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讓人生有更多可能性

掃碼上南方+

看南國書香節專題報道

馬原,這位“寫小說”的東北硬漢10年前被診斷出患上嚴重肺疾後,沒有選擇住院養病,而是辭去教職,跑到雲南南糯山買下30畝地,在山中建造了一座九路馬堡書院。如今,書院已初具規模,馬原也在雲南過起了“世外仙境”般的生活,曾經一度離開小說創作20年的他創作力爆發,5年間寫了10本書。

此次他帶來的新長篇力作《姑娘寨》,宛若精神自傳,向讀者呈現了主人公在姑娘寨隱居時的各種奇異故事。

8月10日、11日,馬原先後在廣州文藝市民空間“大師下午茶”和南國書香節主會場與讀者面對面交流,並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專訪,講述他如何讓人生變得“具有各種可能性”,從而“讓生命多數時間都是笑聲”。

“現在的文字更冷靜平和”

南方日報:在逃離上海後你待過很多地方,為什麼最後選擇定居在姑娘寨?書裡呈現了很多口口相傳的英雄故事和傳說,您是以怎樣的心態和姿態去描述的?

馬原:我離開上海去西藏的時候29歲,來到姑娘寨時59歲,中間隔了30年,這幾乎讓我的生命有了全新開始卻又像是歷史重演。《姑娘寨》的體量比我在西藏寫的《岡底斯的誘惑》大3倍,裡面有更多我對世界的關注,因為我把她當作我最後的故鄉,視作終老之地,所以我是以一種面對故鄉的角度和立場去寫作的,這就是我和我的故鄉的相處方式——以前,我總覺得生命無限、前路很長,看不到盡頭,那時候的文字更激昂、飛翔,而現在,我的文字更冷靜、更平和。

“段子”或將成為文學主要表達方式之一

南方日報:您在演講中曾說過逃離北上廣,把寫作當成您唯一的事業,但是您又勸一些年輕人不要專門以寫小說為生,這是不是一種矛盾的心理?您鼓勵年輕人逃離北上廣嗎?

馬原:這並不矛盾。因為我已經解決了生計問題,我有退休金,我還寫作,另外也有積蓄,沒有生存壓力。我大兒子也在寫小說,但我不勸他把小說作為謀生職業,因為單靠寫小說他養不活自己。我不鼓勵年輕人逃離北上廣,因為他們必須堅持不懈地工作。

南方日報:現在很多年輕人養成了碎片化、只愛讀圖的閱讀習慣,您覺得以後的文學可能會變成什麼樣?您對青少年閱讀文學作品有什麼樣的建議?

馬原:我不太看好傳統的“小說”模式,在當下生活都被細分化的情況下,過去的敘事模式當中包含著一些不合時宜的因素,就像拿著手機去看《戰爭與和平》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少一樣。或許,以後文學最主要的表達方式之一是“段子”,讓人開心的同時又意味深長。

對於青年人,我建議他們多讀經典作品,因為經典作品經過時間的淘洗,而當下新出版的作品不計其數,你不知道哪些有意義、有價值,人往往看不清眼前的東西,難以分辨當下的哪些屬於“經典”。

南方日報記者 周豫

見習記者 黃堃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