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第一條路——外馬路:一個「馬」字飽含百年滄桑

汕頭埠有一條東西橫貫的馬路,稱之為外馬路。現今外馬路發端於育善街尾海旁,橫貫整個汕頭埠,抵達崎碌後到聿懷中學為終止。如果以現在角度看,外馬路並不長,步行約半個多小時便可走一遍。然而外馬路實際上是汕頭近現代歷史上第一條以“路”為尾綴的馬路,可以說也是汕頭第一條路,看似簡單的名字背後,隱藏了很多歷史舊聞。

外馬路的由來:崎碌路西拓至汕頭埠

汕頭第一條路——外馬路:一個“馬”字飽含百年滄桑

汕頭老市區實際上包含了傳統意義上的沙汕頭埠和崎碌兩個部分,而外馬路在清光緒早期並沒有貫通上述兩個區域,當時大部分人習慣稱崎碌地區沿海的道路為“崎碌路”。這一點實際上在很多光緒晚期由美璋照相館等發行的汕頭風光明信片可以看出,外國人將當時的外馬路翻譯為“Kialat Road”,意思也正是崎碌路,但是從另外一些有備註中文的明信片上,“Kialat road”則翻譯為崎碌馬路,或者有些對應的英文則為“Road to Kialat”,從字面上看,崎碌已經逐漸不是整一條路的名字,而被外國人視為“通向崎碌的路”,這是為什麼?

原因是,當時的崎碌路已經被延長了,不再僅僅貫通整個崎碌地區,還延長到沙汕頭埠地帶。外國人一開始之所以只能夠聚居在崎碌或者石等地區,是因為在今昇平路頭有沙汕頭汛(清代駐汕頭軍營),從沙汕頭汛以西地帶屬於清代澄海縣管轄內的汕頭埠,沙汕頭汛以東一直到新湖村、陵海村邊為崎碌。出於“華夷有別”的思想,一開始西方領事館以及各類外國人寓所,基本上都選擇在崎碌修建。雖然目前資料看清廷並無明文規定,但很顯然外國人大部分選擇在崎碌聚居,多少迫於清廷的壓力,也可能是出於懼怕汕頭埠內華人勢力,在崎碌聚居,不僅僻靜,也可以抱團而居,一旦出現事情可以互相響應。但是隨著清代汕頭埠的發展,特別是以福音醫院(今汕頭市第二人民醫院前身)、日商臺灣銀行進駐汕頭埠為標誌,在華洋雜處的大背景下,崎碌和汕頭埠的往來更加密切,崎碌路西拓也在光緒晚年逐步實現。

汕頭第一條路,被命名為“馬路”

汕頭第一條路——外馬路:一個“馬”字飽含百年滄桑

從目前的資料看,崎碌路西拓到汕頭埠的時間,應該不晚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當時開明電燈公司、汕頭自來水公司這些商辦企業尚未成形發展,但潮汕鐵路已經竣工。新拓展完成的崎碌路,由於不僅覆蓋崎碌地區,所以不再命名為崎碌路,而改了一個新的名字:“馬路”。馬路和汕頭老市地區的“行街”一樣,只有兩個字。在汕頭埠乃至於其他中國城市,小一點的道路則為“巷”,大一些則為“街”。可見,當時汕頭埠的確沒有其他以“路”為尾綴的街路,所以簡單扼要的“馬路”成為了新街路的名字。

為何新的道路命名為“馬路”,而不是其他的名字?像汕頭這一類晚清開埠的城市,的確在晚清時期也出現了各類以“路”為尾綴的街道名。前人考證其他城市“馬路”二字由來,認為是蘇格蘭一道路設計師姓氏之簡稱,為“馬卡丹路”的簡稱。但從汕頭這一條“馬路”的形成看,顯然並非如此。筆者從光緒三十二年(1906)前後由日本人繪製的汕頭地圖上看,“馬路”上標記的是羅馬字母“MA LO”,這顯然是潮汕讀音轉譯的,如果是出自某個西方設計師的名號,必然註釋英文以區分。所以,崎碌路西拓後,命名新路為“馬路”,也是由汕頭埠的華人所為。

