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志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一千二百多年前,李白感念汪倫待己之誠摯,在此地寫下這首《贈汪倫》,膾炙人口,成為千古佳話。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這段千古佳話的發生地,傳說和安徽省涇縣有關。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一紙雖短,情韻悠長。涇縣醞釀了千古佳話,也包容著新智慧的誕生。宣紙,即是智慧的結晶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宣紙定名於唐代畫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因涇縣曾隸屬於宣州府管轄,故名。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涇縣能出產宣紙,得益於這方水土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支流密佈的青弋江,在古老的地質流變中形成河谷沖積平原,孕育了沙田長稈兒秈稻。皖南山區喀斯特地貌的峭壁石隙間,生長著我國獨有的青檀樹。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而宣紙正是以青檀樹皮和稻草為主要原料,經過為期一年的製作,集水火相濟、日月光華之功,成就了“一紙傳奇”。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宣紙的製作工藝很是複雜。

以撈紙這一環節來說,它是紙張成型的第一關鍵環節。抬簾掌簾,兩人協作,聽水的聲音,感知竹簾晃動的韻律。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每一組的動作流程,只能撈出一張紙,在千百次的重複中,兩個人都不能出現任何失誤,否則,紙張就會厚薄不一,成為廢品。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撈紙工的精湛技藝需要日積月累,要精準而又能根據紙漿的變化隨時調整,而掌簾抬簾一對搭檔,則需要幾年時間的合作,才能在力道、節奏、協調等方面達到精準同步和高度默契。

其實,這才是宣紙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千年工匠精神的凝聚和昇華,成就了後來寬3.3米,長11米的“三丈三”宣紙。這種“三丈三”宣紙,在撈紙環節,更是破天荒地要求四十四人同時完成。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端正恭謹的工匠精神,仍見於當代涇縣人身上,千百年來,從未懈怠,從未丟失。

李白的詩情,山水的畫意,宣紙的不朽,已經是當地人發掘涇縣歷史底蘊、展示涇縣文化精神的最大寶庫。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涇縣的山水,像一張巨大的宣紙,上面點染著傳統村落、文化小鎮、民宿旅遊等朵朵鮮花,勾畫著幾多河谷、道路的美麗線條,描摹著勤勞幸福的人們。而手握畫筆、精心創作這幅巨畫的,正是新時代的涇縣人。

CCTV-10

2018.7.30 21:53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涇縣篇

中國影像方誌丨涇縣:紙壽千年 意蘊常新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涇縣》

播出時間:7月30日21:53

監製/閆東 主編/劉銘 黃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