,死傷無數,而這些守衛肯定也遭到了地震的波及,這些石刻雕像脖子較全身比較細,再加上脖子位置比較高,受到搖晃更加劇烈,很容易就從脖子處斷裂,我想這些守衛的頭可能都是這麼短的。

第二,可能就和盜墓賊有關了,在清末民國年間外國侵略也帶來了很多國外的盜墓賊,而這些雕像大多雕刻細膩,藝術價值極高,也有可能有一部分被盜墓賊帶走流向國外。

總的來看,其實這些東西本身都是有其根據的,但經過時間的洗禮,真相逐漸被掩蓋,越加使它變得撲朔迷離。


痴人妄言


在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陝西渭北山地巍峨陡峭的群山中,矗立著很多古代漢唐帝王的陵墓,其中最為著名就是被稱作乾陵的皇家陵園,它是唐高祖李治與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

乾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北乾縣的城郊的梁山上,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設計的也及其講究。四周分東西南北建有:青龍門,白虎門,朱雀門,玄武門等四門。門前擺放著石獅昂首挺胸,氣勢威武。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門門外兩側分佈的120多尊石群雕刻 ,恭敬整齊的排列在陵前。石群雕刻有神秘的無字牌和石人石獅像,其中最為神秘的就是那61準沒有腦袋的石像。


那麼問題來了,乾陵裡面為何會有沒有腦袋的61個石像守護在武則天的墓前呢?

這個問題確實讓人匪夷所思。首先我們就乾陵這61尊無頭人的穿著來分析,這些石人身高大小几乎和真人差不多。基本上都是身著左衽武士袍,衽就是衣襟,歷史上我國中原一代大多是右衽,只有少數民族的服裝是左衽的,右衽左衽也分漢人和胡人。因此從服裝來看這些石像不僅有遊歷民族,而且還有西域一帶的少數民族。
姿態有著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領紫袖的,都是雙雙並立的,兩手前拱姿態極為恭敬,彷彿在這裡列隊迎候皇帝一樣。後人也把這61尊石像定性為“外國使者”,被人們習慣的稱為“六十一蕃像”。


在中國歷史上用“外國使者”守陵這也是空前絕後的事。關於頭像無頭的原因人們是說法不一:有人說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被人砍掉的,還有人說是有一年地震,這些石像材質不好腦袋被震壞了,另外還有一種說發說當年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被破壞的,總之是眾說紛紜,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武則天墓前的這61尊無頭“蕃像”也成了千古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