馬球場與“番仔球樓”:外馬路邊打馬球

而“馬路”此名的由來,實際上在這一幅地圖也能發現一些線索。在此地圖上,標記“Bank of Taiwan”(臺灣銀行)的右側,有一處地方標記為“Polo Ground”(馬球場)的地方,粗略看其四至大體為東至臺灣右巷,西至至安街,南至外馬路,北至順昌街,今國平路南段、打石街、打錫街片區、衣錦坊等街巷都被囊括其中。

馬球,實際上是發源於中國,唐代的“擊鞠”正是其原型,但傳入中亞和印度等地後,中國便逐漸不再打馬球。反而是英國殖民者到印度阿薩姆邦等北部山區後,發現當地印度人喜好打馬球,英國駐印度軍官認為,馬球運動有趣,也有利於提高士兵騎術,隨後又在19世紀的60年代將馬球運動傳入到英國。

從馬球場的標記可發現,當時汕頭埠一帶的外國人喜好打馬球,這也是在外馬路天主教樓處原汕頭賓館被稱之為“番仔球樓”的原因。閩南語中將外國人稱之為“番仔”,但將天主教樓旁邊的建築物稱為“番仔球樓”,而不是“番仔樓”,原因也在於當時的外國人喜歡打馬球,馬球在當時汕頭人看來是舶來品了,所以就稱為“番仔球”,馬球場就是“番仔球埔”,而他們所聚集的場所“番仔球樓”,地圖上標記為“Kia-lat Club”(崎碌俱樂部),其實就是洋商大班(管理人員)的馬球俱樂部。

汕頭第一條路——外馬路:一個“馬”字飽含百年滄桑

所以,崎碌路西拓到汕頭埠後,洋商貴族們可以騎著馬方便地抵達馬球場運動,汕頭埠早期街巷狹窄不便騎馬,而馬匹飼養昂貴,馬也就自然變成了晚清汕頭埠上外國人的標誌。因此,馬的往來給了這條路一個理所當然的名字,那就是“馬路”。當然,其他開埠的港口也紛紛出現馬路,也從某個角度說明了大部分港口之前都沒有比較大的道路,修好大的道路後,馬匹在晚清還是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所以馬路也就成為大街道的通稱。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條馬路位於何處,從當時的汕頭明信片上也會特意標記“崎碌馬路”作為區分,不過在日本人於晚清所繪製的地圖上看,“馬路”的確是外馬路之前的正式稱謂。

外馬路名字演變小史:

大馬路:晚清時期命名的“馬路”,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由日本人所繪製的汕頭地圖上,已經稱其為“Tai Ma Lo”,從讀音上看,當時“馬路”已經改名為“大馬路”。“大馬路”旁邊的馬球場已經相對縮小了很多,而崎碌俱樂部的英文標記也消失了,估計光緒晚年後,外國人也逐漸沒有在汕頭打馬球了,原來的馬球場也演變為現在國平路南段東西兩側的打錫街、打石街片區。

外馬路:而隨著崎碌的內馬路修建,為了區分內馬路,則把“大馬路”改名為“外馬路”。

中正路:抗日戰爭勝利後,當時汕頭當局為了奉承蔣中正,將外馬路改名為“中正路”,不過“中正路”的路名用得不久,解放後外馬路又重新恢復為原來的名字。

東方紅大道:外馬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改為“東方紅大道”,後來又恢復為外馬路舊名。

直至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外馬路仍然是汕頭最長的一條主幹道,而隨著汕頭新城市開發,這一條當初是走馬崎碌的洋人道路,最終也變成百年汕頭開埠史的一處見證,一個“馬”字飽含了百年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