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進則退!郎明健:一個心內科醫生的「第二次創業」

成都日報記者 鄧曉洪 攝影 周宏偉

郎明健從湖北十堰市到成都履職,是去年8月的事。那時天氣正熱,一如他內心的溫度,作為一名心血管內科博士,他希望在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這個崗位上實現個人的“第二次創業”。

沒有一個醫學專家不希望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建樹,新的環境讓郎明健激情澎湃。“成都是個非常適合創業的地方,而成都市五醫院在成都西部片區,輻射廣、服務人口多,心血管病患者也多,我希望把心內科團隊帶到一個新高度。”

郎明健符合人們內心對醫療專家的想象,他白皙、文靜、專注、幹練,語言與行為當中透露著嚴謹與穩重。他的介入手術做得一流,“當你投入其中,用技術與專注化解病人遭遇的危險後,那種成就感非醫者是難以體會的。”

慢進則退!郎明健:一個心內科醫生的“第二次創業”

“你是唯一一個用SWOT分析的”

郎明健是作為人才引進進入市五醫院心內科擔任主任一職的。作為成都市西部片區唯一一家三甲綜合性醫院,市五醫院雖然在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但在引進過程當中是嚴謹而苛刻的。他去年3月份向市五醫院投了份簡歷,5月2日第一次與醫院相關負責人進行面談,在談完後負責人就說:“只要你同意,你可過來當我們心內科的學科帶頭人。”

是什麼原因讓醫院負責人這麼快作出這個決定的?業內人都知道,這不光是“博士”這個身份以及醫療技術本身,更重要的是眼界和思維。在這次面試當中,郎明健從科室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四個方面進行了全面分析,並給出了自己的發展意見,可以說,這些分析和意見紛紛切中要害。醫院面試了很多高學歷人才,“你是第一個用SWOT分析的。”醫院負責人說。

但郎明健不是一個僅僅憑嘴來闡述的人,在此之前,他對市五醫院所輻射的服務區域進行過一次調查,並對全市心內科總體水平進行過分析研判,提前做足了功課,才讓他準確把握了方向。市五醫院院長雷建國說:“在醫療技術快速發展、服務水平持續提升過程中,醫院需要的人才,是那種既能埋頭做事,又能抬頭看路的人。”

郎明健這種嚴謹風格不僅僅是跟自己經受的學術和技術訓練有關,而且跟成長中受到的影響也有關。

“你要做一個有眼光的人”

郎明健的老家在重慶萬州分水鎮,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母親是個農民。父親對他未來的職業選擇影響巨大,“小時候就經常將父親的聽診器拿來聽,覺得身體內的聲音很神奇,激發我對身體的探索慾望。”

慢進則退!郎明健:一個心內科醫生的“第二次創業”

作為農民的母親,卻給了他另外一種感受。分水是山區,他們家住半山腰,田地卻在山下,莊稼成熟後需要靠人力從山下挑回家。郎明健印象深刻的是,挖了紅薯後,家裡要請人從山下挑回家,而請人吃飯的錢遠遠超出紅薯的價值,但當地人都這樣,沒得覺得有何不妥。可他母親卻選擇了變化:相對其他老實種傳統莊稼的人,她第一個將西紅柿這種經濟作物引進村裡,第一個種子產量很高的雜交水稻。因此在郎明健心目中,母親不僅擁有勤勞的品質,而且也擁有是智慧的人。在他小時候,母親就說:“你要做一個有眼光的人。”後來他明白,母親所謂的眼光,就是要對周遭事物進行觀察、思考和分析,然後作出與眾不同的正確選擇。

2000年,從重慶醫科大學畢業前,郎明健到成都參加雙選會,他就使用了母親強調的“眼光”。在雙選會中,有幾家三甲醫院相中了他,但在現場,僅有湖北十堰市的東風總醫院對他說,如果願意去,現在就可以籤合同。這家醫院是湖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是一所綜合性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國內知名外科專家戴宗晴教授就是這家醫院的,而且,他是我國外科鼻祖、中科院院士裘法祖教授的第一代研究生,這說明這家醫院根基深厚,技術實力強。於是,他毫不猶豫簽了。

在三年轉了7個科室後,郎明健報考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心血管病研究生,之後繼續讀完博士,之所以選擇心血管病這個專業,是因為 “病患群體大、醫療技術發展快、挑戰性大”,他認為在不斷更替的技術發展中,更能訓練出一個優秀的醫者。

“你需要一個更大的平臺證明自己”

在東風總醫院,郎明健是個重點培養對象,博士畢業回院上班後,由於技術突出、能力出眾,他被破格升為心內科副主任,時年僅32歲。

慢進則退!郎明健:一個心內科醫生的“第二次創業”

他是一個極具開拓精神的人。心血管病中,最危險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而及時通過介入手術打通阻塞的血管是化解危機的最好方法。在他讀研時,介入手術主要還是從股動脈來做,僅有極少醫院從橈動脈做,兩者的區別是從股動脈做雖然更輕鬆,但風險性大,而從橈動脈做複雜性更大但患者創傷小、風險也小。在回到醫院後,他開始自己研究從橈動脈進行介入手術,持續的努力讓他獲得了成功。十堰市小小一個城市,但聚集了好幾家三甲醫院,郎明健所在的醫院並非最大的,但因為技術的領先讓他們成為患者的首選。

但在挑戰高難度手術過程中,郎明健也有過失敗。兩年前,他在為一個患心梗的婆婆做手術打通血管過程中,導絲通過了阻塞段,但球囊沒有通過,這時,血管內又形成了新的血栓,他仍想繼續將血管打通,不曾想血栓被“激活”後形成“血栓風暴”,導致該患者沒能搶救過來。儘管家屬對醫生的付出表示理解,但郎明健回家卻哭了,失敗的手術讓他產生了嚴重的挫敗感。然而,這種挫敗感再次激起他去解決問題的決心。“為什麼醫生收入不高而且風險那麼大卻還在繼續?那是因為,堅持是醫生的職業本質,堅持下去,能夠換回更多患者的生命,醫生的成就感就來源於救了病人的命。”

在十堰市,郎明健已經是一個無需再持續證明自己的一個名醫,然而去年,他選擇離開,前往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我的內心在告訴自己:你需要一個更大的平臺來證明自己。”

市五醫院輻射了溫江、大邑、彭州、崇州、郫縣、都江堰等區(市)縣,服務人口近500萬人,在心血管病高發的現在,醫院需要持續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來保障這部分患者的安全。輻射地域廣、病人基數大,這是郎明健所需要再次證明自己的地方。因而當他走馬上任後,立即對科室進行相應改革,按照發病情況,設置冠心病與胸痛、心律失常、高血壓與流行病學、心衰重症、肺血管病癒結構性心臟病等5個亞專業,讓病人得到有針對性的高質量治療,同時,他帶領團隊廣泛深入基層,除了把適宜技術傳下去,更重要的是發掘被此前被忽略的病人,讓他們能夠及時得到治療。

“以前有個說法,叫‘不進則退’,但現在我們的說法是‘慢進則退’。病人的病不能等,作為醫者,我們需要更快的進步,讓病人的康復快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