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控制的親子關係中,兒童機器人成爲了父母的「幫凶」嗎?

全面控制的亲子关系中,儿童机器人成为了父母的“帮凶”吗?

文 | 顏璇

來源 |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還記得小時候你和爸媽玩的“貓和老鼠”的遊戲嗎?

你蹲在電視機前眼睛死死盯著電視,耳朵卻在聽樓道里的腳步聲時刻提防爸媽回家了沒有。然後,爸媽總會去摸電視機的屁股。。。。。。

接下來,可能是無數的理由,也可能是爸媽的男女混合雙打。

今天回頭看看,那些兒時的“驚險”已經成為了笑談。而如今的孩子要再想重複我們當年的“風采”,難度就有點大了。

設想一下,當你掐著點關掉了電腦,放下了手機,你的父母根本不用檢查設備的熱度,而是問問家裡的兒童機器人,“嗨,今天晚上我兒子學習了嗎?”,這個所謂的“陪伴機器人”大概就會把你出賣得一乾二淨了。

而不管是摸電視還是問機器人,形式千變萬化,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家長對孩子的管制依然十分嚴格。

智能興起的時代裡,兒童機器人究竟是兒童的“好夥伴”還是父母的“控制儀”呢?恐怕還真的好好討論下。

中國親子關係裡,兒童機器人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兒童陪伴機器人作為服務機器人的一種應用類型,自2016年起,產業發展勢頭迅速,無論是傳統玩具企業還是科技公司,都相繼推出了功能各異的兒童陪伴機器人。

兒童機器人的陪伴不僅解決了孩子孤單的問題,更能通過人臉識別和遠程信息傳輸的技術消除家長的顧慮和擔心。兒童機器人的初衷自然是好的,但是在美好的意圖背後,卻有著令人擔心的未來。

目前很多兒童智能應用在有意無意中都增加了一些家長控制功能,比如,YouTube在2015年初就曾推出過一款兒童應用,名叫“YouTube Kids”,該應用程序特意提供了一些家長控制功能,包括計時器等;

很多中國家庭,其所謂的教育孩子,實際上就是父母基於三種優勢來控制孩子:體力優勢、經濟優勢和社會經驗的優勢。大量的中國家庭用三句話就能概括:一個極度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丈夫。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在這樣病態的家庭關係中,兒童機器人的功能更加專注於彌補家庭中“父親式”的缺席,當然,也有緩減“母親式”焦慮的功能,但這類功能的加成似乎是建立在對孩子的全面控制上。

除此之外,在中國的親子關係中,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父母往往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卻要求孩子能夠向父母吐露一切,這種不平等的關係也是親子之間的一道屏障。

兒童機器人出現在中國式親子關係中,其扮演的家庭角色恐怕沒有大人們想象得那麼討小孩子的歡心。

兒童機器人拿錯了劇本,原來是定位出了錯

我們研發兒童機器人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定然不是為了打造家庭的圍牆,將孩子困在家長與機器人之間。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除了中國的家庭關係模式影響,也因為兒童機器人一直以來的錯誤定位。

1.兒童機器人成為智能手機的變換形態

兒童陪伴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很大, 但國內兒童陪伴機器人的總銷量卻不盡人意,這是因為目前絕大多數的兒童機器人並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AI技術,反而更像是語音版的搜索引擎。

簡單的語音識別輸入、檢索、語音輸出,智能手機在很早之前就可以做到了。機器人更像是一個載體,實質跟手機非常相似,甚至還沒有智能手機那麼“聰明”。

於是,兒童機器人就陷入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作為玩具,似乎貴了點,作為學習教師,卻還遠遠不夠格,作為“玩伴”,也滿足不了孩子的語音交互需求。那家長還能用這個機器人來做什麼呢?大概也只能借守護之名,行監督之事了吧。

2.兒童機器人才不在乎孩子呢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機構的Sherry Turkle博士提出,孩子們已經淹沒在數字技術中,影響情緒能力發展、阻礙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她的結論是孩子們不需要人工智能助手。

同樣的,兒童公益組織(CCFC)負責人Josh Golin也認為,人工智能設備不僅帶來數據隱私問題,而且孩子情商的發展需要更多人與人的交流、面對面的互動。

當家長們放心地將孩子們交給機器人的時候,孩子與社會人的交流機會減少,兒童由與人交互變成了與“擬人”的機器交互。父母們難以意識到,孩子的社會關係正在遭到侵蝕,兒童機器人存在著將個人與其他社會關係切割的可能性。

顯然,兒童機器人已經不是孩子們的剛需。但父母才是兒童機器人的購買決策者,使用者和購買者的分離,也導致廠家更在乎“討好”家長,以家長認為對的方式來教育和陪伴孩子。

兒童機器人還能上演一出好戲嗎

目前中國的主流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希望孩子們都變成同一個樣子,它對優秀的定義也都是一樣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換一種思維,給兒童教育和陪伴機器人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

親子關係是家庭中的痛點,正所謂人類的痛點,都是AI的機會。在兒童教育和陪伴這個市場上,一種新的可能性正在醞釀:用機器人打入家庭內部,並不僅僅專注於兒童,更應該關注兒童和父母之間的交互。

目前,就有兒童智能機器人發佈家長“陪伴留聲”功能,從語音技術切入,讓機器人模擬家長的聲音,使兒童成長中能更多的聽到父母的聲音,從而加強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繫,增加兒童的安全感和成長體驗。

實際上,除了家庭互動,社會互動也是兒童認知發展的必要因素。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6-7歲的兒童認知發展中,其“私人演講”會完全內化,而年長兒童能夠進行邏輯思考,都是因為其從社會中獲取的成人說話方式和現實表現。

對一個家庭來講,如果把太多的故事圈在圍牆裡面,那麼這個家庭的故事就會少很多很多。在牆裡的時間多了,孩子在長大後也會難以適應牆外的生活。所以,兒童機器人更應該去打破家庭與社區之間的邊界。

同濟大學教授婁永琪曾說過,“我們認為未來非常重要的智力資源在社區裡面,需求在社區裡面,解決這些問題的人也在社區裡面。所以對我們來說,社區實際上就是學校的延伸。”

所以,不妨讓機器人去對接社區,社區裡的每一個積極變動,機器人都可以通過數據收集得到一個真實的反饋,作為我們孩子們行動的依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整個社區就變成了一個面向未來的學校,家庭和社區的邊界也就打通了。

接下來,我們要考慮的是,兒童機器人在這方面的信息自動淨化功能,以及如何讓孩子和父母更好地玩和學習。

一個新方向的提出,必然會受到一些質疑。對於兒童機器人的更本質的需求原本並不存在,但只要能被創造出來,它就是被需要的。

【完】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這口井,評出鹹淡,講出黑白,道出vb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件、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後的芯片、算法、人機交互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