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公案:積寶成山的國王布施後大獲法益

編者按:六度為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假使持戒而不佈施則不能攝化有情;佈施而不持戒則難以進修定慧;忍辱而不精進則道業難成;精進而不忍辱則魔障難消;禪定而無智慧則固執不通;智慧而無禪定則凡情易動。因此我們要大發菩提心,學菩薩行願,廣修六度萬行,直至圓成佛果。佈施度慳貪僅是六度之一,下面的佛經故事記載了國王進行財佈施,而佛陀為之行法佈施的公案。

佛教公案:積寶成山的國王佈施後大獲法益

《法句譬喻經·卷三》曾記載了一段殊勝事蹟:

佛陀時代,有位婆羅門國王名叫多味寫,平日信奉九十六種外道。

一天,國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於是依照婆羅門教的規定,將其積聚如山的奇珍異寶,佈施給需要幫助的人;若有人來求助,便請他自取一撮珍寶而去。

奇怪的是,國王如此佈施了數日,珍寶一點兒都沒有減少。 

佛陀知道國王宿世積福,度化因緣成熟,於是變化成外道修行者前往該國。

國王得知有行者遠來,便出來接見,寒喧作禮後,國王問:“你來此地,有何請求嗎?可以直說,不用客氣。”

行者回答:“我從很遠的地方來,想跟國王化緣珍寶,建造屋宅。”

國王聽了,告訴行者:“沒問題!你就自取一撮珍寶吧。”

行者取了一撮珍寶,走了七步,又將珠寶放回原處。

國王疑惑地問他:“你為何要放回去呢?”

行者回答:“這撮珍寶變賣後,只夠我建蓋房舍而已,日後要再娶妻就不夠用了,所以不如不取。”

國王一聽,說:“這還不簡單,那你就取三撮珍寶吧。”

於是行者取了三撮珍寶,走了七步後,還是回頭將珠寶放回原處。

國王又問他:“你為什麼又不要了呢?”

行者回答:“這三撮珍寶只夠我娶妻,沒有剩餘的錢可以購買田地、奴婢、牛馬,既然無法滿足我的慾望,還不如放下。”

於是國王又應允他取七撮珍寶。行者走了七步,還是又退還回去。

國王再度詢問原因,行者回答:“我娶妻後會生兒育女,子女從出生到嫁娶,一切所需難可計量,所以我決定還是不要罷了!”

國王聽了,大方地說:“不要擔心,我將所有的珍寶都佈施給你,你就不需再為將來煩憂了。”

行者原本已要接受國王的供養,但想了想還是拒絕國王的好意,準備告辭。

國王疑惑地問:“你為何不接受我的供養呢?”

佛教公案:積寶成山的國王佈施後大獲法益

行者說:“本來我是想要乞取珍寶,好令生活充裕無缺。但我深入思惟,卻發現人生苦短,萬物無常,若是追逐財物,貪求五欲,妄計未來,只是徒增憂苦,一日比一日煩惱,還不如放下這些貪慾,精進修行,勤求佛道。所以我再也不需要任何珍寶了!”

國王聽了行者的話,心開意解,也願意皈依佛教。

於是,佛陀恢復本貌,騰昇虛空,現光明身相,為國王說了一首偈語——

雖得積珍寶,崇高至於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

不善像如善,愛如似不愛,以苦為樂相,狂夫為所厭。

國王與大臣見到佛陀如此端嚴的光明瑞相,又聽聞佛陀微妙的開示,法喜非常,紛紛求受五戒,當下即證須陀洹果。

佛教公案:積寶成山的國王佈施後大獲法益

看了這個佛經故事,我為這位婆羅門國王讚歎!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中,他的財欲非常輕,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財寶,一次次佈施行者不同程度的財寶。而恭聞了佛陀說法後,婆羅門國王真正懂得不執著財富,精進修行,勤求佛道的真諦。當下聞法,當下受益,即證初果羅漢。反觀我身邊的部分同修,不但沒有依教奉行、行善佈施,反而陷在貪慾的泥坑裡……

他們披著佛教徒的外衣,打著學佛的旗號,將莊嚴的壇場當成了他們傳銷的基地,肆無忌憚地將師兄姐們發展成“下線”,用虛幻的高回報侵蝕著那些道心不堅者,以謀取利益。他們的所作所為,就像是灑在地上的水銀揮發著毒氣,這哪是修行人?

南無本初報身佛早在《解脫大手印》中列有128條邪惡見和錯誤知見。其中邪惡知見第十九條:“認利益大於佛法”。在我們個人的利益與佛法相對立的時候,你取佛法還是利益?如果你將利益看得高於佛法,你是邪惡知見。利益不能高於佛法,佛法是無上珍寶,寧捨生命不捨法。

佛教公案:積寶成山的國王佈施後大獲法益

然而在利益面前,這些披著佛教外衣的人早已忘記南無本初報身佛的諄諄教導。他們貪心使然,拉人頭進行“財富大計”。隨著一個個投資機構捲款消失,一個個傳銷機構被曝光懲處,這些可憐的盲從者才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他們只能為自己的貪心買單。

佛弟子當知貪、嗔、痴為三毒,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佛經上開示:“諸苦皆從貪慾起。”眾生的慾望無窮盡,而物質的滿足卻有限量,所以貪慾的人往往會失望,結果就由貪轉嗔,乃至結冤,種下惡因,結下惡果,最終演變成無邊的痛苦。

想要身心清淨,家庭幸福,遠離苦惱,修行人不僅要佈施度慳貪,而且要“熄滅貪嗔痴,勤修戒定慧”,這樣才能早日獲廣大福德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