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沒有浪漫氣息」

“教育不能沒有浪漫氣息”

“起立!”“老師好!”日前,即將退休的四川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李鎮西的“最後一課”成都站在成都玉林中學舉行。此前,關於“最後一課”樂山站的報道已在微信朋友圈裡熱傳,他教的第一屆“未來班”的一些學生帶著孩子、愛人一起從各地趕來,共赴這場約定。

“作秀!”

“是一場秀,但一點都不‘作’。這裡更多的是展示,是啟迪。有底氣上這‘最後一課’的老師能有幾個?如果每一位一線老師都用一生來準備這樣的秀,我們的學生會很幸福,我們的教育會充滿詩意。”

李鎮西的“最後一課”引發人們關注,有質疑,更有感動。

“什麼是教育?一個日子、一個孩子就是教育。每天與孩子一起編織童話故事就是教育,讓人生充滿詩意,這就是我們教育應有的常態。”李鎮西希望讓更多人知道,教師和孩子的生命互相重疊與交相輝映,這正是教育的意義和幸福所在。

教育者需要些天賦

李鎮西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樂山一中是他教育生涯的起點,後來在成都玉林中學、石室中學、武侯實驗中學等校從教,現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長。

在李鎮西看來,“老師”只是稱謂,但“好老師”是榮譽,是學生髮自內心的榮譽。成為一名好老師,就要做到三點:一是享受職業,二是研究教育,三是創作詩意。

任何職業都需要天賦,教育也不例外。“教師的許多能力是可以通過入職後培養提升的,但一點天賦都沒有,恐怕很難成為一個優秀的老師。”他有一種自信。

比如“有趣”“好玩兒”——新年前夕,他和學生們在野外點起篝火,數著星星,迎接著新年的到來;週末狂歡,騎著自行車沿成都市一環路狂奔,青春的笑聲衝向夜空。

試想,一個不苟言笑也不善玩笑的老師,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而一個無趣的教師,他的教育往往還沒出發,便被學生“敬而遠之”了。

比如“文才”——他寫得一手好文章:教育隨筆、教育故事、課堂實錄、班級“史記”,以及節日寫給學生的祝福信件。一個會寫的老師,必然會給孩子的學生時代和自己的教育生涯留下永不褪色的記憶。

當然,還有絕招——文學、音樂、攝影。這三個愛好讓他的教育豐滿潤澤而富有情趣:因為迷戀文學,他讓學生讀了大量的小說、散文、詩歌,也寫了許多以孩子們的成長故事為素材的作品;因為熱愛音樂,他創作了班歌,而在他的教室裡,經常回蕩著歌聲;因為喜歡攝影,他為孩子們的校園生活留下了許多照片。“毫不誇張地說,我的教育如果沒有文學,沒有音樂,沒有攝影,必然黯然失色。”他坦言。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只有高考

很難想象,他的學生會在30年後聚會時對他說:“李老師,當年你教我們的時候,我們每天都盼著上學!”

“教育不能沒有浪漫氣息,學生的生活不能只有考試和作業。”他篤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只有高考。

面臨升學壓力,李鎮西也要考慮如何才能完成升學指標,因此也補課、排名等。但多年以後,留在他和學生心靈中的記憶絕不僅僅是這些。學生們用28年的經歷證明並告訴他,什麼是真正的教育,什麼是幸福。

“無論是哪個學生,不論做什麼,只要善良、正直、勤勞,就是最優秀的學生。”學生們給了他答案。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18歲時的高考,對人生的影響越來越淡。百川歸海,殊途同歸,或輝煌或平淡,大家最後都擁有了自己人生的幸福。

“學生們送給我的無論是寶沃車模還是豆瓣醬,無論是相機還是手工月餅,在我心中,都是無價之寶。作為老師,擁有這份無價之寶,我是幸福的。”樂滋滋的李鎮西毫無倦意,“把教育當一個課題的研究,一輩子的研究,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不斷反思,有那麼多的難題等著我們去研究,沉醉其中哪還會有倦怠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